如何看待項羽和劉邦截然不同的命運?

TVB影視劇《楚漢驕雄》中,鄭少秋飾演的劉邦和江華飾演的項羽結為異姓兄弟,鄭少秋一口一個「項老弟」稱呼江華,一副感情很好的樣子。後來,項羽、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昔日的好兄弟到頭來一個自刎烏江,一個成為漢朝開國皇帝。

楚漢之爭

作為命運休戚相關的兩人,到底存在哪些不同,從而導致截然不同的命運呢?今天,我們就從多個角度來盤點一下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個性特點。

形象背景

項羽,本名項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因先祖被封於項地,故家族以項為姓。項氏家族在楚國是貴族世家,族人多在楚國做官,其中最出名的是項羽的爺爺——項燕,為戰國末期楚國的名將。

項羽身高八尺有餘,力大無窮,「霸王舉鼎」的故事世人皆知。他繼承了先祖項燕的名將風采,巨鹿、彭城之戰中,均率軍以少勝多,勇猛無敵。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項羽傑出的軍事才能,後來韓信攻打趙國時的背水一戰多少有點仿效項羽的意思。

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古往今來,他一直是歷史上評價最高的武將之一。

另根據史料記載,項羽天生重瞳,也就是一顆眼珠里有兩個瞳孔,現代稱為多瞳症,在上古神話里記載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聖人,比如:倉頡舜帝,這又給項羽的出生增添一份神秘的色彩。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像


劉邦,原名劉季,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所以取名「季」,也就是劉四的意思。劉邦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

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卻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做農活,貪酒好色,素有「無賴」之名。秦朝時,當上了泗水亭長,相當於今天的鄉鎮派出所所長,管理方圓十里的治安問題。

劉邦的才能主要表現在社交方面,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社交牛逼症」。他為人豁達,喜交朋友,後來漢朝的開國功臣蕭何樊噲任敖盧綰周勃灌嬰夏侯嬰等人都是他少時結交的好友。

劉邦還會點小發明。根據史料記載,劉邦在擔任泗水亭長期間,發明了「劉氏冠」,一種以竹皮做成的帽子,後來這個劉氏冠還成了流行貨,晉朝皇帝舉行祭祀儀式時都會佩戴這種帽子。

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像

項羽是名門之後且天生異相,具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高大威武、衝鋒在前的猛將形象。而劉邦最多算是出生在小康之家,連當朝史書都描述成一個不學無術、潑皮無賴的小人嘴臉。不過兩人有個共同點——厭學。

反秦的態度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會稽,經過浙江,項羽的叔父項梁帶著他前去觀看,項羽盯著秦始皇的陣仗,突然說:「我以後要取代他,當皇帝!」這應該是項羽第一次表明了人生的目標。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長江南北各地起義勢力如雨後春筍,蜂擁出現。項氏家族也主動響應,秦二世元年九月,項梁帶領項羽刺殺會稽郡郡守殷通,自立為郡守,以項羽為裨將,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造反,割據一方。


而劉邦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也恰好見到了秦始皇出遊,看到皇帝出行的宏大排場,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嘆,充滿艷羨之情。

還在泗水亭長崗位上的劉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去驪山修皇陵,途中犯人們陸續逃跑,為逃避秦律懲罰,劉邦乾脆拉著剩下的人躲進了芒碭山,落草為寇,就是在這裡發生了「斬白蛇」起義的故事。

漢高祖斬蛇

後來,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一路攻城拔寨,直逼沛縣。劉邦當時依然躲在山裡當山賊,直到蕭何、曹參找上門來商量起兵之事。劉邦這時心裡其實很害怕,不過押送犯人不力在前,畏罪潛逃、落草為寇在後,眼下只能放手一搏了。

秦二世元年十月,劉邦發動沛縣子弟三千餘人,祭黃帝,宰三牲,正式起義反秦。

項羽看到秦始皇所說的話自然比劉邦響亮得多,而且那時候秦始皇剛完成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的壯舉,許多人根本沒有膽量說出取而代之之類的話。而為何舉起反秦大旗,兩者的差距就更大了,項羽積極主動,劉邦逆來順受。

性格優劣

韓信曾經這樣評價項羽: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翻譯過來就是:項羽個人能力特彆強,但不懂得用人,這是匹夫之勇;為人溫和,部下生病了,哭著送食物去慰問,但部下立功了,賞給人家的封印,在自己手裡把玩壞了都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

霸王扛鼎(影視作品)


劉邦稱帝的同年六月,洛陽的南宮舉行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記·高祖本紀》

熟悉劉邦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口頭禪「卿為之奈何」,誠然,劉邦個人的能力並不出色,但好就好在他在權衡利弊後能聽得進勸,深知「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

劉邦攻入咸陽後,面對美女錢財誘惑,雖然心動,但是聽取張良的建議不取一分一毫,還軍霸上以求自保;偏封漢中時,為求出路,擱得下面子,沐浴齋戒,畢恭畢敬為韓信築壇拜將,得一統兵神將;陳下被圍,劉邦捨得將到手的地盤分封給韓信、彭越,以換取援軍解圍。

垓下之戰,項羽一人殺敵數千逃出重圍,確實武力過人,但也正因為他個人太強了,便把屬下的其他武將不放在眼裡,也不會好好任用他們。鴻門宴上,被項伯一番求情,加上劉邦、樊噲的一唱一和,錯失斬草除根的大好機會,耳根子太軟。反觀劉邦,雖然自己能力不足,但是知人善任,對於別人合理的建議,雖然內心不快但都會虛心接受,而且實際執行的時候甚至比人家建議的做得還到位,這也是後世評價兩人成敗的根本原因。


陸柒說

劉邦之於項羽:

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舉鼎之力,但正因為如此,讓劉邦沒有了「偶像包袱」,裝孫子的時候毫無猶豫,或為自保,或為求才,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隨遇而安的性格讓劉邦不容易激進,穩紮穩打慢慢發展壯大,能當亭長就天天酒色度日,能當漢中王就偏安一隅,能成就帝業也願意分封諸王求得一時太平,一步步被時勢推上了帝王的寶座。和「至剛易折」的項羽為了面子而不肯回江東東山再起,形成了鮮明對比。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劉邦深諳此道。

善用人才,唯才是舉。不管是屠夫(樊噲)、車夫(夏侯嬰)還是強盜(彭越)、鼓手(周勃),只要有能力,劉邦都能將人才發揮至最大作用。而項羽僅是范增一人,都運用不好,還抱怨「天要亡我」,豈不是笑話?

劉邦(影視作品)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