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一己之力,使大明王朝得以延續200年

他以一己之力,解救了大明王朝,為之續命百年,最終卻被施以謀反罪名,含冤而死,于謙終究為何會遇此不測,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于謙是明朝大臣,與岳飛齊名的名族英雄,肝腦塗地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世,這首著名的石灰吟就是于謙所作,于謙出身於官宦之家,年少時期就是當地有名的才子,由於家中祖父藏有文天祥畫像,于謙經常瞻仰,所以也將文天祥當作了典範。

公元1420年,23歲的于謙考取舉人,在之後的會試中,剛正不阿的于謙,直接指出多處施政不當,或由於言辭過於劇烈太過直白,最終於謙在殿試中僅列三甲,這時分就曾經能夠看出,于謙是個鐵骨錚錚的人物,在他眼裡正道無疑比本人的仕途要重要。


公元1427年,于謙出任江西巡按,當時這裡是寧王的封地,而寧王的府吏總是仗勢欺人,于謙來了之後,面對強權絲毫不懼,不論其是何身份,一概加以處置,這也讓百姓無不拍手稱快,過了兩年,于謙調回北京,他照舊堅持秉公執法,關於違法立功的權貴,嚴厲打擊。

公元1430年,于謙任豫、晉兩省巡撫,正好碰上了饑饉,于謙帶頭捐贈,並號召富商一同出力,同時還提出用紗布替代稅糧,大大緩解了百姓的壓力,此外他還主導樹立準備糧倉,規則假如準備糧倉不滿,官員不得升遷或調走,一系列措施,也讓于謙為更多人所讚頌,而關於謙的死,這和土木堡之變有很大的關係。


公元1449年,英宗皇帝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親征,結果竟然慘敗,明英宗也被俘虜,後來還被被當做瓦刺的「擋箭牌」,瓦刺軍隊一路南下,面對明英宗,誰也不敢膽大妄為,只能任他們迫近京城,而明英宗被俘的音訊傳到京城後,也是震驚了朝野上下,面對瓦刺的襲來,不少大臣曾經失去自信心,提出遷都南京暫時規避,而這時分宰相於謙站了起來,嚴詞否認了徐有貞南遷的提議。

在他的主張和整理下,22萬軍隊嚴正以待,誓於京都共存亡,同時他擁立郕王為帝,如此一來明英宗就不是皇帝,而是太上皇,並且還回絕了瓦刺議和的請求,官軍也是士氣大增,晚上,明軍發起夜襲直擊瓦刺,斬殺敵軍數百,固然只是小勝,但好在穩定了軍心。


只是對戰中,明軍可以看到明英宗正在瓦刺軍中當俘虜,于謙下令進攻的舉措,無疑是把明英宗墮入了險地,而瓦刺很快也認識到,成為俘虜的明英宗作用曾經不大,索性就把他放了,看明英宗與新皇之間會如何相處。

皇位這麼重要的位置,說不準又是一場血雨腥風,要是明朝因而生亂,也是瓦刺的又一次時機,不過於謙似乎是認識到瓦刺的算計,於是一回來,就把明英宗監禁了起來,說是為了維護現任皇帝的統治,所以新皇朱祁鈺也沒說什麼,但是讓人無語的是,沒過幾年朱祁鈺就逝世了,這皇位還沒坐穩呢 人就沒了,而且他的子嗣也還年幼,於是這就給了明英宗重新登基的理由,那麼再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會如何看待監禁他的于謙呢?


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死,石亨等人迎接太上皇明英宗復立,宣諭朝臣以後,立刻把于謙等人拘捕入獄,並施加謀反等罪名,開端明英宗其實是有點猶疑的,他心裡分明,于謙立下的功績很大,不太好殺他,但這時,徐有貞說到,假如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於是明英宗就下定了決計,最終於謙被押到崇文門外被斬決。

而于謙之所以會被處死,主要還是他得罪的人太多了,首先是皇帝明英宗,趁夜晚攻打瓦勒,沒有顧及明英宗的死活,讓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明英宗被迫當上了太上皇,被瓦勒放回來之後,于謙監禁於他,這樣的遭遇,換到其他任何一個皇帝身上,想必都是忍不了了。


還有就是,當初徐有貞提議南遷時,被于謙大聲呵斥,使其顏面掃地,徐有貞故而懷恨在心,這就有了明英宗猶疑時,徐有貞讓其堅決決計的一幕,而以石亨為首的軍官關於前也不怎樣稱心,石亨曾在與瓦刺的對戰中立下戰功,出於關於謙的敬仰,石亨推薦于謙的兒子圍觀,沒想到,反被于謙回絕,弄得石亨很難堪。

後來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石亨也越來越厭惡于謙,此外,在朝廷中於謙十分能幹,可謂國度柱石,非其他任何一人可比,這也顯得勛貴集團很無能,於是就遭來了他們的妒恨,封建社會的政治向來是黑暗的,于謙太過耿直,又得罪了這麼多人,其結局也必定是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