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字元遜,是東吳大將軍諸葛瑾之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可謂名門出身,年少知名,早年就得到孫權的喜愛。252年孫權病重,任命諸葛恪為大將軍、太子太傅,成為託孤重臣。然而僅過了一年,諸葛恪就被權臣誅殺,並夷三族。
今天我們來看看早年諸葛恪和孫權的幾個小故事:
一、諸葛恪得驢
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三國志·諸葛恪傳》
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支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之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二、諸葛亮不如諸葛瑾
他日復見,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權又大噱。
又有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指諸葛亮)誰更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孫權聽罷大笑。
後來蜀國有使者到來,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三、給張昭敬酒
一次宴會上,孫權看諸葛恪年齡小,叫他依次給大家斟酒。到了張昭面前,張昭不喝酒,說:「這樣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吧?」孫權對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找個恰當的理由出來,讓張公喝下這杯酒呢?」
諸葛恪端著酒杯對張昭說:「呂太公90歲的時候,還手拿兵器指揮部隊作戰。現在打仗時皇上考慮到你的安全,讓你在後方;舉行酒宴時考慮到你的地位,總是請你在前面,這難道不是尊敬你嗎?」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另一次聚會,有隻白頭鳥飛停在宮殿前。孫權隨口問:「這是什麼鳥?」諸葛恪答:「這是白頭翁。」張昭年齡最大,滿頭白髮,懷疑諸葛恪在戲弄他,說:「從來沒有聽過有鳥叫這個名字,如果有「白頭翁」,那你能再找出一隻「白頭婆」嗎?」
諸葛恪答:「不是所有鳥的名字都能成雙成對,有種鳥叫「鸚母」,輔吳將軍能再找出一隻「鸚父」嗎?」張昭不能回答。太子孫登曾經嘲弄諸葛恪說:「諸葛元遜應該吃馬屎。」諸葛恪說:「希望太子吃雞蛋。」孫權說:「別人讓你吃馬屎,你卻讓人吃雞蛋。這是為什麼呢?」諸葛恪說:「因為馬屎和雞蛋是從同樣的地方出來的。」
志大才疏,毀家滅族
以上這些小故事,都是出自《三國志·諸葛恪傳》的,陳壽在後邊還加了一句「恪之才捷,皆此類也」,意思是說,諸葛恪才思敏捷的表現,大多都是類似的事情。然而從事實的發展來看,諸葛恪的這些小聰明並沒有能夠確保他有一個好的結局。
從以上幾個故事可以看出,諸葛恪的確挺聰明,也有辯才,但在我看來這不過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聰明,甚至其中不乏「諂媚」的表現。比如諸葛恪說諸葛亮不如諸葛瑾,是因為諸葛亮身在蜀漢,沒有成為孫權的手下。甚至有記載顯示,諸葛恪曾對孫權說諸葛亮不如自己,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
很明顯,諸葛恪就是在孫權面前「抖機靈」、「拍馬屁」,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得到孫權的信任和喜愛。孫權任命他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之後歷任丹陽太守、威北將軍等職,平定山越(這倒算是諸葛恪的一項貢獻)。孫權病重,諸葛恪成為託孤大臣之首。
諸葛亮曾評價諸葛恪「恪性疏」,羊衜也說「元遜(諸葛恪的字)才而疏」,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更是預言「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果然,諸葛恪雖然有才,但由於為人粗疏,不夠精密,被權臣孫峻聯合少帝孫亮在宴席中殺死,並且夷三族,真應了諸葛瑾「大赤吾族」的預言!
有才氣的人,往往同時伴有一身傲氣,這樣的結果就是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對自己非常自信。熟不知人無完人,謙虛謹慎低調才是為人處世的要務。以古鑒今,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當中也應當謹記。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