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東北,林彪被全軍質疑不會打仗,但他只用一仗就讓所有人信服

1945年8月,黨中央決定任命林彪為山東軍區司令員。不過鑒於東北地區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央給前往山東的林彪發去一封十萬火急的電報,讓林彪、蕭勁光等人不去山東,立即折返去東北。

林彪在河南濮陽收到中央的電報後,當即轉道,日夜兼程趕赴東北。眾所周知林彪的指揮作戰能力很強,不然中央也不會突然讓他前往東北。然而令大家都沒想到的是,林彪進入東北後,竟然接連打了幾個敗仗,平泉朝陽等地相繼失守。

林彪

這一連串的失利也令全軍開始質疑林彪的指揮能力,沒過多久,東北的部隊里就流傳著一句話:「林總已經不會打仗了。」

面對大家的質疑,林彪沒有生氣,而是冷靜下來反思之前的失敗。林彪在反思的同時也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向中央、向戰士們證明自己的機會。好在這個機會很快便來臨,林彪僅用一場戰鬥向大家證明自己的能力,也讓所有人信服。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林彪證明自己的戰鬥是哪場戰鬥呢?

林彪轉戰東北

1945年6月,抗戰勝利前夕,毛主席得知山東黨政委軍負責人羅榮桓得了嚴重的腎病,需要休養,於是便派林彪前往山東接替他的職務。不久後中央正式通知山東分局

林彪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擔任山東分局書記、山東軍區政委。如果羅榮桓因病休養,則由林彪代理羅榮桓的職務。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正式結束。此時毛主席看到了東北戰場的重要性,在此後短短几個月內,中共中央從全國各地抽調了11萬部隊和2萬得力幹部到東北。很顯然,在爭取和控制東北方面,我黨要比國民黨棋高一著,搶佔了先機。

毛主席和林彪

9月12日,中央給正在重慶的毛主席發去電報:是否考慮派一個得力的軍事指揮員去東北?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林彪。

9月19日,劉少奇在電報中說:「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員,羅榮桓到東北工作。」

同日,毛主席和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轉張雲逸、饒漱石:「同意陳毅、饒漱石去東北,羅榮桓和蕭華去東北,林彪去熱河,越快越好。」

林彪在半路接到這一任命,然而他還沒有到任,又被中央改派去東北。為了和我黨爭奪東北這一要地,蔣介石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945年9月1日,蔣介石任命熊式輝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任命張嘉敖為東北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蔣經國為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

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蔣介石還將東北3省劃為9省,並任命了各省省長。10月16日,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部司令長官,全權負責東北地區的作戰。

杜聿明一進入東北,中外記者以及軍事評論家就十分關心東北的形勢,並預言我黨和國民黨在東北將有一場世紀大戰。

杜聿明

杜聿明和林彪之間還有一定的淵源,兩人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不過杜聿明是1924年畢業的,而林彪則是1925年畢業的。

杜聿明是機械化戰爭奇才,1904年出生在陝西省,入伍以後由於作戰有功,慢慢從排長晉陞為軍長。林彪是我黨最優秀的戰術家,他和杜聿明可以說是棋逢敵手了。

從蔣介石初期派熊式輝和杜聿明去東北的部署來看,他對爭奪東北是極其重視的,而且也很有信心。蔣介石認為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的學生,很會打仗,再加上杜聿明部所持有的都是美械裝備,火力強大,可以說是精銳中的精銳。蔣介石自信,強將加武器精良,自己在東北取勝是沒有什麼意外的。

1945年11月初,杜聿明率領國民黨精銳部隊在秦皇島登陸,並決定一舉沖向錦州;隨後分兵向西,進攻冀熱遼解放區各城鎮;緊接著再指揮國民黨精銳部隊佔領黑山、北鎮、朝陽、平泉等地。

11月15日,杜聿明集中5個精銳師的兵力,向駐紮在山海關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發起強烈的進攻。為了阻止國民黨繼續向前進攻,山海關駐軍和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當時,我軍一師還沒有到,三師則落在敵人的後方,從關內到的部隊又沒有帶武器,再加上參戰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的戰鬥力不是很強。因此我軍在無奈之下,只好放棄了山海關。

國民黨軍隊奪取山海關後,趾高氣揚,一路猛打,很快就佔領了遼寧綏中地區。沒過多久,國民黨軍又佔領了興城、錦西、葫蘆島

11月19日,林彪抵達遼西前線,他在前線進行調查後發現了一些比較糟糕的情況。當時東北人民自治軍的武器很差,官兵疲勞,又沒有根據地,再加上通訊聯絡不暢,根本無法和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較量。

根據我軍在東北的現狀,林彪決定轉變策略,先撤退,再尋找合適的時機攻打。緊接著林彪將自己的想法彙報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軍委考慮到東北的實際情況,便同意了他的這一建議。

在東北戰場頻頻失利,林彪被質疑不會打仗

11月21日,林彪在錦西前線給中央軍委發去電報:

「連日來我在興城、錦州一帶所見所聞,我軍部隊參加作戰的戰士們疲憊不堪,戰鬥力越來越弱,新兵比較多,他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缺少訓練。梁興初的師部剛到,黃克誠的師部還沒有到。各部都很疲勞,武器彈藥也不充足,且並沒有得到補充。

地方群眾尚未發動,土匪也很多,因此迂迴包圍的時候,根本無法得知。敵人利用以上我軍的弱點,漸漸向我軍推進,並採取包圍迂迴。根據以上的情況,我有一個意見,那就是為了避免我軍被敵軍逐個擊破,應該避免倉促迎戰,準備放棄錦州以及向北兩三百里,讓敵人拉長分散後,在選擇弱點突擊。」

林彪認為現在打大仗的條件還不成熟,但中共中央和東北局還在想著控制中長路和大城市。11月22日,中央發來電報:「據悉蔣介石的部隊根本沒有打仗的鬥志,如果我軍全力以赴和其作戰,是可以大部分或者全部將其消滅的。」

由於林彪沒有大功率電台,根本無法和延安取得聯繫,因此堆積了一周的電報,直到12月3日才向中央彙報錦州的情況:

「我軍因對敵情不熟悉,於11月27日佔領高橋和塔山,但卻撲了個空。隨後兵分三路向錦州西北發起追擊,於30日抵達大茂堡附近。當得知敵軍一個師的兵力在錦州以北30里一帶的時候,我們決定第二天進攻。不過由於有的部隊沒有收到這一電報,因此兵力沒能達到預期的那樣,只有不到4個團的兵力,考慮到錦州會有敵人增援,故脫離敵人……」

雖然並沒有達到最初設想的目的,但卻將杜聿明嚇得冷汗直流,窩在錦州20多天不敢出來。

此時林彪的電台和各部隊還不通,他請軍委轉達,自己帶著參謀前往錦西江家屯和黃克誠會合。黃克誠由於和東北局聯繫不上,便決定按照原定計劃和國民黨打仗,當他帶領偵察員到前線偵察地形的時候,沒想到卻碰上了林彪派來聯絡的李天佑。

不久後,黃克誠當面向林彪陳述了自己關於建立根據地的建議,林彪當即採納,並命令黃克誠率部轉移到義縣附近發動群眾。隨後國民黨向義縣發起進攻,林彪和黃克誠部只好撤到阜新

11月24日,上級發來通知:「國民黨可能派兵偷襲瀋陽,我軍準備在瀋陽城內和敵人展開巷戰,以保衛馬德里的精神保衛瀋陽。」當時每位幹部都發了步槍、手槍手榴彈,他們要和戰士們統一戰線,與敵作戰。

11月25日,林彪兩次建議東北局和自治軍總部移到海龍,部隊大部分離開城市後,以延吉臨江等地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形勢越來越緊張,但東北局仍有不少領導留戀大城市。

林彪見狀十分惱怒,他怒斥道:「誰想占瀋陽誰占,反正我是不要,我要帶著部隊撤離!」緊接著林彪指揮部隊先後撤出綏中、興城和錦西等地。

起初林彪是想在錦西山地打一個大殲滅戰,但此時錦西決戰已經沒有意義了。林彪放棄以瀋陽決戰為中心的第一期作戰計劃,隨後採納黃克誠的建議,主動放棄錦州,撤到義縣一線開展群眾工作。

11月26日,國民黨軍佔領錦州、義縣。此時我黨想要全部控制東北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部隊也損失很大……

隨著這一連串的失守,我軍的情況越來越不好,而東北軍中也漸漸傳出「林總已經不會打仗」的話語。面對這些傳言,要說林彪毫不知情也是不可能的,但向來不喜說話的他沒有四處辯解,也沒有動怒,而是冷靜對待。

林彪一邊反思,一邊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等待一個向中央、毛主席和戰士們證明自己的時機,一個能穩住東北軍新的時機。令大家沒想到的是,這個時機竟然來得這麼快。林彪僅用這一仗就向大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令大家心服口服。

制定兩個作戰計劃

1945年12月16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抵達重慶,參加政協會議。次年1月,國共兩黨達成《停戰協議》,同時雙方根據協議下達停戰令,規定從1月13日開始,雙方停止一切戰鬥行動。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停戰協議》達成後不久,國民黨就背信棄義加以破壞。1946年2月,國民黨特務先後在重慶、北平等城市製造了一系列的「反共」事件。

停戰本應該包括東北地區,但國民黨卻認為在東北主權接收沒有完成之前,沒有什麼內政問題可言。因此國民黨不承認共產黨以及我軍在東北的合法地位,也拒絕和我黨談判關於東北的問題。

國民黨加強向東北增調部隊,搶佔戰略要點,以達到用武力獨自佔領東北的目的。1946年1月13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發起反擊,收復了營口市停戰令下達以後,國民黨政府先後將新編第一軍、第六軍、第71軍、第94軍第5師、第60軍調入東北。

1946年2月上旬,杜聿明以6個師的兵力,兵分三路沿著北寧鐵路向瀋陽方向進犯。其中第13軍第89師相繼佔領法庫縣廣裕泉、縣城西南的秀水河子等地。

剛開始東北民主聯軍遵守《停戰協定》,不但沒有向國民黨開火,反而好言相勸讓他們撤退。然而國民黨不僅沒有撤退,還頻頻向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所在地法庫縣進犯。

鑒於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林彪等人認為必須要尋找合適的機會打擊敵人,改變軍事戰略上的被動局面。根據偵察情報得知,林彪認為殲滅北路國民黨軍第13軍第89師是最有益的。

首先,該師的兵力不是很多,且都集中在一個地方;其次,該師遠離敵軍主力部隊,如果想要過來支援則需要一天的路程;最後,東北民主聯軍經過休整和補充後,士氣大增,在人數上佔據優勢。

如果此次能夠獲得勝利,不僅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令敵軍不敢再進犯,還會在政治上鼓舞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人民。綜合以上種種,林彪決定集中兵力,在秀水河子和鶩歡池殲滅國民黨第13軍第89師。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制定了兩個作戰計劃:

第一、如果國民黨從秀水河子繼續向東進犯的話,那麼便將他們誘到法庫縣西南的雙檯子地區,以少數兵力正面牽制敵人,然後用主力從敵軍兩翼攻其側背方而將其殲滅;

第二、如果國民黨在秀水河子停止進攻,那麼我軍便主動進攻將其殲滅。

2月11日,國民黨第13軍第89師第266團一個營的兵力來到秀水河子東北10公里的糰子山,遭到我軍的打擊後快速撤回秀水河子。鑒於敵軍的舉動,林彪決定實施第二個方案。

秀水河子是一個有100戶人家的村鎮,該地並不險要。西北地形起伏,北山和西山是秀水河子的制高點。國民黨軍第13軍第89師第266團等部在鎮邊構建地堡,還在各個牆角都挖有槍眼。

前往東北的國民黨軍具有一流的裝備,作戰經驗十分豐富,都是精銳之師。自從山海關戰鬥一來,國民黨軍氣勢大漲,一路向東開進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因此他們並未將東北民主聯軍放在眼裡。

東北民主聯軍之前接連失利,是因為戰士們對地形不熟悉,再加上過於疲憊。然而自從中央決定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方針後,戰士們漸漸從疲勞中恢復過來。

據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一師政治委員梁必業回憶說:「當打秀水河子的消息傳達到部隊後,戰士們的情緒瞬間高漲,各連隊之間的挑戰書、應戰書、戰術們的決心書紛紛送到連部、營部等……」

其實該師剛到這裡的時候,此處的群眾對我黨的同志並不是很歡迎。原來這裡的群眾長期受到日軍的欺壓和國民黨的蠱惑,認為我軍、我黨都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部隊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向群眾做宣傳,幫助群眾勞動。群眾不喜歡部隊進院子的話,戰士們就在門外等著;群眾不喜歡部隊進屋裡的話,戰士們就在院子里休息;群眾不喜歡部隊上炕,戰士們就打地鋪休息。

慢慢的,群眾對我軍的態度發生改變,而戰士們看到這些,內心也激起消滅敵人的勇氣。

林彪僅用一仗向大家證明自己的實力

1946年2月13日,國民黨在秀水河子村修築碉堡工事,加強防守。當日黃昏,東北民主聯軍一師、七旅個團先後從駐地出發,向國民黨陣地逼近。

下午6點,一師一團、二團迅速佔領五里山子陣地,隨後來到秀水河子西北高地和北部高度附近,佔領了總攻的出發陣地。各團進入陣地後,當即開始偵察地形,組織火力,進行緊張的攻擊準備工作。

晚上10點,東北民主聯軍正式發起猛攻。一師一團一營從西北方面連續四次向國民黨第266團2營一個連的陣地進攻,但很可惜的是沒能成功。

就在這個時候,一師二團三營七連連忙加入戰鬥,以神速英勇前進,並一舉攻上北山,俘虜30多名敵軍。2團3營8連經過重新組織後,又向敵軍的北上陣地衝去。由於北山是國民黨軍隊安危相關的制高點,因此國民黨以一個營的兵力對我軍的7連和8連發起反衝擊。

7連和8連的戰士經過頑強抗擊,這才將國民黨軍隊給擊退,守住了北山陣地,並吸引了國民黨軍北面主要兵力和火力。不過據守在這裡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很難向前發展,只能和敵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22點20分,當敵我雙方激戰的時候,東北民主聯軍7旅19團1營和3營突然以強有力的火力從南面向敵軍發起猛烈的進攻,一舉佔領秀水河子南側的小村莊。隨後繼續向北展開進攻,不過由於敵軍頑強抵抗,進攻的速度比較緩慢。

22點30分,1師2團1營3連3排向敵軍發起攻擊,也是這一下打開了敵軍的突破口。戰士們首先打進村內,一營的主力立即投入到戰鬥當中,緊接著1師2團2營從1營的右翼突破敵軍陣地,和1營共同從東向西進攻。

晚上12點,7旅19團1營和3營經過激烈的外圍戰鬥後,分別從秀水河子村南和西南方向突破敵人的防禦口,隨後向一營和三營並肩前進,猛攻敵軍。

正當秀水河子戰鬥全面展開之際,前來支援的國民黨52軍2師6團已經進入秀水河子以南的太平庄附近。擔任阻援任務的民主聯軍7旅12團的戰士們迅速向太平庄進發,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後,我軍殲滅國民黨軍上百人,增援的敵軍也被迫退守在太平庄附近。

儘管如此,增援的敵軍還是不死心,他們用各種槍炮向秀水河子方向進行盲目掃射,並連續發射照明彈,只為讓秀水河子內的敵軍得知他們前來增援。

2月14日凌晨2點,秀水河子內的敵軍見救援有望,於是便傾盡全力,利用修建的工事、房屋等拚死抵抗,並多次反衝擊,戰鬥也發展到了最激烈的階段。

凌晨4點,東北民主聯軍一師、七旅一部圍攻國民黨團部,經過激烈的戰鬥後終於將其殲滅。國民黨軍隊指揮機關被我軍殲滅後,剩下的敵軍像無頭蒼蠅似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有的敵軍慌忙逃竄,有的則龜縮在后街西北角,憑藉院牆等待救援。

與此同時,民主聯軍一師一團一營從村西北角突進秀水河子村,並將剩餘的敵軍分割。經過拂曉前的最後猛攻,敵軍大部分繳械投降,剩下的人向西突圍,但都被我軍給截獲了。

2月14日凌晨6點30分,增援的國民黨軍被我軍殲滅,戰鬥宣告結束。

戰鬥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共斃傷敵軍500餘人,俘虜900多人,繳獲不少槍支彈藥還有22輛汽車、一部電台、5架望遠鏡等等。

秀水河子殲滅戰是我軍進入東北後打響的第一個大勝仗,曾被稱為「東北解放戰爭的第一個春天」,在我國解放戰爭史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戰的勝利,徹底打破了用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提高了我軍我黨的地位,拉開了東北解放戰爭的序幕。國民黨東北最高指揮官杜聿明曾說:「秀水河子之戰,是我軍在東北第一個整個團被消滅的開始。」

也是因為這場戰鬥,林彪徹底向中央、向毛主席、向戰士們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林彪指揮的秀水河子戰鬥也令大家心服口服,此後再也不敢說「林總不會打仗」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