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裡,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命題!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隨著周王朝勢力的減弱,王室日衰、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
在這一時期,疾病、飢餓、戰亂是直接影響壽命的三天大敵。一個人能活到四五十歲已屬不易,更別說是能活到六十多歲,還能登基上位、號令一方。
因此,62歲上位的晉文公重耳,不僅在當時,就是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奇蹟之一。
屢遭陷害,42歲出逃流亡
據《史記》記載,晉獻公有五個兒子:太子申生,二子重耳,三子夷吾,驪姬和其妹分別生下的奚齊、卓子。
晉獻公五年(公元前672年),伐驪戎時,得驪戎國君之女驪姬。其姿色艷美。《莊子》中將麗姬描述為:「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因此,晉獻公對驪姬十分寵愛。
晉獻公十二年(公元前665年),驪姬為晉獻公生下兒子奚齊後,晉獻公有意廢太子,便說:「曲沃是我們的先祖宗廟所在,蒲城靠近強敵秦國,屈城鄰近翟國,都是重地或邊塞要地,不讓我的兒子們去守衛,實在有些擔心!」於是,便讓太子申生駐守曲沃,二子重耳駐守蒲,三子夷吾駐守屈,而自己和寵幸的驪姬及其子奚齊仍居住在國都絳。
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驪姬對太子申生說,晉獻公曾夢見他的母親,讓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來後把祭祀用的胙肉獻給晉獻公。太子申生於是到曲沃祭祀母親後,將胙肉獻給晉獻公。
當時晉獻公剛好出外打獵,驪姬把胙肉放在宮中。兩天後,晉獻公打獵回來,驪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下毒,然後讓廚師將胙肉奉給晉獻公。晉獻公要吃胙肉,驪姬從旁邊阻止晉獻公說:「胙肉來自遠方,應試試它。」
便把胙肉給狗吃,狗死了;給宮中廝役嘗,廝役也死了。
驪姬哭著說:「太子為何這般殘忍呀!連自己父親都想殺害去接替他,更何況其他人呢?再說父君年老,早晚都是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謀害他!」驪姬又對晉獻公說:「太子這樣做,不過是因為我和奚齊的緣故。我希望讓我母子倆躲到別的國家去,或者早點自殺,不要白白讓母子倆被太子糟踏。早先您想廢他,我還反對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這件事上是大錯特錯。」
太子申生聽說這消息後,逃奔到新城。有人對太子申生說,放毒藥的是驪姬,讓太子申生在晉獻公面前聲辯,晉獻公必會相信。太子申生說,晉獻公如果沒有驪姬,就會睡眠不安,飲食不甘。他如果聲辯,驪姬必定有罪。現在晉獻公年老,驪姬有罪會使晉獻公不高興,這樣他也會憂鬱不樂。有人勸太子申生逃到其他國家去。太子申生說,背負殺父的惡名逃奔,誰會接納他,不如選擇自殺。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殺而死。
此時,重耳和夷吾來朝。驪姬懼怕二人揭露其行徑,於是又誣陷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說他們都參預太子申生的陰謀。於是,重耳逃亡到蒲城,夷吾逃亡到屈城。
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在驪姬蠱惑下,晉獻公遷怒重耳和夷吾的不辭而別,認為二人與太子「陰謀毒殺」有關,遂起兵伐蒲。重耳覺得不能跟父親正面衝突,於是就逃到了他母親所在的狄國。此時的重耳,已經42歲,開始了他19年的流亡生涯。
禍起蕭薔,19年顛沛流離
因為重耳畢竟是狄國血脈,所以狄國不僅對其十分禮重,而且還賞賜了一個咎如的俘虜女子季隗,與重耳為妻。重耳前後在狄國生活了12年,季隗還為他生下了兩個兒子。重耳本以為自己能夠在狄國終老一生,但是他身上畢竟流淌著皇家血液,晉國君位紛爭讓他難以置身事外。
晉獻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夏天,晉獻公參加由齊桓公在葵丘舉行的與各國諸侯的盟會。晉獻公因病去遲,又被周朝宰孔勸阻,於是在途中返回晉國。晉獻公病情加重,對重臣荀息說:「我把奚齊作為繼承人,他年齡小,大臣們不服,恐怕會有禍亂,您能擁立他嗎?」荀息說能。晉獻公問:「用什麼做憑證?」荀息回答說:「即使您死而復生,我也不感到有愧,這就是憑證。」於是晉獻公將奚齊託付給荀息。荀息擔任國相,主持國政。同年九月,晉獻公去世,奚齊繼位。同年十月,同韓為臣的里克殺死奚齊,荀息改立晉獻公的五子卓子為國君。十一月,里克再度殺死卓子,荀息自殺。
至此,晉獻公的5個兒子僅余重耳和夷吾。里克殺死奚齊和卓子後,派人迎接重耳回朝繼位。但是他卻說:「負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最終,重耳以道德和禮儀等原因,放棄了這次回國繼位的機會。於是,里克從梁國接回晉獻公三子夷吾繼位。
撿到「餡餅」的晉惠公(即晉獻公三子夷吾),對重耳並不放心,他風聞秦穆公和晉國國內都有殺掉他而讓重耳取而代之的計劃。因此,他還即派人前往狄國追殺重耳。重耳僥倖逃脫,途徑衛國投靠了齊國,後又漂泊到曹國、宋國、楚國,最後為秦穆公收留。
公元前636年春,在秦軍的護送下,重耳最終返回晉國,成功繼位國君,是為晉文公。此時距離他當初離開晉國,已經過去了整整19年。
19年間,重耳從晉國出發,以順時針的方式,在當時的中國漂流了幾乎整整一圈,無論是北方的狄國、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還是西方的秦國,處處都能見到重耳的漂流軌跡,真可謂「走遍中國」!估計就算曆經滄桑的重耳本人,也不得不對此大生感慨吧!
文治武功,8年稱霸諸侯
毫不誇張地說,晉文公重耳一生屢遭陷害、顛沛流離,暮年方得大位、稱霸諸侯,實非偶然。主要是因為他有賢妻相助、能知恩圖報、且重信守諾。
「志在四方」有大願。重耳逃亡到齊國後,遇到了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個女人齊姜,如果沒有齊姜的識大體、明大義、有抱負、有遠見、有魄力,給他當頭棒喝,估計重耳難成大業。
彼時,齊桓公非常喜歡重耳,對他以及追隨其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自己的女兒齊姜嫁給了他,送給他二十輛四匹馬拉的車,並在各方面都很照顧他。七年之後,重耳的歲數已經很大,只想在齊國安度餘生,根本不想返回晉國了。他的隨從子犯、趙衰等人對於重耳如此胸無大志很是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不久,齊桓公離開人世,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晉國大臣子犯、趙衰、狐偃等覺得齊孝公不是一個賢能之人,不會有什麼作為,於是便到桑園裡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不料,正巧齊姜的一個侍女在樹上采桑葉,把他們說的話全聽進去了,這個侍女立即把這件事告訴了齊姜。
齊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害怕這侍女泄露了秘密,便把她殺了,然後對重耳說:「男子漢大丈夫,應該志在四方,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現在這位侍女聽到了你們的密談,所以我已把她殺掉滅口了。」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可是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的歲數已經很大,難道還要硬逼我幹事業嗎?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勸他了,而是把子犯等人叫來,一起商議如何讓重耳離去。他們想了半天,最後商量了一個計策:將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齊國。
「知恩圖報」賞功臣。晉文公重耳繼位後,為了報答那些跟隨他流亡的有功之臣,重賞了隨從自己逃亡的人員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給城邑,功小的授與爵位。但是,這件事情還沒辦完,恰逢周王朝內部發生變亂,周襄王派人向晉國告急,晉文公打算髮兵救助,於是匆忙結束了對流亡功臣行賞一事,其中遺漏了一個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流亡。據說他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給重耳充饑。但是,重耳回國掌權後,氣節高尚的介子推不但不以功臣自居,反而推病隱居起來。
晉文公大賞群臣時,介子推沒有得到封賞,卻毫不介意。他的老母親以及門人故舊替他感到不平,都勸他去找晉文公理論一番,以便求得封賞。介子推堅決拒絕這樣做,並且說:「獻公的九個兒子,如今只有國君(晉文公)在世了。老天爺不讓晉國滅絕,晉國就必定會有君主。這樣看來,主持晉國大事的人,不是國君還能是誰。這是老天立他為君主。可他們那些人(指受封賜的群臣)卻以為是靠他們各自的力量,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偷別人的錢財尚且被稱之為盜賊,何況貪上天的功勞為自己的功勞呢?人們把本來是罪過的事看成是合情合理的,上頭的人卻對這些欺世盜名的人加以賞賜。上下互相矇騙,這就很難和他們打交道了。」介子推的老母親對兒子這番話頗為讚賞,說道:「那好,我和你一道隱居起來。」於是,母子倆躲進綿山。
尊崇介子推的人深為此事感到不平,便懸書於宮門,上面寫道:「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晉文公這才想起來,並得知介子推已歸隱綿山,追悔莫及。於是晉文公下令道:「誰能找到介子推,就封爵上卿,賜田百萬畝。」但介子推至死也沒有再見晉文公。文公只得把綿山周圍地區作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田,並說:「我以此來記載我的過失,同時也表彰好人。」
也有傳說,晉文公為了迫使介子推出山,曾經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同母親一起被火燒死。為了紀念他,當地百姓每年這一天都不點火做飯,而是吃冷食。「寒食節」就由此而來。
「退避三舍」踐諾言。重耳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主持朝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註: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真的相遇交戰。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晉文公五年(前632年)五月,晉文公把楚國的俘虜獻給周襄王,鄭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禮。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晉文公,並勸晉文公進酒。周襄王命令王子虎任命晉文公為諸侯首領,並賞賜給他一輛大輅車,紅弓一把,紅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瓚以及勇士三百。晉侯多次辭謝,最後才行禮接受了。周襄王寫了《晉文侯命》,至此晉文公稱霸!
鄭重聲明:部分內容源自百度、知乎、簡書;圖片源自網路。本文旨在弘揚傳統文化,若涉版權或侵權事宜,請及時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