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馬桶前為何會留一個缺口,有什麼用?方便了男性還是女性?

馬桶前為什麼要留一個缺口?是方便了男性還是方便了女性?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去美國旅遊過的人都知道,美國沒有蹲坑,都是馬桶,不過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馬桶或馬桶圈上會留有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到底是幹啥用的?為何我國沒有?來來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

馬桶的發展歷史

其實從古羅馬時期就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沖水廁所,那時候的廁所屬於「公廁」,是不分男女的,通常以大合院的形式,地面是大理石,而坐台是由整塊的火山岩打鑿的。火山岩上每隔一段距離會鑿一個洞,跟現在公廁的坑位類似,人直接坐上去就可以如廁,下面是一條水渠 ,會把排泄物直接沖走。

而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公廁」也逐漸廢棄了,到了中世紀,那時候很缺乏廁所,尤其是巴黎,到處都散發著排泄物的味道,比如街道、室內、樓梯邊、卧室、教堂、河邊等等,那時候的巴黎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廁所」。

不僅如此,有的人還會直接在桶里排便,然後直接從窗戶上往外倒,畫面可想而知,那個時候人們出門都要很小心,不然很容易「屎從天降」。

1270年時,當地政府終於有了一條規定,禁止人們再從窗檯往外倒排泄物,但是當地的人們並不願意遵守。加上當時沒有好的處理排泄物的方式,於是過了一個世紀之後,這條規定又變成了,如果要從窗檯倒排泄物的話需要大喊三聲提醒路過的行人。

直到1596年,一位英國的爵士約翰·哈林頓發明了一款沖水馬桶,這才逐漸改變了人們的如廁方式。不過馬桶剛發明出來之後有較多的問題,比如聲音大、而且沖水的設施不夠完整,另外沒有化糞池,所以味道很容易沿著水管倒流回房間。

到了18世紀,一位英國發明家約瑟夫·布拉梅再次改進了馬桶的設計,現代的第一個抽水馬桶才正式成型,到19世紀中期,馬桶已經是家家戶戶都使用的排便設備了。

馬桶前為何要留一個缺口?有什麼用?為何我國沒有?

馬桶發明出來之後為了增加舒適度和防止有味道,還增加了馬桶圈和蓋子,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馬桶的樣式也變多了,每個地方用的馬桶樣式可能都有所不同。要說令人感到不解的還是美國的馬桶,不管是家用的還是公共的,在馬桶前面都會留有一個缺口,這個到底是幹嘛用的?

其實從1955年開始,美國就有規定:公共廁所的坐墊需選用光滑、疏水的材料,坐墊的前端需採用開放式。而之所以會這麼規定,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衛生,在沒有小便池以前,男性和女性都是用的馬桶,所以為了更貼合人體的設計,就決定採用前面開口的「U型」馬桶蓋子,這樣既可以避免女性上廁所會接觸到,又可以增加空氣流通。除此之外,男性在小便時即便不掀開馬桶蓋也可以防止尿液滴落在馬桶上。

二是安全,這是出於美國當地人的身材考慮的,因為美國女性要普遍偏胖,U型的馬桶的承載力會相對好一點,不容易被壓壞。還有就是防止體重太胖被馬桶卡住,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確實發生過。

此前就有一位400斤的鋼琴家在坐飛機的時候被卡在了馬桶里,原因是屁股太大導致沒有一點縫隙,坐在馬桶上沖水之後產生的吸力使他卡在了馬桶上,最終救援人員用了一個多小時才給他救下來。

除了以上兩點還可能有一個原因是沿用了以前「公廁」的設計,通過古羅馬那時候的廁所設計來看,前邊也都會有一個缺口,可能從那個時候,人們就考慮到了避免接觸的問題。

之所以我國沒有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人們的需求,通常只要是在外面,人們對於馬桶的需求量非常低,基本都是選擇蹲廁,除非是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人、殘疾人等等。一是衛生問題,二是人們的習慣所致,我國從古至今基本都是蹲廁,而西方國家從古至今都是坐著上廁所,所以U型的馬桶需求量不大。

女廁所為什麼總是排隊?她們上廁所時都在幹嘛?

不管在哪裡,都能經常看到女廁所排隊,男廁所空閑的情況,尤其是在各個地方的景點,女廁所可以說是「一望無際」。按照人的平均排尿時間來看,男性和女性都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女廁所老是排隊呢?

其實女廁所之所以總是排隊,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廁所的設計,男廁所一般會有兩種如廁方式,一種是小便池,一種是普通便池,而女廁所只有一種,所以男廁所從數量上就佔了優勢,能同時容納更多的人,也就避免了排隊。

二是生理結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結構不同,男性的尿道長而彎,還有雙層括約肌加持,而女性的尿道短而直,括約肌也不怎麼給力,所以男性相對女性來說更容易憋尿。

三是女生的「儀式感」,女生上廁所一般喜歡結伴而行,就跟男生的「走,來跟華子」一樣,而女生的是「走,上廁所去」,所以數量就無形中增加了不少。除此之外,女生上廁所的流程也比較繁瑣,比如「先擦後墊」,另外上完廁所之後還會趁機補個妝等等,所以時間比較長。

好了,今天就到這兒了,關注過客,聽過客說,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