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語出何典?娘指親娘,還是姑娘?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來,一直沒有很權威的說法。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的訛傳嗎?


▲▲因偉人引用而婦孺皆知

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飛機叛逃。馬上就要飛出國境線了,周恩來總理請示毛主席,是否要攔截林彪的飛機,毛澤東鎮定地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

這句民間諺語,因毛主席曾經引用而婦孺皆知,但這句話的由來,一直沒有很權威說法。

「娘要嫁人」里的「娘」,是指「親娘(母親)」,還是「姑娘」?也沒有定論。

還有人認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的訛傳。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毛主席引用的這句民諺出處在哪?據說有關文獻部門查了好長時間沒查到,甚至到了毛主席的湖南老家調查,當地老百姓說他們那沒有這句俗語。


▲▲典出何處?

後來,人們從毛主席看過的書里找,分析出自《何典》。

幾家權威媒體刊發的文章提及此事。

新華日報》刊發、人民網轉載的《毛澤東,一個偉大的「 讀書人」》(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陳晉),《黨史博覽》刊發、人民網轉載的《毛澤東向兒子推薦過的奇書<何典>》(作者胡長明)等文章,均寫明「娘要嫁人」出處是《何典》這本書。

《何典》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上海才子張南庄用吳方言所著的諷刺性滑稽體章回小說。

毛澤東最晚是在1941年就讀了《何典》,那時他曾託人為遠在莫斯科的兩個兒子從中國帶去一些書,其中就有《何典》。

據書籍《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2010):1971年7月底,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推薦了一本晚清小說《何典》,特別指出了書中四句話:「說嘴郎中無好葯,死病無葯醫,葯醫不死病,一雙空手見閻王。」

湖廣漁夫仔細查對了下,《何典》里並沒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原話,只是有個相關的寡婦執意再嫁的故事。

原文——

六事鬼道:「說便去說,只不知令弟主意若何?」

雌鬼道:「這個不必費心。老話頭:頭嫁由親,二嫁由身。我既定了老主意,他也不能阻擋我。」六事鬼吃完酒,謝別起身。

此段的意思是說,寡婦雌鬼要嫁人,找街坊六事鬼來商量,六事鬼說不知寡婦的親弟弟是否會同意,雌鬼回道「老話說得好,頭嫁由親,二嫁由身,弟弟不能阻擋」。

頭嫁由親,二嫁由身:女子第一次嫁人由父母說了算,但第二次再嫁自己說了算。

後來雌鬼弟弟果然來干預此事,說:「即使要再嫁,也該揀個梁上君子,怎麼想嫁那劉莽賊?」

雌鬼回道:「世間掉老婆左嫁人的也太多甚廣,那裡都揀著了梁上君子?這是我自己情願,不要你管閑賬。」


《何典》中寡婦再嫁,顧忌的只是親弟弟(小孩舅舅),並不是自己親兒子。寡婦雌鬼有個兒子,但尚處在不醒事的孩童年齡,不存在干預母親的問題。

《何典》中這個改嫁故事,及提到的「頭嫁由親,二嫁由身」老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典之處嗎?

感覺跳躍好大,至少不是直接出處。



▲▲清代《吳下諺聯》有收錄

從目前專家所作考證看,真正記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民諺的古籍,是清代王有光的《吳下諺聯》。


《吳下諺聯》卷二云:「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天,純陽無陰,要落雨則陽求陰也;娘,孤陰無陽,要嫁人則陰求陽也。如矢赴的,如漿點腐,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吳下,泛指江浙吳地。

下雨,吳語及南方方言表達為「落雨」。


《吳下諺聯》四卷,為清嘉慶二十五年庚辰老鐵山房原版、同治十二年癸酉作者後人補刊本。成書年代與《何典》差不多。

從《吳下諺聯》我們可知,這是個江浙吳語區清代嘉慶年間就有的民諺。


▲▲一個不靠譜的民間傳說


關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來,網上流傳一個民間傳說。


說是古代有位母親,多年守寡,把兒子朱耀宗撫養成人。朱耀宗天生聰慧,在恩師張文舉培養下學業優秀,進京趕考中了狀元。皇上見他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朱耀宗新貴還鄉,臨行前,奏明皇上為母親樹立貞節牌坊。

朱耀宗不知,母親對朱耀宗的恩師張文舉早有愛慕之情,兩人約定待朱耀宗成家立業後結婚。


當朱耀宗回鄉說起樹立貞節牌坊一事時,朱母就說出了要改嫁張文舉的心思。朱耀宗認為母親改嫁不妥,因為立貞節牌坊一事已經得到了皇帝恩准。


母子倆爭執不下。朱母不由長嘆一聲「那就聽天由命吧」,提出打賭看天意。如果明天繼續天晴,母不改嫁;如果明天下雨,那兒子就不要再阻攔了。


看到當時天氣晴好,朱耀宗點頭同意了。誰知當夜陰雲密布,天明後又下起大暴雨。

朱母對兒子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


這個故事均是當代報刊及網站在刊發轉發,沒有任何早期文獻記錄,故事本身編造痕迹太濃,也沒有明確的年代與地域,不足為信。


▲▲「娘」字有多個含義


說起「娘」,我們習慣認為指「老娘」(母親)。

其實,在古代,娘和孃,本來是兩個字。孃用於指母親。「娘」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後來又指母親,代替了「孃」。

這種稱呼的輩份顛倒並不奇怪。古代「爺'指父輩,如《木蘭辭》中的「阿爺」。

日語中,「娘」這個詞的意思是「女兒」,可能保留了中國古代唐宋時期漢語原意。

在當今,一些口頭詞語中,「娘」仍保留了年輕女子的意思,如姑娘。

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對「娘」的釋義有三:


1.口語,母親,爹娘,親娘。

2.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娘,嬸娘。

3.年輕婦女。漁娘,新娘。

總之,「娘」既指母親、長輩,也指年輕婦女。

一些地方方言中,「娘」有年輕女子的意思。如現今湖北襄陽方言「娘娃」,指「未婚小女孩」;浙江寧波方言管女孩為「小娘」。

正是因為「娘」指女孩,所以古代民間給女孩取名可用「娘」字。如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只十多歲,卻起了個「十娘」小名。明代還有個戲曲人物,叫杜麗娘。


▲▲「娘要嫁人」之「娘」,指「姑娘」更合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娘」指母親,或指女兒,均可以有「無可奈何卻不應阻攔」之意思,但兩者內涵不完全一樣,前者強調「無可奈何」,後者強調「理應如此」。


在古代,姑娘嫁人是必然的,男大婚姻,女大當嫁,這是個「陰陽相求」的自然法則或發展規律,正像「天要下雨」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但古代寡婦再嫁並不是必然的,可嫁可不嫁。特別是明清時期,雖不禁止寡婦再嫁,但提倡婦女守節,朝廷出台賦稅照顧、立貞潔牌坊、上縣誌史書等政策,鼓勵寡婦守節。


前面說的那個狀元郎與寡母的傳說典故,強調的是上天安排的「運氣」,而非必然性。正好天下雨了,上天允了,就不要再阻攔了。

回到《吳下諺聯》中的解釋:「天,純陽無陰,要落雨則陽求陰也;娘,孤陰無陽,要嫁人則陰求陽也。如矢赴的,如漿點腐,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該書從陽求陰、陰求陽角度,解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必然性。這裡的「娘」應是指姑娘。老天睛久了要下雨,女兒長大了要嫁人,這是必然的,「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相類似的諺語有:樹大分椏,兒大分家。

▲▲「娘要嫁人」是「糧要解營」之訛傳?


就算是「娘」指姑娘,但下雨與嫁人,是不相干的兩個事,扯在一起實在勉強。本來有老話「男大婚姻,女大當嫁」已經說得很明白、很深刻了,何必來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人提出這其實是以訛傳論,最初諺語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本是一句軍中諺語。意思很明確,天要下雨了,快把糧草押解到營房之中。

「糧要解營」,後來方言讀成了「娘要嫁人」。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路)


鉤沉鄉愁民俗,聚焦城鄉共榮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