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松濤青山埋忠骨,紅岩英烈沃中華。
1947年夏,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中共中央上海局決定川東臨委組織開展游擊鬥爭,策應主戰場。川東臨委委員彭詠梧和妻子江竹筠等帶著崇高使命來到下川東,組建川東遊擊縱隊,成立奉大巫游擊支隊,在西寧橋發動奉大巫首發起義,是解放戰爭上下川東最早的武裝起義,巫溪成為重要游擊區和主戰場。由於敵我力量懸殊,鞍子山、紅池壩、黃家埡等戰鬥十分激烈,政委彭詠梧、雙槍女英雄陳昌秀等游擊隊員的鮮血染紅了巫溪這片土地。
川東遊擊縱隊英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岩歷史,用忠誠和信仰凝聚的紅岩精神,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好教材,是千秋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第四期
籌備奉大巫武裝起義
1948年初,國民黨巫溪縣長張以勤調陸軍一九四師五八一團駐巫溪,密切注視共產黨武裝力量和解放軍的動向。巫溪武裝起義負責人盧光特、王庸按照曇花鄉會議部署,接受起義任務後,率領巫溪游擊隊員,領取了12支手槍,兵分兩路,晝夜兼程返回巫溪,準備1948年1月8日在大寧鹽廠武裝起義。
大寧鹽廠是巫溪縣歷史重鎮,昔日「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號稱「萬灶鹽煙」,此時有鹽工上千人,年產鹽上萬噸,是大寧縣(巫溪縣)經濟中心。1940年,彭詠梧曾來寧廠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指導建立黨組織,於是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礎。
盧光特、王庸回到巫溪以後,決定將武裝起義指揮部設在交通、信息比較方便的寧廠貓兒灘謝鏡澄家,相距寧廠約5公里,距西寧橋約10公里,便於及時搜集和掌握這一地區的敵軍動態。黨組織在這裡有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發揮了統一戰線作用,有十多名船工參加了游擊隊。為了安全起見,將相距起義指揮部不遠的貓兒灘街口劉以恆家作為起義秘密聯絡點,負責緊急情況的轉達,作為觀察敵人動態的前哨。盧光特和王庸對武裝起義前的準備工作做了以下一系列周密部署:
布置巫溪縣城廂的陳世富、王國裕、周道純配合譚國保策反國民黨五八一團的一個連響應這次武裝起義。
布置打入國民黨寧廠鎮公所的共產黨員、代理警察隊長劉德田控制槍支,穩定和教育已發動的部分士兵,隨時準備裡應外合。
布置王椿利用其妹夫在大寧鹽廠稅警隊當兵的條件,將已發動的部分士兵和謝鏡波、蔣永明在稅警隊內結交的朋友串聯起來,準備配合起義;謝鏡波、蔣永明負責將稅警隊的動態了解清楚,逐日向設在謝鏡澄家的指揮所回報。
布置張和忠為游擊隊加工匕首。為了加強通訊聯絡,及時掌握敵人的動向,布置上磺電話總機譚繼武、寧廠電話總機孫威、兩河口電話總機肖大華、譚家墩話務員毛合明等負責向游擊隊傳送敵人的活動情報。
布置盧光福在上磺一帶繼續組織力量,待起義成功後,與巫山長溪河、奉節黃村的游擊隊互相接應。與此同時,盧光特又專程前往寧廠向廖迪生布置任務,搞好暗中配合,及時提供部隊給養,處理好起義善後工作。
正當起義準備就緒即將行動時,由於陳太侯動員柯通沛的信件落到了敵人手中,加之曇花鄉會議不慎走漏了起義的消息。國民黨得知共產黨要暴動,急令大寧、雲安兩個鹽場加強嚴密戒備,情況突變使游擊隊無法下手,原定起義計劃難以實現。
武裝起義的箭已在弦上,不得不發,盧光特、王庸根據彭詠梧、陳太侯賦予的臨時決斷權,當機立斷,決定改變地點提前起義。巫溪一路由原準備襲擊大寧鹽場,改為襲擊敵人防守薄弱的西寧橋。雲陽一路由原準備襲擊雲安鹽場,改為襲擊雲陽南溪鎮。
來源:縣委宣傳部 縣委黨史研究室 縣融媒體中心
總編/鄒永武 編審/冉春軒 責編/汪大喜
編輯/於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