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的名字來源於「川峽四路」,雲南省的名字則來源於這個縣

祥雲縣。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縣,它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東與大姚姚安南華三縣交界,南和彌渡縣相連,西與大理市接壤,北和賓川縣毗鄰。祥雲是雲南開發較早、經濟發展較好的縣份之一,曾經長期為滇西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石器文化、青銅文化、佛教文化、馬幫文化、紅色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祥雲先民在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歷史上它曾經是雲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明至清代為區別雲南縣與省名的使用混淆,常將雲南縣稱為「小雲南」。1918年,因省縣同名而改稱祥雲縣。

雲南省名源自歷史上設於祥雲的雲南縣

公元前109年,因漢武帝的一個彩雲之夢,祥雲被納入西漢王朝的版圖,設立雲南縣。之後,歷代被設為郡、節度、州、賧(dǎn)等行政或軍事管理機構,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故此祥雲有「彩雲之鄉」及「雲南之源」的譽稱。


祥雲縣建置沿革


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歷史。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開西南夷,滇王降,設益州郡,下設葉榆(大理)、雲南(祥雲)等27個縣。《滇略》載:漢武時彩雲見白崖(今彌渡紅崖),縣在其南,故曰云南。縣城駐地設在今雲南驛鎮


東漢永平十二年(69)分益州郡西部置永昌郡(今保山),雲南縣歸屬永昌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寧、越嶲、永昌三郡地置雲南郡,郡治設弄棟。郡轄雲南、蜻蛉、弄棟、姑復、遂久、邪龍、葉榆7縣。

晉初置寧州,雲南郡屬寧州,郡治遷設雲南縣。

東晉後期長期紛亂,西南爨氏乘機霸佔南中(西南地區),自襲寧州刺史,歷晉末,南、北朝至隋初,襲西晉舊制,雲南郡屬爨西地。

開皇初爨氏降,三年(583)隋廢郡,設南寧都督府,雲南縣隸之。十七年(597)爨氏叛,隋平定爨氏地,縣境未設治,時張樂進求居其地,稱「雲南國詔西二河侯」。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宗州,州治設雲南驛,領宗居(雲南驛)、河西(今普棚)、石塔(縣址不詳)3縣,隸屬南寧總管府。十一年(637)西宗州去「西」字,稱「宗州」。麟德元年(664)分戎州地置姚州都督府,西宗州屬姚州。

天寶九年(750),南詔盡占姚州都督府地,廢唐設置,築雲南城於雲南驛。

元和元年(806)置弄棟節度,西部(今縣境)置雲南賧(今下川壩)、品甸賧(今城川壩)。兩賧建置經南詔、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五國,歷唐、南北兩朝至宋亡共449年時間。

大理國時期雲南賧。


元朝,滇域設雲南行省。元憲宗六年(1256),縣境內立品甸千戶所,屬大理下萬戶府。至元十三年(1276)品甸千戶所改為雲南州,隸屬大理路。


明洪武十四年(1381)派軍隊平定雲南。洪武十五年沐英、蘭玉率師攻克大理,至品甸(祥雲)土官等率眾歸附。改品甸賧為洱海衛,雲南縣城從現雲南驛遷至到現祥雲城。縣衛合一,並建洱海衛城(今祥雲城),隸大理府。


清代,雲南縣仍屬於大理府。

1913年,全國統一裁府、州,省內置道,雲南縣歸騰越道,也稱迤西道。

1918年,因縣名與省同,故改稱祥雲縣。

1929年廢道,祥雲縣直屬省。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祥雲縣屬楚雄專員公署。

同年3月,改屬大理專員公署。


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祥雲縣屬大理州至今。


祥雲縣風景名勝


水目山

  水目山,離祥雲縣誌25公里。這裡屬於馬街鄉,海拔2070米。水目山是雲南開創最早的佛教聖地之一,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南詔諸大臣請建此剎。普濟慶光禪師用禪杖鑿地,「而有清泉湧出,因名水目」。開堂之日,六詔的首領都來祝賀。香火最旺時,號稱「和尚千人,尼姑八百」。歷代都有高僧住水目山,如唐代的開山祖普濟慶光禪師,宋代的凈妙澄禪師,晚清時期的無往如禪師、非相行禪師街頭在理國時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為僧。清初有名的擔當和尚,也曾在此長住。從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經過多次修理工建,逐漸形成了一個建築群落,有水目、賢填充、地藏寺、靈光寺、塔院、三教閣、毗盧閣、彌陀庵等寺觀。


青海湖

  祥雲青海湖在祥雲縣城東南,有一個自然湖泊,舊稱「青龍海」。據《雲南縣誌》記載:「在縣之東南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這就是青海湖。青海湖屬高原盆地湖泊。據地質考察,大約在兩百萬年前,這裡是寬闊的淵谷。當蒼山斷陷形成洱海時,祥雲盆地東南角的地殼隨之崩裂,岩漿噴騰,堆積而成現在的「象山」山群,堵塞了盆地水路,在祥雲縣沙龍區的青海營、沙龍、芮家營、白石岩四鄉之間形成了青海湖。青海湖歷經數萬年的泥沙淤積,現在的海拔為l966米,全長3公里,寬1.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96.8平方公里,深3米,蓄水量約7000萬立方,可灌面積7500畝,宜養魚,1960年經人工修整成為一小型蓄水灌溉工程,湖水經板橋峽谷匯入金沙江。青海湖」因湖水終年清澈,故而得名


雲南驛茶馬古道

  雲南驛茶馬古道位於祥雲縣雲南驛鎮,南距祥雲縣城21公里,作為祥雲縣最早的縣治駐地,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雲南驛是西南絲綢路上一個重要的驛站,作為驛站至今已有1237年的歷史。當時隨著白鹽井鹽業的興旺,鹽商馬幫絡繹不絕,驛道運輸頻繁,古道遺址的石板路上至今仍存留下斑斑馬蹄足跡。驛站專業化、規模化程度高,保存完好,在西南絲綢路上絕無僅有。「彩雲南現」的美麗傳說更為雲南驛增添了絢麗的光彩,是祥雲獨具特色的精品旅遊景區之一。

水目山塔

  水目山塔位於雲南省祥雲縣馬街鄉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並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現存水目寺內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塔西有水目寺,現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模宏大。

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劉廠鎮王家莊村的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雲南省著名的紅色景點。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劉廠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縣城35公里、320國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莊村,背依青山,綠水環繞,被譽為「北大驕子,一門三烈」的王復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這裡。大哥王復生第一個走出了家鄉雲南,走向了中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成為一位共產主義火種的傳播者。之後,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帶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最為壯麗的一頁。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屬於當地傳統木結構民居院落,建於清代末期。故居前、後院為小花園,兩層土木結構,其建築設計巧妙,一架樓梯跑兩院通四樓,建築風格平實而雅緻。

天峰山

  天峰山又名玉筍峰,俗稱老君山。在祥雲城以東普淜鄉境內,毗連楚雄州南華縣、姚安縣以及大理州的彌渡縣,是四縣彝族的聚居區。主峰海拔2570米,地勢險峻,在群巒中一峰突聳,成「金字塔」結構,群山成拱獻之勢。峰頂有以老君殿為主的道教建築群,是祥雲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勝地。

天華山

  天華山又名南華山,史稱「南華勝跡」,位於馬街鄉棕棚村。史料記載:天華山在城南五十里,雙峰對峙,懸崖峻峭,有石龍倒掛,懸崖滴玉,三庵古洞,東西石樓諸勝,明御吏李素隱居其上,著有《南崖奏議春秋心訣》。天華山道觀始建於明代,山崖上依山就洞建有上、中、下三庵古建築,藏屋露檐,石崖上有一石龍倒掛,宛如神龍從天而降,崖壁上鐫刻有「雲洱無雙地,匡州第一山」十個大字。天華山風景區由仙床雲卧、石龍倒掛、石屋天窗、石珠夜明、諸葛營寨、古洞三庵(觀音洞、灶君洞、玉皇閣、羅漢洞、四官洞、玉皇洞、太子閣、王母閣)、懸崖滴玉、東西石樓8大勝景和豆大天、仙人腳印、石虎登山、石鍾石鼓四大奇觀組成。

雲南驛村

  雲南驛村有著20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上主要的驛站之一,也是雲南省內驛站使用村名保留下來的唯一村落,歷史文化積澱較深。其中,現存完好的古鎮古道和馬店驛站,如岑公祠、錢家大院、李氏宗祠等,為明清古民居建築群,是千年驛站風貌保存較完整的地方,保持著其獨有的古驛鎮風貌特色。2010年12月,雲南驛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雲南驛村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九鼎山

  九鼎山又名「九鼎雲峰」,位於祥雲縣城北10公里的象鼻鄉、祥城鎮交界處。九鼎寺宇初創於明洪武年間,經正德、嘉靖兩度維修,清、民國兩代又進行擴建,現寺宇包括土主廟、妙勝閣、華嚴閣、三教閣、彌陀閣、碧霞庵、古佛洞、毗盧閣、玉峰閣、千花台等殿閣。九鼎山海拔3117米,因九峰並峙,也稱九峰山,九峰以形命名,分別為禁足、獅吼、攬霞、招鶴、峨眉、侍仙、中秀、遞雲、經台。洞有碧霞洞、觀音洞、朝陽洞、彌陀洞、隱貌洞、羊毛洞等。九鼎寺前有九鼎山雙塔,塔寺相映構成奇觀妙景。登九鼎山頂,祥雲壩子一覽無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