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周總理答記者問,直言:蔣介石回國地位絕不會低於國務院總理

前言

原美國總統尼克松曾在其著作《領袖們》一書中,提到周恩來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尼克松寫到:

「周恩來與蔣介石兩人之間就像是在公園裡乘坐滑車一樣,時起時落。」

可以這樣說,在周恩來與蔣介石的長期交往中,他們之間既像是齊心協力的朋友,又像是唇槍舌劍的政敵。

為拉攏周恩來為自己所用,蔣介石曾屈尊俯就;得不到時,他又狠心下令懸賞通緝,但是始終是想拉拉不攏,想殺殺不得。

早年的周恩來和蔣介石

國共大戰中,周恩來曾周旋於蔣介石和毛澤東的中間,幫助兩人解決問題,搭橋鋪路。蔣介石與毛澤東之間決裂,周恩來是毛澤東身邊的反蔣鬥士,蔣介石與毛澤東握手之後,周恩來又是第一個手握橄欖枝的使者去解決兩人之間的爭端,平息戰火。

周恩來也因此成為了影響中國社會風雲變幻和國共兩黨的悲歡離合最為重要的一個人。

第一次見面,蔣介石對周恩來說道:「我信任你!」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之下,在廣州東郊的黃埔創辦了近代中國的第一所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建立之後,從此,黃埔島就成為了大革命的策源地和聚光點。一批批的能人志士紛紛投靠黃埔軍校,這其中便有周恩來與蔣介石,兩人也是在黃埔軍校第一次見面。

1922年2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革命,懸賞20萬元取「中山首級」,孫中山在危機情況之下,冒著槍林彈雨突圍,來到了「永豐艦」。

在這裡孫中山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要他趕來救自己,蔣介石在得到電報之後,火速從上海趕來,在這裡指揮與叛軍作戰長達50多天,在蔣介石的努力之下,這場戰爭終於勝利。

隨後,蔣介石又一路護送孫中山來到了香港並轉赴上海,對於這次的救命之恩,孫中山十分感激蔣介石,親書「患難與共」4字相贈。

並為此特意寫下:

「陳逆之變,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予側,而籌劃多中,樂與余及海軍將士共死生。」

從那之後,孫中山將蔣介石當做國民黨「最重要的幹部」並多次向他表露讓他「為黨負重大之責任」的心愿。

1924年,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之後,便任命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職務。

蔣介石成為黃埔軍校校長之後,為了辦好學校,培養自己未來打天下的棟樑之材,他請求留學西歐的黃埔軍校學生入學考試面試主考官張申府,向他舉薦一些在國外學習的優秀學生到黃埔軍校執教。

張申府答應了蔣介石的請求,很快,他就給蔣介石提供了一份15人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周恩來排在第一個。

當時的中國國勢日益頹敗,因此很多留洋的優秀共產黨人都被召回國加入了國共合作,周恩來也不例外。

1924年9月,周恩來回到了祖國來到了廣州,從此,周恩開與蔣介石開始了兩人之間長達20多年的交往。

11月,周恩來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隨後,蔣介石會見了周恩來,這是周恩來與蔣介石的第一次見面。

期間兩人進行了愉快的長談,周恩來的言談舉止都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談結束之後,蔣介石握著周恩來的手,笑著對他說道:「我信任你!」

事實證明,周恩來並沒有辜負蔣介石的信任,周恩來自從上任之後,便開始建立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工作制度以及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教育。在經過一番整頓之後,政治部的工作很快就步入了正軌。

後來,隨著廣州周邊形勢的急劇惡化,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不得不暫停學業,投身於平定廣州商團叛亂東征討伐陳炯明的戰鬥之中去,周恩來在期間發揮了很大的鼓舞和組織領導的作用。

1925年2月,黃埔軍校師生東征討伐陳炯明,為了取得勝利,蔣介石親自挂帥,帶領周恩來等一眾人才,馳騁在沙場上。

兩人在此期間配合的十分默契,這一時期的周恩來與蔣介石兩人之間曾一度作為革命同志共事,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時期,但這樣的關係並未維持很久。

不久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長,蔣介石的反共目的漸漸暴露出來,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們在獲知這一消息之後,也都從他之前得力的助手變成了他實行集權,獨裁的反對者。

1925年11月,蔣介石在東征途中召集連以上的軍政人員聯席會議,以黃埔軍校不可分裂為由,要求周恩來將所有在黃埔軍校以及軍隊中的共產黨人的名單和所有加入共產黨的國民黨員的名單交給他。

周恩來的知蔣介石的意圖,以此事關係重大,表示自己要請示中共中央為名,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

蔣介石對此事十分生氣,但是他知道如今不能徹底與周恩來撕破臉,只好將此事做罷。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在蟄伏了幾個月之後,認為自己此時的羽翼豐滿,可以開始實行自己的計劃,於是,他一手炮製了「中山艦」事件,這也是他向中國共產黨發現的第一個決裂信號。

事情發生之後,得知此事的周恩來立即前往,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竟然如此狠心,在他去到廣州之後,將他軟禁在了廣州鑄幣廠。

周恩來對此事十分生氣,一直要求與蔣介石通話,當他撥通了蔣介石的電話之後,只聽見對面傳來了蔣介石略顯慌張的聲音,蔣介石說道:「周主任,你有何事嗎?」

周恩來面對蔣介石的裝糊塗,氣上心頭,他義憤填膺的說道:

「我很遺憾,有人在兩黨之間製造分裂,挑撥是非,把40多名共產黨扣押在這裡,我希望你能夠合理解決這件事情。」

周恩來

面對周恩來的質疑,蔣介石毫不慌張的說道:

「哦,所謂的『中山艦事件』純屬有人挑撥,我不相信共產黨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周恩來接著說道:

「本來,廖仲愷案發生後,我們兩黨就曾聯合一致,甄別出許多反革命的分子。現在為什麼又禍起蕭牆呢?我聽說你還下令包圍了蘇聯顧問的住宅?」

蔣介石否認道:「這些都是謠言,我沒有做過這些事情。」

周恩來聽他否認,更加生氣,於是,他加重了口氣對他說道:

「不管如何,亡羊補牢吧,請你下令釋放被扣押的同志們。」

在周恩來的威懾之下,蔣介石只能遵照周恩來的命令,將被捕的共產黨全部釋放。

儘管保護了這些共產黨,但是「中山艦」事件還是給了蔣介石剷除異己,樹立自己的親信的機會。

面對如此結果,周恩來憤恨的說道:「我是不會再回黃埔軍校了。」

周恩來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蔣介石與周恩來之間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裂隙,兩人走到了對立面。

周恩來會見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蔣介石:你應該聽我的

1936年3月的一天,上海《申報》突然在醒目的位置上刊登出一條「尋人啟事」,在那篇「尋人啟事」上寫著被尋者「伍豪」務必於5月5日去北四川路新亞飯店與落款者一敘,共商要事。

「伍豪」曾是周恩來早年在工作的時候所起的化名,刊登這則「尋人啟事」的是國民黨「中統」特務幹將張沖,自從這則啟事刊登之後,他便派出特務守在約定的地點蹲守,等著周恩來前來。

中共中央在的知這件事情之後,立刻進行了嚴密的偵查,隨後他們為了保證周恩來的安全派出潘漢年處理此事。

潘漢年在得到命令之後,立刻動身前往約定地點調查,隨後,兩人幾經輾轉,終於相見。

1936年西安事變時的蔣介石

兩人在香港會面後不久,便一同北上,前往上海、南京等地洽談要事,並且取得了一定的諒解。

這個時候的潘張會談已經成為了國共自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後多渠道、多層次秘密接觸中最為直接的高層渠道。

不久之後,潘漢年回到了延安向中共中央彙報了與張沖會談的有關情況,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在與潘漢年的交流中認為進階石雖然無和平誠意,但這件事情並不是沒有轉圜的餘地,這次張潘兩人的會面便是一個鮮明的訊號。

兩天之後,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根據形勢變化,決定將之前「抗日反蔣」的政策改為「逼蔣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之後,由於蔣介石與張沖一同被扣押在了西安,一時間國共雙方失去了聯繫。

就在蔣介石被扣押的這段時間裡,國民黨內部早已亂做一團,何應欽是親日派,他試圖在此時挑起全面內戰,實現自己一箭雙鵰的想法。

隨後,何應欽頻頻調兵向西安逼近,就在此危急的時刻,周恩來應張學良、楊虎城的邀請和中共中央的指派再次出山,充當蔣介石內部紛爭的調停人。12月24日,周恩來來到了蔣介石被軟禁的住所新城大樓。

周恩來看著面前緊張的蔣介石知道自己需要先安撫他的情緒,隨後,周恩來便與蔣介石閑聊了起來,兩人聊了一會,周恩來看蔣介石不在向兩人剛見面那樣緊張,才結束了寒暄,同他談起正事來。

周恩來心平氣和地對蔣介石說道:「我們多次要求停止內戰,你為何不停?」

蔣介石聽到周恩來的話,感動十分震驚,緩了好一會才說道:「我等你們到西北來。」

周恩來聽完,立刻反駁道:「我們已經到了西北有一年多的時間了。」

面對周恩來肯定的語氣,蔣介石感到十分不好意思,他將自己的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去理會周恩來的反駁,而是回到了之前的老話題,對周恩來說道:「恩來,你是我的老部下,你應該聽我的話。」

周恩來不去理會他的話,又問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你究竟是因為什麼不肯停止內戰呢?」

蔣介石看周恩來一直圍繞這個話題,知道他今天不說,周恩來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於是,他說道:「我後悔,殺人太多了。」

周恩來說道:

「我們黨一貫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各黨派無論過去有什麼舊怨宿仇或不同政見,都應該摒棄前嫌,組成抗日統一戰線,以赴國難。我這次來西安,不是來與你算舊賬的,而是來商談今後的救國大計。」

隨後,周恩來又和蔣介石拉起了家常:

「蔣先生,好些年沒有見過經國了吧?如果相見,我們可以設法向斯大林交涉,將滯留在蘇聯的經國接回來。」

蔣介石聽聞此言,愣了半天,許久都沒有說話,正當周恩來認為他不會回自己話的時候,突然,蔣介石壓低了嗓音對周恩來說道:「恩來,我們再也不要打內戰了。我回南京之後,你可直接來找我談。」

周恩來在結束與蔣介石的會談之後,將兩人之間的談話詳細彙報給了毛澤東,毛澤東在得知要放蔣介石的消息之後,十分擔心,於是,毛澤東詢問周恩來:「蔣說話算不算數?」

周恩來考慮了一會之後,對毛澤東說道:「蔣一向自命英雄,他曾答應過的事情,大致是不會全部反悔的。」

在周恩來的調停之下,蔣介石轉變了自己先前的態度,決定:「停止剿共,聯共抗日,統一中國。」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國共兩黨在經歷十年之後又一次攜手作戰。

很快,周恩來與蔣介石便紛紛履行了兩人之間的承諾,蔣介石與周恩來在1937年2月9日,在西安舉行了第一次正式會談。

不久之後,周恩來也借慶賀宋美齡生日之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將蔣經國即將回國的消息告知了蔣介石。

八年抗戰期間,周恩來一直是中共派駐國民黨政府的最高代表,頻繁活躍在南京、武漢和重慶等地。

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周恩來又促成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會面,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

毛主席和蔣介石

就在大家以為談判結束,新的和平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候,蔣介石卻反悔了,《雙十協定》簽訂三天後,蔣介石就向各戰區發出了「剿共」的密令。

1946年7月2日,周恩來和董必武在南京會見了蔣介石。在雙方的交流之下還是沒能達成共識,這次見面也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此後,歷時長達3年的人民解放戰爭隨即開始,在人民解放軍猛烈的攻勢之下,國民黨被徹底擊敗,從此退出了大陸,蔣介石逃往了台灣。

周恩來答記者問:「蔣介石回到祖國,地位絕不會低於國務院總理」

戰爭結束之後,雖然蔣介石被迫逃往了台灣,但是他的野心並沒有就此終止。

1950年,蔣介石在台灣當上了總統,蔣介石在上位之後不久便開始叫囂反攻大陸。

於此同時,一場報仇的刺殺行動也在蔣介石的授意之下,慢慢展開。

蔣介石成為總統之後,寫了三通手令,其中一個便是派警備司令部彭孟輯任「台灣情報工作委員會主任」,並派他殺掉幾個大陸的重要人物。

1953年,彭孟緝為了成功完成刺殺共產黨領導人的計劃,找到了美國中央情報局遠東情報處的頭目柯林斯上校和戴笠的後繼者毛人鳳,將刺殺計劃的目標對準了周恩來。

1955年3月,台灣情報部門接到情報,說周恩來率領代表團將於4月11日乘印度客機「克什米爾公主號」途經香港飛往雅加達參加萬隆會議

在的道這個消息之後,台灣情報部門認為這是一個刺殺周恩來的好機會,於是,他們立刻開始布置謀殺計劃。

此次行動的負責人是台灣「特種工作」偵防組組長谷正文,谷正文在接到命令之後,立刻開始部署行動,他的手下在香港用重金收買了機場的工作人員,要他趁飛機停在機場加油時,在機翼安放定時炸彈。

飛機起飛之後不久就在南海的上空爆炸,飛機上的人全部遇難,無一倖免,台灣情報部門看到飛機爆炸之後十分高興,立即準備將情況報告給蔣介石。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卻沒想到接到了一個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消息,遇難的飛機上並沒有周恩來。

原來,周恩來因為要臨時去緬甸開會,因此並沒有乘坐這次的飛機,這次的失敗,並沒有打擊到蔣介石,讓他放棄計劃,反而他的目光又一次投到了周恩來的身上。

1964年,周恩來率領代表團訪問柬埔寨,谷正文又一次出手,準備「解決」周恩來,原本這次的計劃萬無一失,但是由於台灣情報機關潛伏在大陸的特務被我國的公安人員逮捕,因此,這次的刺殺計劃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多次的刺殺計劃讓蔣介石心灰意冷,雖然蔣介石一直對中國的領導人不仁,但是中國政府並沒有因此不義,他們一直沒有放棄爭取蔣介石。

1955年周恩來出席亞非會議,在會議上,記者詢問台灣問題時,周恩來表示願意與美國方面談判,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並宣布「國共已經合作兩次了,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

1956年,周恩來在印度加爾各答回答記者的問題時,又一次說道:

「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爭取蔣介石,如果台灣回到祖國懷抱,蔣介石就有了貢獻,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留在中國任何地方。」

記者在聽到周恩來的話後,好奇地繼續詢問道:「可否給蔣介石一個部長職位?」

周恩來笑著對記者說道:

「部長太低了。如果蔣中正回歸祖國,絕不會低於國務院總理的地位。」

儘管周恩來對台灣問題抱以很大的期待,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台灣始終沒能和平解決。

周恩來晚年的時候仍沒有忘記台灣問題,他頻頻向台灣發出統一戰線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