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岔河東岸北部,有個村莊叫曹村,這個村的來歷不簡單,其村名來歷跟一位燕王朱棣靖難之時,一位大將有關,這位大將名字叫曹得。
曹得簡歷:祖籍山西懷仁縣人,在燕王朱棣手下,是朱棣的一員心,其英勇善戰,尤其是在靖難之時,曹得伴隨左右,在戰場上以一當百,屢立戰功。深得朱棣信任,在靖難之後,曹得主要職責就是守護皇城,1402年,朱棣升曹得為中軍都督僉,明代「都督僉事」是官職名稱,即中央軍事長官的助理、助手,通常協助都督分管軍紀、訓練等事務。1403年,朱棣升曹得為羽林右衛指揮使,武官名。明洪武中始置羽林左衛,永樂以後沿置,為上直親軍之一,掌守衛皇城東面及巡警京城各門。以指揮使為主官,下轄千戶所。1415年,任命中軍都督同知曹得金吾左衛指揮僉事,主要職責仍然是守皇城。
曹得如何到德州作守備的呢?
這要從德州的軍事地位說起,自從明朝朱元璋時期開始,由於定都北京,京杭大運河作為從南方運輸糧食供給北京漕運通道,其地位重要性已經顯現出來,朱元璋時就設置了德州衛。到了朱棣靖難之時,德州城在建文帝朱允炆與朱棣之間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兩軍在德州展開拉鋸戰,德州城也是屢易其手,爭奪相當激烈。靖難後,朱棣感覺到德州的重要性,於是加強了軍事管理,於1407年在德州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德州左衛,為了便於區別,原德州衛名為德州正衛。作為州一級別設置兩個衛所,在整個明朝時期也非常罕見,可見朱棣對於德州重視程度不一般。
上面講了明王朝對德州軍事地位重視,不過至此還不是將曹得安排到德州任守備的因素,後來發生了一件大事,才是曹得被任命德州守備的重要原因,明初期德州二衛均隸屬於山東都司管轄,到了永樂七年(1409年)才改直屬京師後軍都督府管轄。
大家看到了嗎?德州二衛在1409年歸屬後軍都督府管轄,而當時的曹得恰恰在都督府中任職,這就給了曹得後來被任命為德州守備提供了條件。
到了永樂十三年(1415),朱棣考慮到曹得年齡已經偏大,而且曹得軍事經驗豐富,做事穩重,於是便將其安排到德州任守備,這是朱棣對曹得的信任,同時也是對德州位置的重視。當然曹得到了德州後沒有辜負朱棣對他的信任。在康熙《德州志·曹得傳》中寫道:「曹得,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永樂間守備。在任六年,軍民安之」。
小插曲:永樂十三年,也就是曹得剛剛入職德州守備不久,就被督察院左副都御使李慶(後升為尚書)彈劾。明實錄原文如下:永樂十三年十二月甲戌,行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慶劾奏都督同知曹得鎮守德州未及期年,貪婪之名彰著,遠邇妄作非為,不止一端,為軍民之害,失大臣之體,宜治其罪, 上命封所劾章示之且諭得曰如不悛改將無及。
六年後,永樂十九年(1421),曹得因病死於任上。朱棣聞訊後,很是痛心,於是派官員在德州城東北十五里為其修建墳墓並主辦喪事,親派大臣帶祭文和祭品前來弔唁。皇太子和親王也都派官前來參加葬禮。
諭祭文:永樂十九年二月十二日,皇帝遣官諭祭都督同知曹得之靈:爾以篤實之資,事朕藩邸。當奉天靖難之時,爾克竭忠效力,間關行役。敵愾禦侮,殄戮奸凶。茂建勛勞,隆膺爵賞。暨朕率師往征朔漠,爾復從扈前驅,剿戮殘孽,與有功勞。比年以來,念爾老成,特命往鎮德州。爾復專心為國,益效勤勞。方期茂臻壽考,同樂太平,何意一旦長逝!仆音來聞,良深悼痛。茲特遣人祭以牲醴,爾其不昧,尚克享之!
由上文可見,曹得屬於那種忠誠老實、性格堅韌的人。
那麼為什麼將曹得埋葬於此地呢?
在元末明初,連年戰爭民生凋敝,德州的百姓不是在戰爭中死亡,就是逃難,德州地區人口大減,可以說十里無人煙,即使有村落,基本上也沒有人居住了,從洪武朱元璋到永樂朱棣這一時期開始大量移民,從山西洪洞縣,山東膠東,河北棗強地區遷來大量移民定居,新建村莊,那麼當時在曹得安葬的地方有沒有村莊不可知。
像曹得這樣有一定身份的人,又深得到皇帝信任的人,在選擇墓地時,應該是通過風水先生精挑細選的一個風水寶地,德州處於平原之地,沒有山,但有河流,我們看一下這一區域位於岔河邊上,岔河是上世紀70年代才修建的,但他也是借用原來的老河道,這個地方原來是什麼河流呢,我們找到了民國德州縣誌,從縣誌地圖上看到,曹村位於王莽枯河故道,陳公堤、金溝盤河三條河道交叉點位置,從風水學上講這裡的風水很好,所以曹得墓葬於在此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面此地有沒有村子已經不可考,即使有,其名稱也應該不是叫曹村,後來曹得的舊部和子孫因守墓在此建房居住,當時無論是部將還是子孫,相對於百姓是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比較富裕,跟隨的家僕等也會居住於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其逃荒的或者是經營買賣的等等也來此居住落戶,逐漸形成的村落,得名曹村。在德州類似的村村莊,比如菲律賓蘇祿國王因病亡葬於德州城北,後期其王妃、兒子守墓慢慢形成的村落北營村有相似之處。
後來村子越來越大,為了便於管理,便分為東曹、中曹、西曹三村,如今曹村已經拆遷了一部分,過不了幾年曹村將會消失,淹沒於歷史長河中,曹村和歷史上的那些消失的村一樣,不過由於在歷史志書上有記載,無論何時何代,這一區域將留下曹村這一歷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