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抗日戰爭,相信所有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場戰爭不僅致使萬千中華兒女喪失自己的性命,而且還讓中國停滯了十幾年的發展。每一場戰爭的發生必定有原由,對於抗日戰爭,日本為何會選擇中國展開侵略行動呢?根據地理上的劃分區域可以發現,中國與日本其實存在比較緊密的關係。而且兩國之間的歷史淵源也比較久,在我國古代時期就多次展開交流往來活動。另外,自唐朝盛世開始,日本就深受我國文化的熏陶,兩國之間的聯繫就更加緊密了,按理說,日本不應該選擇中國呀?但為何還是向中國發動進攻呢?讓無數中國人不得不承受日軍的屈辱。難道日本人展開的這項軍事活動,就只是源於國土太小、資源太少,想要通過中國這個國土廣袤的國家獲取大量資源嗎?
我們把目光投向以前,其實在明治維新還沒有到來的時候,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差距並不是非常明顯,甚至還在很多時候都步入當時的中國。但是明治維新直接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發展狀態,經過改革的日本實現更加快速的發展,而且在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呈現出良好狀態。這場明治維新的改革讓日本結束的封建統治,而且在吸收西方國家的新思想之後,日本便在國內建立了一個完全不同意封建時代的政權,這也意味著日本的發展正式步入新階段。為了實現更好的經濟發展,日本建立了新的經濟體系,並跟隨時代的變化進行新興產業的發展,隨後新技術也逐漸增多,使得日本的工業發展得到推動力,在生產水平提升的前提下,日本的經濟實力日益龐大。自然,在良好基礎條件下,其他領域的發展也得到了很好的前提條件,一度躋身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在工業改革的基礎上也漸漸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我們也都明白,不是每一場改革都能達到完美狀態,日本雖然實現比較快速的發展,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依然存在,在侵華期間的表現尤為明顯。在良好經濟基礎條件下,原本主管政治的傳統武士開始跟隨時代發展進行轉型,帝國主義思想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萌發的。根據二戰此後的行為我們也能明顯發現,所謂的帝國主義思想其實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很早的時候,日本武士就主要進行打仗殺敵,而自從日本對於帝國主義思想的迫切性愈加緊密之後,便借天皇的勢力進行軍國主義的擴張,並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進行軍國主義思想的深入,以便讓全國軍民都認可並信奉這一思想,因此,當時的日本對於戰爭的想法十分強烈,而侵略戰爭在他們心中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強。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偉大歷史的國家,不僅佔領著亞洲地區的一大片土地,而且基於國土的廣袤還擁有非常多的礦產資源,可以為日本提供工業生產基礎,另外,當時的中國已經被西方列前國家瓜分,國力十分弱小,這樣的國家無疑是日本進行擴張的最佳選擇。由於軍國主義思想本身就展現著強大的野心,日本佔領中國其實只是第一步,日本還有更「宏偉」的想法,那就是從中國作為起點,實現勢力範圍的逐漸擴展,並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世界一大霸主。僅僅一個中國又怎麼能夠呢?當時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陷入日軍的侵略中,可見當時的日本多麼猖狂。自然,凡是非正義戰爭最終都會迎來懲罰,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被美國沉重打擊,日本的軍事發展受到美國的絕對限制,所謂的軍國主義夢想也就不攻而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