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和親,就是中原王朝將宗室之女遠嫁給周邊國家,以達到換取和平的目的,換言之是一種柔和的外交手段。一般只在中原王朝比較弱小時才會動用,但也有例外,即使中原王朝強大起來,也會利用和親來維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文成公主遠嫁入藏就是這種情況。
貞觀八年(634),吐蕃松贊干布曾派使者到大唐,請求迎娶唐朝公主。唐太宗認為自己的女兒們尊貴何苦嫁到西部高原地區,便拒絕了他的請求。四年後,松贊干布以為是其他國家從中作祟,便出兵擊敗了吐谷渾和党項等國家,直逼唐朝長安。後來唐軍迎戰,很快地就擊敗了吐蕃。《舊唐書》中有對此後事的記載:「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弄贊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
一國之君,說話當然駟馬難追。唐太宗在深思熟慮後,將一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予松贊干布。關於文成公主的史料記載其實少之又少,她的出生地、名字、父母至今成謎,只知她是李唐遠支宗室女。
《新唐書》記載: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於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被護送從長安出發,直到吐蕃。松贊干布大喜,認定文成公主便是他心目中的大唐白月光,越看越是喜愛。不僅下令禁止了文成公主不喜歡的赭面習俗,還專門為她修築了著名的布達拉宮。文成公主溫柔賢惠而且又多才多藝,與松贊干布感情也一直十分深厚。
身為漢人,文成公主起初是不習慣藏地的風俗習慣以及衣食住行的,可她為了大唐和吐蕃的和平,更是為了心愛的松贊干布,著實堅持下來了,在促進漢藏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經濟互通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早逝,享年僅34歲。按《唐律疏議》規定而言,只要文成公主守孝期滿,回到大唐就能改嫁再婚。唐王朝方面當然希望她能回到大唐來,甚至於總章二年(669)唐高宗擔心皇家女子在藏地遭受委屈,還派遣尚凱出使吐蕃,勸文成公主回長安頤養天年。可文成公主卻拒絕了唐高宗的好意,稱自己捨不得離開,願用餘生繼續維繫漢藏民族的和平。到底是什麼讓無兒無女的文成公主自願在吐蕃寡居三十餘年呢?
可能就是松贊干布對她濃郁的愛意,以及當地人民對她的愛戴吧。讓文成公主愛上了吐蕃這片土地,甚至願意為它不再返回大唐。
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的愛意自然不必多說,儘管他們是先婚後愛,但任憑天下哪一位女子在松贊干布那樣的示愛中不會墜入愛河呢?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彼此相愛,即使松贊干布先她而去,她當然是不忍拋棄丈夫回大唐去的。再者,回到大唐後她還能再遇到一個如同松贊干布般深情的男子嗎?她不願賭,所以寧願守寡。既然都已經決定守寡,在他的「身邊」當然總比回去好些。
文成公主為吐蕃百姓帶去了耕作、紡織、女紅、醫藥等藏地沒有的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百姓都十分愛戴這位中原來的王后,更是親切地稱呼她為「白度母」,意味增壽救度的佛母,認為她是觀世音的化身。不僅如此,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有言,吐蕃人尊稱文成公主為「贊蒙」,要知道只有贊普的正妻才配稱作贊蒙啊。松贊干布將文成公主視作正妻,這是得到百姓一致認可的。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入藏第40年,因不幸感染天花而病逝。《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又有一段關於貢松貢贊(松贊干布唯一的兒子,蒙氏妃所生)的生母講話的記載:「及至羊年(683),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就是這句話足以證明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的妃子中地位是最高的,甚至其他妃子也並不感到嫉妒。同時翻閱相關資料,關於松贊干布妃子們享受到後世祭祀的,有且僅有文成公主一人。而且吐蕃百姓得知文成公主死訊後,自發在貝納溝為她建造了一間「沙加公主廟」,這麼多年來,香火不斷,酥油燈長明,前來朝拜的漢藏群眾可謂絡繹不絕。
這些,足以證明,是松贊干布對她熾熱的愛和民眾熱切的敬仰留下了文成公主,使她寧願寡居三十餘年不回大唐。興許大唐依然如同記憶般繁榮,可那裡卻沒有文成公主留戀的東西了,即使回去也不過是孤獨終老,何不守著她愛人的子民,與他們相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