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了解到,受黃山市徽州區生態環境分局委託,安徽大學陳眾調查團隊在黃山市徽州區開展縣域兩棲爬行動物調查時,記錄到極罕見的毒蛇——福建華珊瑚蛇。這是自2010年以來,時隔15年安徽再次記錄到該物種,也是省內目前僅有的兩筆確鑿分布記錄,具有重要的科研與保護價值。
劇毒「美貌殺手」
福建華珊瑚蛇屬有鱗目眼鏡蛇科中華珊瑚蛇屬。其體長60~75厘米,身體具有醒目的紅色、黃色與黑色環紋交替排列,因外形與金環蛇相似,常被稱為「假金環蛇」。與多數珊瑚蛇不同,福建華珊瑚蛇的頭部較小且略呈三角形,頭部有白斑,呈倒「v」字型。瞳孔為圓形,尾尖細短。
福建華珊瑚蛇 王亞楠 攝
福建華珊瑚蛇主要棲息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區常綠闊葉林、竹林及溪流附近,多在夜間活動,以其他小型蛇類、蜥蜴和蛙類為食。其毒液含神經毒素,雖毒性較強,但因性格隱秘、極少主動攻擊人類,野外目擊記錄極為稀少。
2010年,我省知名蛇類學專家黃松教授曾在休寧縣嶺南省級自然保護區採集到福建華珊瑚蛇標本1號,此後15年,我省再無該物種的確鑿野外調查記錄。
棲息地破碎難得一見
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條罕見的福建華珊瑚蛇,是安徽大學陳眾調查團隊成員陳熠在調查中記錄到的。「我們對比了近20年的科考資料和多個自然保護區監測數據,確認此次發現是安徽境內第二次有影像佐證的福建華珊瑚蛇記錄。」 研究團隊負責人陳眾介紹:「近年來,我們在皖南山區長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此次發現說明該物種在安徽仍有極小種群存活,但棲息地破碎化可能是其數量稀少的主要原因。」
據悉,此次發現的福建華珊瑚蛇個體健康狀況良好,研究團隊已完成數據採集與棲息地標記工作,後續將開展長期監測。這一發現也為安徽生物多樣性保護增添了新的例證,凸顯了山區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據安徽商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