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風沙賽跑,搶救千年土遺址

2025年05月23日07:30:13 歷史 8222

與風沙賽跑,搶救千年土遺址 - 天天要聞

  2025年3月,崔凱團隊成員在陝西定邊磚井堡調查風雪對修復效果的影響。受訪者供圖

  風有形狀。

  在西北荒原上,土遺址受狂風、沙塵暴無數次撞擊,風沙合謀把它們悄然蠶食出底部空腔,最後失去支撐,便轟然傾塌成歷史的殘章;在東部海隅,咸澀的海風在夯土表面覆蓋一層結晶,日日剜割著土體的筋骨,致其一寸寸坍縮。

  我國土遺址數量巨大。據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崔凱指導的團隊統計,201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167處古遺址中有160處為土質遺址;76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超過190處為土遺址。該團隊介紹,這只是統計為國保單位的土遺址數量,實際的數量遠不止於此;同時,土遺址正以一定速度消失。

  在崔凱指導下,團隊依託蘭州理工大學紅柳創客夢工廠的培育平台,組建了跨學科創新創業項目。團隊的「土遺址典型病害科學防治」技術項目,針對土遺址表層風化病害二元特殊結構,研發乾涉加固方法與配套裝置。近日,該項目與來自全國101所高校的118個創新項目,一起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創新成果展」。

  找准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崔凱介紹,風只是摧殘土遺址的外力之一,由於建造工藝的局限及長期受到自然和人為破壞的影響,現存的土遺址面臨片狀剝離、裂隙、坍塌、掏蝕等危及穩定性的病害。其中,片狀剝離分布面積可達土遺址表面積80%以上,破壞時整塊脫落,裸露的新鮮土體又逐漸形成新的風化層,如此循環,直至消失殆盡。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重視對土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針對土遺址表層風化的問題,業內先後提出噴滲、滴滲兩種手段。使用噴壺向風化層表面噴洒加固漿液,但加固深度不足5厘米,表層與遺址本體不兼容,形成「兩張皮」,再次脫落;使用軟管深入遺址內部滴加加固漿液,但效率低,滲透半徑不均勻,加固過程長達48小時。舊有的手段遠遠達不到加固要求。

  在前人的基礎上,崔凱團隊首創提出了電滲注漿加固技術方法,基本原理是用電力帶動加固液在土體內滲透,將電極和注漿管平行布置在遺址表面病害發育區,像醫生控制輸液速度一樣,精準調節藥液滲透的深度和範圍,將注漿時間縮短為8小時,之後使用衝擊回壓裝置對電滲後的遺址進行加固。

  團隊的研究成果,需要走出實驗室到自然環境現場,經過現實的檢驗觀察,才能最終證明其有效性。於是,崔凱團隊一開始在人們居住的土牆上做實驗,後來與急需防風化的地方文物局聯繫,申報項目並進入國家文物局審批,進行小體量示範。例如,團隊獲得陝西文物局的批准,在乾旱區域的榆林地區、濕潤區域的陝南地區的明長城遺址,進行各一平方米的加固示範。

  團隊還先後奔赴寧夏銀川磨石口長城,四川的三星堆古城遺址西側城牆,浙江的良渚遺址,甘肅的大地灣遺址、嘉峪關城樓、烏鞘嶺長城等地進行加固示範。一平方米的示範只是團隊成功的一小步,未來需要確保加固材料耐久性、工藝兼容性及遺址本體安全性等均達標後,方可進入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的技術推廣目錄。

  奔赴歷史的現場

  到現場去,是土遺址保護領域最基本的要求。

  20多年來,崔凱從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到土木學院教授,從跟隨前輩到帶領自己的學生團隊,在內蒙古、陝西、寧夏、新疆、西藏多地的百餘處遺址現場留下了足跡。

  在遺址現場進行技術示範之前,團隊需要多次前往遺址現場勘查、取樣。目前可使用三維掃描技術,再現土遺址表面的起伏程度;通過輕微的解剖面進行少量取樣,測試物質組成和鹽分含量。崔凱表示,團隊嚴格遵守文物法,在可行範圍內尋找機會到土遺址現場。

  他坦言,有些學生一開始比較抵抗到土遺址現場的工作,「有些土木專業的學生認為他們是建造大樓和大橋的人」。崔凱對此也表示理解,因為自己也曾經認為土遺址沒有意義,「修建破土堆,我才不去」。

  後來,崔凱在老師的引領下,才慢慢對文物保護萌生出了使命感,「我在文物里發現了趣味,還想知道為什麼祖先能建造得這麼結實,這麼長久」。他舉例,西漢時期至今2000多年,漢長城在敦煌沙漠戈壁的惡劣環境下,依然屹立在那裡。「從工科建築材料角度看,耐久性非常好。我們祖先的建築思想中蘊含的科學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一張餅、一袋榨菜、一個水壺,這是崔凱從前跟隨老師在野外勘查時帶的口糧,「現在年輕人可以吃火腿腸、喝礦泉水,條件比我們好一點」。有的土遺址距離固定居民點雖然不遠,但上山下溝,來回需要一天時間。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團隊會露宿,晝夜不停地觀測數據。

  碩士生代佳駿從本科期間開始跟隨崔凱團隊,去過陝西定邊縣磚井堡、陝西吳起長城鎮秦長城城牆遺址段落、寧夏銀川磨石口長城等遺址現場。站在吳起長城鎮的長城遺址面前,他感到身處文化歷史的長河之中,走兵運糧彷彿在眼前發生,「中華血脈不斷被喚醒,這可能就是我們保護土遺址的意義,把它們保留下來,讓人們可以切身感受到華夏歷史的魅力」。

  文物保護迎來最好的時代

  20多年來,崔凱感受到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嚮往和保護意識在逐漸提高。「以前我們去山西一些地方,老百姓把長城上的磚搬回家蓋豬圈和房子。現在全民保護意識提升了,不會隨意破壞文物。」

  近些年,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文物也愈發吸引遊客的目光。崔凱認為,大眾對土遺址等文物的嚮往和重視,使他們所從事的保護工作發揮出更大價值。但他也表示,一些中小型的文物點沒有設立相應的遊客管理機制,對文物仍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年輕人保護文化遺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事情要去做」。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融合多學科的綜合性領域,崔凱團隊有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河南大學的指導老師,還有經管、文化遺產和生物學等其他專業的學生。

  崔凱特別想說,文科在文物保護中能發揮很大作用,包括闡釋文化遺產的價值,展示歷史的變遷,「例如歷史上王朝衰敗的原因是什麼?衰敗後這些遺產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是我們在工科領域不清楚的問題」;文科可以從古文獻中明確其初始建造方法,詳細還原文物的建造過程,將其轉化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小干預」原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紅軍第5軍團改稱第5軍的時間考略 - 天天要聞

紅軍第5軍團改稱第5軍的時間考略

文/宋增貴 紅軍第5軍團何時改稱第5軍,對此,多年來眾說紛紜,直至今日在報刊網路中仍然說法不一,有1935年7月、11月和1936年1月之說。 經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
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衝垮美股?歷史答案是:不到20基點 - 天天要聞

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衝垮美股?歷史答案是:不到20基點

財聯社5月23日訊(編輯 瀟湘)本周,美債收益率的飆升顯然已開始對美股形成了初步的衝擊:周三美國三大股指遭遇了四月以來最為嚴重拋售,而儘管周四長債拋售有所緩和,但美股整體依然漲跌不一,其中道指與標普500指數錄得了連續第三日的下挫。這顯然已給不少華爾街交易員拋出了一個問題:美債收益率再漲多少可能徹底威脅到...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 天天要聞

清末帶娃有多野?後爸讓孩子摸炸彈的生死考量

在動蕩不安的歷史長河裡,總有些瞬間讓人過目難忘。電視劇《人生若如初見》中,朱亞文扮演的吳天白,就上演了一幕令人心驚的場景——他竟然讓年幼的繼子吳不顧觸摸炸彈。這看似荒唐的舉動,背後卻是清末革命者在生死邊緣的艱難抉擇。吳天白的革命生涯,從一開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 天天要聞

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號記者踏訪我軍解放上海前夕「丹陽整訓」故地——重溫「人民軍隊進城第一課」■本報記者 費士廷 賴瑜鴻江蘇省鎮江軍分區組織民兵在上海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開展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楊建軍攝初夏時節,江南古城丹陽,草長鶯飛,魚翔淺底。人民廣場正北,林立高樓間,一座德式建築頗引人注目。這裡,是...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25):遼西兵團的事,我知道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25):遼西兵團的事,我知道

第1小組的自覺氣氛正濃,不料被前來求援的范漢傑給一下子「攪黃」了,原來,前來上課的一個歷史講師,在錦州戰役的時候,是解放軍的一個戰地記者,解放後到北京一所大學裡當上了現代史講師,在和范漢傑課間交流的時候,問了范漢傑這樣的一個問題。
突發訃告!程立逝世 - 天天要聞

突發訃告!程立逝世

​據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發布的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享局級離休幹部、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程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7日11時45分在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9歲。程立1927年2月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華東白求恩醫學院...
埃及最恥辱的一仗:六天被以色列打垮,納賽爾總統崩潰 - 天天要聞

埃及最恥辱的一仗:六天被以色列打垮,納賽爾總統崩潰

地跨亞非二洲的埃及,一直是北非、中東地區的大國,特別是納賽爾總統時期,埃及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儼然已經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核心。然而就在納賽爾總統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以色列卻僅用六天就將埃及徹底打敗。
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 天天要聞

AI時代,導師如何做好學術引路人

人機協同生成 每逢畢業季,無數學生和導師都會為畢業論文傾注心血。在這個AI浪潮席捲全球的時代,科研範式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對新形勢,導師群體既面臨重大挑戰,也迎來全新機遇。唯有主動擁抱AI技術,持續更新知識儲備、調整指導方式,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優秀人才。 首先要看到,本科生與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