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要說最敵視中國的,那莫過於美國了,不管是在政策還是外交上,美國始終對中國是敵視的態度。
21世紀以來,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莫過於美國了,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多次對中國甚至於美國總統競爭時,競爭的話語都是不親華,有時候為了在競爭時獲得更多的支持,會指責對手親華,可以說美國對中國敵意一直高漲。
不過有許多美國總統對中國的態度是很友好的,他們都是誰呢?他們幫助中國做過哪些事情?
«——【·力挺中國入五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的瘋狂侵略使得中國沿海口岸被封鎖,國際援助的通道被截斷,中國抗戰舉步維艱。
此時,遠在美國的總統羅斯福,深知中國戰場對於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性。
中國拖住了大量日軍,一旦中國倒下,日軍便能騰出手來,將戰火進一步擴大到亞太地區,美國也將面臨巨大威脅。
於是,他果斷突破國內《中立法案》限制。
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累計15億美元的物資援助,涵蓋武器、彈藥、藥品等關鍵物資。
不僅如此,他還推動了著名的「駝峰航線」,這條從印度飛躍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抵達中國的航線,被稱為「死亡航線」。
據統計,在駝峰航線運營的3年時間裡,美軍共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飛行員近3000人,損失率超過80%;
中國航空公司擁有100架運輸機,竟然也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損失率為50%。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生死考驗下,美國飛行員用生命運來了70多萬噸戰略物資,為中國抗戰注入了寶貴的力量。
等到二戰即將結束後,國際社會開始籌備建立聯合國,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期間,羅斯福提出了「世界四警察」的設想,主張由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共同維護世界秩序。
但這一提議遭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強烈反對。
丘吉爾認為,中國在當時實力弱小,國際影響力有限,讓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會影響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利益,特別是對香港的控制。
斯大林則覺得中國在軍事和經濟上與美蘇英差距較大,不符合常任理事國的實力標準,且蘇聯當時正在和中國談判蒙古問題,不希望中國地位提升影響談判結果。
面對重重阻力,羅斯福沒有動搖。
他深知,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牽制了大量日軍,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且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未來的亞洲乃至世界格局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從戰略層面考慮,扶持親美的中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有助於美國在聯合國中增加話語權,制衡蘇聯。
最終,他通過外交斡旋,說服斯大林放棄反對,甚至接受英國提出的「法國加入常任理事國」作為交換條件。
最終在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中國正式成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破冰之旅·】——»
如果說羅斯福為中國打開了聯合國的大門,那麼理查德·尼克松則用一次「破冰之旅」徹底改變了世界。
1972年2月21日,當這位美國第37任總統的專機降落在北京機場時,全球屏息。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踏上中國土地的美國總統。
彼時的世界仍籠罩在冷戰的陰霾中,中美兩國已敵對二十餘年,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國內反戰呼聲此起彼伏,經濟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又加上蘇聯在軍事上咄咄逼人,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守勢。
尼克松深知,美國需要調整對外戰略,以擺脫困境,而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成為了他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經過一系列秘密外交試探,尼克松終於在1972年2月踏上了訪華之旅。
他乘坐的「空軍一號」降落在北京機場,當尼克松走下舷梯,率先向周恩來總理伸出手。
這一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兩國之間長達20多年的堅冰,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此次訪華,雙方在《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上,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
不僅如此,美國還解除了對華貿易禁運,中美貿易額從1971年的區區500萬美元飆升至1974年的9.3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尼克松的「聯華制蘇」戰略讓蘇聯陷入兩線受壓的困境,最終加速了冷戰的終結。
正如他離開中國時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改變的不僅是中美關係,更是整個世界。」
然而,在所有「親華」美國總統中,老布希的故事最為傳奇。
«——【·22次訪華的「中國通」·】——»
這位被稱為「自行車大使」的總統,與中國的情緣始於1974年。
當時「水門事件」爆發,作為尼克松內閣成員的老布希被「流放」海外。
當新任總統福特讓他選擇駐英或駐法大使時,他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剛與美國建立聯絡處的中國。
在北京的13個月里,他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於衚衕巷弄,品嘗烤鴨、學習中文,甚至被市民親切地稱為「衚衕里的美國佬」。
這段經歷讓他深深愛上了中國,以至於1989年就任總統後,他打破白宮慣例,將首個出訪國定為中國而非傳統盟友歐洲。
據統計,在老布希執政期間,中美貿易額從1989年的122.5億美元增長到1992年的174.9億美元。
而且他還重視教育合作,推動了中美之間的學生交流項目,為兩國培養了許多了解彼此文化的人才。
更令人驚嘆的是,他一生22次訪華,創下美國總統之最。
在北京的13個月里,他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於衚衕巷弄,品嘗烤鴨、學習中文,甚至被市民親切地稱為「衚衕里的美國佬」。
這段經歷讓他深深愛上了中國,以至於1989年就任總統後,他打破白宮慣例,將首個出訪國定為中國而非傳統盟友歐洲。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84歲高齡的他依然坐在「鳥巢」看台上,動情地對記者說:「來到這裡,就像回到了家。」
他用半個世紀的情緣,詮釋了「以心相交」的中美情誼。
這三位總統的親華舉措,雖根植於美國戰略利益,但客觀上為中國贏得了發展機遇:
羅斯福讓中國躋身國際舞台中央,尼克松打破冷戰鐵幕,老布希搭建民間交流橋樑。
如今中美關係面臨新挑戰,回顧這段歷史,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理解:合作而非對抗,才是兩國先賢留給世人的智慧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