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友問我這麼一個有些難回答的問題,說歷史上漢朝使臣頻繁遭遇殺身之禍,到底啥原因?
實話講,哪個朝代我們的使臣都有被殺的,但確實漢朝人數上是多了些。
我們就試著串著故事講講大概。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 139 年)在劉徹 "鑿空西域" 的戰略布局下,年輕有朝氣,想青史留名的張騫奉命率百餘人的漢家使團出使西域。
他們冒著風沙,橫穿河西走廊,不料途中遭遇匈奴被俘獲,羈押十年仍 「持漢節不失」。逃脫後西行,經黃沙漫卷的戈壁沙灘、冰雪覆頂的蔥嶺,歸程再陷匈奴,歷十三載九死一生,終僅二人衣衫襤褸、行程上萬里返回長安,很是悲壯。
也就說,外交使團差點全軍覆沒。但這代價被漢武帝看來,是視為打通河西走廊的必要成本。
劉徹之後的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 77 年)樓蘭(今新疆羅布泊附近)作為絲綢之路南道的關鍵節點,因地理位置險要,長期成為漢匈爭奪的焦點。
樓蘭王安歸繼位後,多次截殺漢朝使者、劫掠商隊,並與匈奴合謀阻斷西域通道此事。時任駿馬監,主要負責皇家馬匹的管理與調度,類似弼馬溫的傅介子,好男兒建功立業,這是大好機會,是主動向主政的霍光提出 「刺殺樓蘭王以立威」 的策略。
霍光認為此計可行,遂奏請昭帝批准,派遣傅介子以 「賞賜西域諸國」 為名出使樓蘭。
他領著十多人,看起來是不是有些過少?按道理說,為體現大漢威嚴,怎麼也得上百人。但這十幾個人精挑細選,都是武林高手,隨身佩劍,名為 "宣諭" 實則執行 "斬首行動",人數少還能隱蔽。
傅介子抵達樓蘭後,樓蘭王安歸因親匈奴立場對其保持距離。傅介子佯裝離開,至樓蘭西界時,通過翻譯向安歸傳話:「漢朝使者攜帶重禮賞賜各國,大王不來受賞,我將轉賜他國。」 同時展示黃金財物,誘使安歸貪念上鉤。
財迷心竅的安歸應邀至傅介子帳中飲酒,待其酒醉,傅介子以 「天子有密詔相告」 為由引其入內帳,兩名壯士從背後持刀刺入,刀刃穿胸相交,安歸當場斃命。
傅介子砍下他的首級,提著歸走出帳外,宣稱 「樓蘭王負漢罪,天子遣吾誅之,當更立質子尉屠耆為王。漢兵方至,敢動者滅國!」 樓蘭貴族與大臣懾於漢朝聲威,不敢反抗。
樓蘭也算是強國,就這被拿下。傅介子的行動使龜茲、烏孫等國不敢再輕易背叛漢朝,絲綢之路得以重新暢通。
雖然漢朝使團這次幾乎全身而退,但這是在賭命走鋼絲,稍有不慎,被剁成肉泥。
以上,也就說為了國家戰略,也是為了自個能建立功勛青史留名九死一生,這種犧牲的使臣確實漢朝不少。
下面,還有一種情況。
漢朝一度很強大,比較富庶,大國就得有大國的風采。
漢朝使臣每次出使都會攜帶的巨額財物,張騫第二次出使時,使團攜帶的 "金幣帛直數千巨萬",相當於當時漢朝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種古代"移動版超級運鈔車」的存在,一次就使得大宛貴族鋌而走險劫殺了車令使團,幾百人全被屠戮,甚至在分贓時發現他們還發生了內訌。
還有,文化認知不同,也往往為漢使帶來殺身之禍,比如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護府初立,一支三十餘人的漢使團隊奉命巡視疏勒國(今新疆喀什)。
當使團踏入疏勒王城時,正對神廟前矗立的三丈高雄性圖騰柱 —— 赭紅色岩石雕琢的陽具神像,頂端纏繞著牛羊頭骨與鮮艷的羊毛繩。
儒家文化熏陶,使者對疏勒人崇拜雄性圖騰,極其反感。逢新月還要舉行集體祭祀,青年男女赤身圍繞陽具圖騰歌舞,以牛羊血塗抹下體,祈求五穀豐登。
帶隊的王尊,按劍怒斥:「此等穢物,當毀之以為」。幸好被人攔住。
第二日朝見疏勒王,疏勒王請漢使觀賞 「神柱凈身禮」,就是二十名勇士當眾割破手腕,以鮮血淋灑圖騰基座。
王尊難忍憤慨,突然抽出刀,砍斷神柱頂端的羊頭骨,厲聲喝道:「蠻夷當知禮儀!」
這一下,疏勒貴族氣壞了,褻瀆神靈。
當夜,數百名手持火把的武士沖入漢使住所,一陣砍殺。
漢史雖力戰,寡不敵眾,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