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式宣告勝利結束。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記錄史實的紙張已經泛黃,但這段崢嶸歲月卻從未沉寂,早已被世人熟知。
自1937年9月用飛機轟炸惠州,到1945年8月投降,日軍在惠州犯下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四度淪陷,四度收復,惠州軍民的抗戰,艱難且困苦。為此,《惠州文脈》特推出抗戰勝利80周年特別報道,追憶惠州這段彪炳史冊的歷史。
四度淪陷 軍民直接傷亡2.1萬多人
抗戰爆發前,惠州社會相對穩定,興建了現代化的惠陽糖廠、酒精廠以及與之配套的平潭至平山、梁化的窄軌鐵路;馬安、平潭等地大規模的甘蔗種植場平穩化生產;興建了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東新橋、圓通橋、近秀橋;惠樟、惠平公路成功拓寬營運,大規模改造了水東街……工農生產和市政建設得到較好發展。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寇相繼攻佔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成為我國接受外援軍用物資的主陣地,無時不受日寇覬覦。惠州面向大海、又是軍事上拱衛廣州的重鎮,成為日軍的目標。
1938年10月12日,侵華日軍在大亞灣登陸,這是惠州第一次淪陷。曾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惠州華僑中學校長的王映樓(已故)於1959年撰寫了《惠城四次淪陷》,文章描述,日軍突從大亞灣登陸後,以急行軍直迫惠城,當時駐防惠州的國民黨軍師長莫希德聞寇登陸,倉皇集中所部於兩日內逃往省城,惠陽縣縣長藍遜及一般官吏亦星散,不知去向。日寇入城大肆殘殺,掠財物牲畜,強姦婦女,六七十歲之老婦、十二三歲之幼女,皆不免。惠州商貿最繁盛的水東街被付諸一炬,店鋪無一倖存。1938年11月4日的《新華日報》關於日軍在惠暴行報道中的「其慘酷情形,較其他淪陷區尤有過之」,遙遙呼應了王映樓的記憶。
日寇駐惠三月余,至1939年1月初,見已無可擄掠,自動棄惠。臨去時,將東新橋及圓通橋、近秀橋、橫槎橋等交通設施炸損,史稱「大爆炸」。
1941年5月,日軍第二次入侵惠州,留惠僅僅三天,卻四處放火焚燒,分別在水東路、塘下、打石街、萬石路以鳴炮為號,炮聲一響,即放火焚燒商店民房。西湖名勝如棲禪寺、永福古寺、元妙古觀和東坡亭等古迹均遭焚燒,城內被大火燒毀的商店和居民住宅達八九成。惠州人把第二次淪陷的遭遇稱為「大燒屋」。
1942年2月4日,日軍第三次入侵惠州,兇狠本性無以復加,在全城布滿「殺人場」。據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11月編輯出版的《廣東省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書,日軍入侵惠州後,實施了歷時3天的大屠殺,被殺害居民的屍首約600具。王映樓在《惠城四次淪陷》里說,日寇留惠離去後,人民入城,見積屍遍城內外,各自認其親屬,收殮掩埋,棺木不敷,多自釘薄板以葬,一時號哭之聲,震天動地。
1945年1月14日,日軍再度入侵惠州。在亞太戰場日薄西山的日軍,一改此前三次臉孔,取所謂「懷柔政策」,以「中日親善」口號試圖矇騙惠州人民,城內大開黃賭毒,有「暖風熏得遊人醉」的迷幻之境。《廣東省抗戰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揭露了幻境之下的真相:在日軍「三光」政策下,又有四五百居民被屠殺。此次,日軍占駐惠城超半年,至勢窮力盡,屈膝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侵惠日軍陷入窮途末日,侵佔惠州的日軍,基本停止活動。1945年8月下旬,負責惠州等地日偽軍投降事宜的第七戰區長官余漢謀令第六十五軍派一五四師從江西開赴惠州。9月16日,侵惠日軍在水東街包公巷碼頭向中國軍隊投降。
據惠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惠州軍民直接傷亡2.1萬多人,間接傷亡人口達10萬以上。
國內外團結一致抗擊日寇
1938年日軍登陸大亞灣後,僅10天,東江下游及廣州地區相繼淪陷。東江軍民在大亞灣新橋的英勇阻擊戰,正式打響了華南抗戰的第一槍,拉開了惠州地區武裝抵禦外侮的大幕。
在日軍登陸的第二天,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的廖承志便接到指示,要求在東江敵占區開闢游擊區。
12月2日,中共惠寶工委在惠陽秋長周田村,正式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前身),這支僅有100多人的隊伍,成立不到一周便成功發動民眾武裝,擊斃日軍偽警長,推翻偽政權、重新奪回淡水鎮。並通過民主選舉,成立了東江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惠陽縣第二區臨時行政委員會,這是東江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的首個抗日民主政權。
雖然僅存在短短5個多月的時間,惠陽第二區行政委員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建鄉、鎮政權;懲辦奸匪分子,維護社會治安;做好救濟難民和傷亡人員善後工作;廢除苛捐雜稅,恢復集市貿易;復辦教育,組織生產……
在海外,華僑們也時刻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1938年10月,惠州及東江下游地區淪陷的消息傳到海外,激起了廣大華僑保衛祖國、救援家鄉的熱潮,紛紛開展救國救鄉活動。
10月30日,南洋英荷兩屬各地的惠州僑胞在馬來西亞的雪蘭莪州吉隆坡惠州會館召開南陽各埠惠州華僑代表大會,成立南洋英荷兩屬惠州同僑救鄉委員會(簡稱「南洋惠僑救鄉會」),將分布在南洋英荷兩屬各地的廣大惠屬僑胞組織起來,形成抗日救國力量。大會還決定,在香港設立南洋惠僑救鄉會駐香港施賑辦事處,並派愛國僑領黃適安等回東江了解戰情。
12月,黃適安率領南洋惠僑救鄉會代表抵達香港,與廖承志等商討救鄉計劃。當月中旬,在中共東南特委的主持下,決定以「動員東江群眾協助軍隊及人民武裝抗戰,並救護傷兵,賑濟難民及輔導民眾組織各種救亡團體」為宗旨,成立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並決定在香港設立辦事處,負責與南洋救鄉總會聯繫。
1939年1月,「東團」在惠陽淡水隅園宣布正式成立,先後組建了7個團和兩個隊,分別活動於惠陽、海陸豐、龍川、河源、和平、東莞、寶安、增城、龍門等地。在「東團」的影響下,惠屬華僑的愛國熱情不斷高漲,人數發展壯大至5000餘人,活動範圍遍及東江地區13個縣。他們賑濟災民,動員群眾,支援前線,保家衛國;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毀家紓難,捨生忘死……從精神上、政治上、輿論上和人力、物力、財力各個方面大力支持東江抗日戰場,被東江老百姓讚譽為「華僑回來救國的團體」。
「東團」大張旗鼓的宣傳活動,引起了國民黨東江當局的恐懼和不滿,電請南洋惠屬僑領黃伯才、葉淡波回到惠陽,妄圖利用僑領的影響和壓力,達到控制「東團」的目的。此時,中共惠陽縣委決定將「東團」改為「隊」,並將縮減的人員編入抗日游擊隊。在惠陽活動的第一分團,改為「惠陽隊」,人數也由原有的100多人減少到50人。從而挫敗了國民黨東江當局掌握控制「東團」活動的陰謀。
1940年6月,「東團」被迫停止活動。之後,「東團」隊員紛紛響應黨的號召,加入東江游擊隊,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為東江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敵後游擊戰爭的開展貢獻力量。
「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東江縱隊
日寇入侵惠州和東江下游地區後,東江人民抗日武裝發展迅速、戰績輝煌。
1938年12月,曾生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惠陽成立;不久,王作堯領導的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東莞成立。1940年9月,這兩支抗日武裝組成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1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以下簡稱「東江縱隊」)正式宣告成立。1945年5月,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遷入博羅縣羅浮山,執行黨中央建立五嶺戰略根據地的指示,使我軍在南方有一個堅強的戰略基地,使華北、華中和華南三大敵後抗日戰場南北呼應,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
今年初,東江縱隊紀念館(惠州)基本陳列《華南人民抗戰的光輝旗幟》正式開展,展陳面積近1500平方米,展出180餘張珍貴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和110件(套)革命文物,運用多媒體互動、場景復原、光影劇場等手段,全景展現東江縱隊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敵後抗戰、保家衛國的崢嶸歲月。
東江縱隊英勇奮戰,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據《中國共產黨東江地方史》記載,1943年12月2日,東江縱隊在惠陽縣土洋村宣告成立。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東江縱隊對日偽作戰1400餘次,斃傷日偽軍6000餘人,俘虜(包括投誠)約3500人,繳獲各類槍械6500餘支、炮25門。東江人民抗日武裝隊伍有2500餘人在抗日戰爭中流血犧牲。
東江地區抗日游擊戰爭不僅全力支持全國的抗戰,與此同時,有力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41年底,日軍佔領香港後,許多被俘英軍和一些國際友人被關押在香港深水埗等集中營。東江縱隊為營救他們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流血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先後營救出被俘英軍和國際友人共103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東江縱隊先後營救了8名美軍飛行員。
以東江縱隊為主力的華南抗日武裝,與八路軍、新四軍一道,被朱德譽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被中共中央軍委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
東江縱隊還上演了一場被譽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的秘密大營救。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數百名被日軍搜捕的抗日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突然神秘「失蹤」,幾個月後卻安然出現在抗日大後方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歷史奇蹟,被茅盾稱作「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市民遊客也可在位於惠城區橋東街道的東湖旅店中,近距離觀展,沉浸式感受這段歷史歲月。
【文脈鏈接】
西枝江畔沙下慘案,約600市民遭屠戮
1942年2月3日,日軍由水陸向惠州進犯。2月4日晨,守軍獨立第九旅六二六、六二七團將士在團長張光前、陳樹英的率領下,奮起抵抗,在掛(高)榜山、飛鵝嶺一線,利用防禦工事,與敵展開血戰,擊斃日軍酒井部中川聯隊長,斃傷敵200多人、戰馬5匹,擊沉敵船2艘。5日晨,惠州第三次陷於日軍之手。
日軍侵佔惠州城後,奸淫擄掠、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連續3天血洗惠州城。最為慘烈的命案發生在水門沙下,約600名市民被殘忍殺害拋屍江中,西枝江一度成為「紅河」。
侵華日軍殺害惠州人民的舊址之一、「沙下慘案」發生地,在市區水門橋頭附近、西枝江南畔。
「屍體最多者,在淡水碼頭曬布場、水門各處,計千人之多,大多數被砍去頭顱」(陳渭南《抗戰時日寇屠城記》,轉引自《大惠州》第二期,1993年7月),水門沙下、五眼橋、禮門義路及葉屋巷口、南津牛頸嶺等地成了日軍集體屠殺市民的刑場。尤其在沙下,日軍將抓來的約600名市民,以鐵絲穿掌穿肩,押至西枝江邊,一個個用刺刀捅死。憤起反抗者,則被刺死後推下西枝江。
百位學生軍書寫抗戰傳奇
1938年,日軍登陸大亞灣,進犯惠州城,惠廣會戰拉開序幕。會戰剛剛開始就陷入苦戰,敵我力量懸殊,但愛國志士們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勇氣。
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本土文史專家何志成介紹,是年,惠州守軍主要有國民黨莫希德的151師直屬部隊一個團,其中就有百餘名剛從各地中學新招來的學生軍,正在飛鵝嶺下進行秋季軍事訓練。
當年10月14日下午,日軍突進飛鵝嶺山下,並發起進攻,然而卻遭到英勇的抵抗。當時的守軍為掩護民眾撤退,守住飛鵝嶺陣地,與日軍英勇搏鬥。戰鬥延至黃昏,惠州城內的機關民眾得以從容撤退,飛鵝嶺的大部分守軍已完成任務,趁天色已黑,隨大部隊撤守羅浮山下。
「守軍中有百餘學生軍,堅持不願撤退,只要活著就不給日軍前進一步,寧可與日軍同歸於盡。」何志成感慨,至半夜,日軍進行偷襲,像狂蜂一樣圍著碉堡亂刺亂射,學生軍戰鬥至彈盡也不願投降,最終全部壯烈犧牲在碉堡內。
惠州光復後,本地名紳張友仁登上飛鵝嶺,收拾了學生軍的忠骸,再加上從小掛榜山及別處所收拾來的遺骸,約有百具,安葬在飛鵝嶺。
飛鵝嶺戰鬥結束數月後,1939年1月初,惠州城首次光復。在打掃飛鵝嶺戰場時,隨軍文化人黃華沛寫了一篇題為《飛鵝嶺》的文章,記述了這百餘學生軍的壯舉和戰後飛鵝嶺上盡數犧牲的慘烈場面:「惠陽已經克複,飛鵝嶺上再擎我們的旗幟。我們又新來這裡防禦——每一足底之下,都有你們的陳血!……」
文 | 記者 林海生
圖 | 王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