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擊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間
文丨太陽當空趙
編輯丨太陽當空趙
前言
1904年,孫中山先生在美國演講時,首次用英語使用了「中國民國」這一稱號。
而後,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響徹夜空,就此清王朝被推翻,次年,中國民國正式成立。
然而,誰曾想過,這個推翻帝制的大功臣,在百年後卻成為阻礙兩岸統一的「攔路虎」?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變形
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曾經為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的光明與希望。
然而,美好的願景與殘酷的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理想的實現並非易事,過程充滿了挑戰與曲折。
新生的中華民國未能實現人們期待的和平和繁榮,軍閥之間的爭鬥、列強的壓迫以及日本的侵略,使得民國在大陸的歲月充滿了動蕩和苦難。
從袁世凱奪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到北洋政府短暫的統治,這段時期局勢混亂,政權更迭頻繁。國民革命的興起帶來了希望,但隨後國共合作破裂,內戰爆發,社會更加動蕩不安。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程,就像一艘在風浪中漂泊的船,一直找不到穩定的方向。
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退守台灣。他們在大陸的統治結束,但在台灣延續了一個新的「中華民國」故事。蔣介石帶著軍隊、黃金和文物來到台灣,堅持自己是「正統」,重建政權。
從最初想反攻大陸,到後來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到李登輝的「本土化」和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台灣的「中華民國」經歷了身份認同的深刻變化。
其政治意義和社會認同都在不斷發展,早期,國民黨通過控制和教育,強調「中華民國」的合法性,並將反攻大陸作為核心目標。
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大陸影響。後來,台灣本土意識慢慢增強,李登輝時代開始推行「本土化」,悄悄改變「中華民國」的意義,減少「中國」的影子,突出台灣的自主性。
民進黨上台後,「去中國化」加速,他們通過改課本、節日名稱等手段,想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讓「中華民國」變成空殼。
現在,「中華民國」在台灣更像是藍綠兩黨爭鬥的工具,不同黨派用不同的方式解讀和利用它,這加劇了台灣社會的對立,也讓它原本的象徵意義越來越淡薄。
聯合國2758號決議通過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變得越來越邊緣化,失去了代表中國的資格。現在,它只能用「中華台北」這個名稱參加國際組織和比賽,國際活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政治處境也比較尷尬。
雖然美國等少數國家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台灣,但更多是考慮地緣政治和戰略利益,並不是承認「中華民國」在法律上的地位,這使得台灣的國際地位更加複雜。
「中華民國」作為統一的絆腳石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使台灣內部產生分歧,也讓兩岸關係更加緊張,成為兩岸走向統一的最大阻礙。由於歷史原因和政治影響,兩岸人民對「中華民國」的看法差異很大,甚至完全相反。
大陸方面認為「中華民國」已經成為過去,是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時期。而台灣,特別是經歷過國民黨統治的老一輩人,認為「中華民國」依然是一個政治實體,是台灣的現在,也是他們認同的一部分。
兩岸民眾的認知差異很大,導致雙方在談論統一問題時,很難找到共同點,彷彿說著不同的語言。這種認知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彼此很難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溝通變得更加困難,也讓統一之路充滿挑戰。
要彌合這種認知鴻溝,需要更多耐心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只有增進彼此的了解,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兩岸統一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是「中華民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間的衝突,這成為了法理上的巨大障礙。
「中華民國憲法」堅持認為自己擁有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部中國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明確指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這兩種憲法對彼此的定位完全相反,造成兩岸在法律層面上很難達成一致,使得任何政治談判都難以找到突破口,因為雙方各自堅持的根本立場存在衝突。這就是統一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即使是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也因為兩岸對它的理解不一樣,常常引起爭論,所以很難用它來徹底解決兩岸問題。
雙方雖然都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各自的解釋卻不相同,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因為對於「一個中國」到底指的是什麼,雙方始終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
「一個中國」原則下,雙方雖然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理解,但在具體問題上,由於對「一中」內涵理解的差異,難以真正協調和合作。雙方始終在「一個中國」的具體含義上存在根本分歧,這使得「九二共識」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外部力量,特別是美國,讓兩岸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穩定。美國對台灣出售武器,官員也去台灣訪問,這些舉動都在向「台獨」勢力傳遞錯誤的信息,似乎鼓勵他們挑戰大陸的紅線,加劇雙方的緊張關係。
這些來自外部的影響,讓台灣問題變得更難解決,增加了和平統一的難度。可以理解為,美國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讓原本就複雜的問題更加棘手。
台灣當政者也因為頂著「中華民國」的名號,左右為難。想維持現狀吧,國際社會不太認可,兩岸關係也難以進展。
想改動吧,比如改憲法、換國號,島內反對勢力大,大陸的壓力也很大。「中華民國」這塊牌子,台灣現在覺得太重了,沒什麼實際好處,還擋著台灣向前走。
探尋兩岸統一的新路徑
「中華民國」這事兒,不能簡單說它好或不好,更不能當它不存在。得用更冷靜、更實際的眼光去看待,想想怎麼解決才最好。
首先,歷史要認賬,承認「中華民國」曾經在台灣存在過,並且有影響,也要理解台灣人民對它感情挺複雜的。
不能假裝「中華民國」沒在台灣留下痕迹,要知道不同的人對它的想法和感覺是不一樣的。這些印記深深刻在台灣社會的各個方面。
要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先得互相理解,彼此尊重。沒有這個基礎,想找到解決辦法是很困難的。
只有當我們願意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認可彼此的價值和立場,才能真正有效地溝通和協商。這就像搭橋,理解和尊重是橋墩,橋墩穩固,才能順利通行。
不然,各說各話,各執己見,問題只會越積越多,矛盾也會越來越深。兩岸人民實際上是血脈相連的,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以及相似的價值觀。
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連接兩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橋樑,更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的共同的文化瑰寶。
要通過這些共同的文化元素,讓兩岸人民更加親近,更容易理解對方。
通過多舉辦文化展覽、學術研討會、青年交流等活動,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人們的互動,能夠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彼此,產生更多認同。
結語
我們盼望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兩岸最終實現統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需要兩岸同胞都積极參与進來,凝聚共識,為構建更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這樣的未來才更可持續,也更值得期待。
信息來源:
《王英津 | 論 1949 年以來的「 中華民國 」問題》人民大學國政評論 2017年09月25日 10:57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