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沒有聽過《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但你肯定知道現任的美國副總統——J.D.萬斯。
這位出生於1984年、現年40歲、美國近70年以來最年輕的副總統,跟大多數美國精英來自上流社會不同,他是實打實地來自美國底層。
他能成為美國副總統,最大的原因,可能要歸功於他的自傳——《鄉下人的悲歌》,這才聲名鵲起,扶搖直上。
雖然在出書之前,他就已經作為「金鳳凰」飛出了大山,從耶魯大學畢業,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還有一個同樣畢業於耶魯的妻子。
這本書,2016年一經出版,馬上就登頂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並且霸榜將近一年,至今累計銷量已經超過365萬冊。
當然了,需要說明的兩點是:
1、這本書無論是文筆還是敘事,無論是洞察還是思想,都比較粗糙;
2、JD萬斯本人的很多主張、成為美國副總統後很多言行都令人大跌眼鏡。
但這本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值得一讀的原因是:「鳳凰男」的真實經歷,以及他坦誠的自我剖析。
這本自傳,萬斯雖然寫的是美國的童年生活,但跟在太平洋對岸的我,所經歷的很多事是類似的。
他是窮人,我也是;他來自社會底層,我也是;他寫的是「鐵鏽帶」小鎮的生活,我來自偏遠的山區。
讀起來沒什麼理解上的障礙,彷彿身臨其境。
但我最大的感觸,不是一個農村的苦孩子躍升為社會精英到底有多難,而是——家庭的破碎、變遷、父母不負責,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我的感想,我想說的就是:
一個人,結婚有了孩子之後,最好不要隨便離婚,尤其是那些收入不高的人。離婚對孩子身心的殘害實在是太太太太太……太大了!
為什麼非要提一嘴「尤其是那些收入不高的人」呢?
因為,收入高的話,離婚了,你可以單獨撫養孩子,哪怕再婚再嫁,你也有足夠的話語權、給孩子足夠的安穩和尊嚴,但如果你收入不高,你有沒有能力和意願單獨撫養孩子,這很成問題。
在這本自傳里,萬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原因主要有倆。
一是因為他來自阿拉巴契亞山區俄亥俄州的米德爾頓小鎮,那是一個很窮的地方。
這個地方的人普遍素質低、收入低、文化少;
二來是他媽媽高中沒畢業就懷孕,生下了他姐姐。離婚後另找他人,又生下了他。他連話都還不會說的時候,他媽媽又離婚了。
此後,他媽媽還頻繁戀愛、結婚、離婚,光是離婚最起碼就有4次——這還只算他童年時代。
當然,他也還算是幸運的,因為他同母異父的姐姐一直很愛他、外公外婆也很愛他,舅舅對他也挺好,還會帶他去度假。
他是他們那個小鎮有史以來第一位從「常春藤名校」畢業的人,相當於我們這兒某個偏遠山區出了個「清北復交」的孩子。
然而,這樣的一隻「金鳳凰」,即便是飛出了大山、功成名就,但由於童年的不幸,他現在依然內核不穩,很容易暴躁,動不動就想跟人干仗。
他老婆就跟他完全不同,因為他老婆來自加州的聖地亞哥——美國最發達的地方之一,來自幸福、優渥的家庭,所以面對衝突矛盾,總是很冷靜,情緒管理做得很好。
這也印證了那句話——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在萬斯的童年,他的母親不斷離婚、分手,又不斷找新男友。
母親有新的婚姻,小萬斯就得不斷跟著她搬家,重新做一個陌生男人的兒子。
各位即便沒有這樣的經歷,但也能大概想像一下——假如你小時候,父母離婚了,你跟著媽媽生活,媽媽不斷談戀愛、結婚,你要不斷跟一個陌生的成年男人在一起生活,你能健康成長嗎?
且不說她媽媽失業、嗑藥、打罵他這些事了,就算是他媽媽是個正常人,我都很難想像作為一個小孩子,要不斷認識新的「父親」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一個小孩子,多搬幾次家、多轉幾次學可能都會廢掉,更不要說多輾轉幾個家庭了。
一個人都不用多有思想、多有文化,哪怕沒上過學,他都會知道孩子想要健康成長,大概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
2、來自於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老師同學的關愛;
3、積極、友善、健康的校園環境;
4、生活中有他可以模仿、學習的優秀榜樣。
5、物質上不匱乏。
但作為父母,你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因為學校、社會到底如何對待你的孩子,很多時候都很無奈。
就像我讀初中的時候,初一,我是全校第一,而且幾乎每一科都是全校第一,但很快,成績就咔咔往下掉。
我們學校,一個年級有500多人,每年能考上市裡重點高中的,最多兩三個,有時候一個都沒有。
為什麼?
因為那是個寄宿制的鄉村中學。學校里、學校周邊,全都是混混,十二三歲、十四五歲的男孩女孩,天天抽煙、喝酒、打架、談戀愛遍地都是,放眼整個學校及周邊,老師、學生、鄉鎮上,幾千人,根本找不到一個大家學習的榜樣。
如果孩子成長的社會環境非常糟糕,都不說成才與否了,就是能不能健康長大,都是個問題,要是家庭再糟糕的話,這個孩子基本上可以說必廢無疑。
所以,作為父母,你最應該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確保讓孩子活在一個物質上不是特別匱乏、精神上特別富足的環境。
你既然生了他,就得確保他能健康長大——身心都健康地長大。
而離婚,必然會帶來巨大的變動,這就足夠傷害孩子了。
你要是離婚後,堅決不再嫁、不再娶,願意為了孩子犧牲,給他一個穩定的家庭和足夠的愛,這也沒啥太大問題。
但是你俗人一個啊,出於生理需求、出於經濟需求、出於情感需求,你很可能還會再戀愛、再結婚,甚至可能再離婚——這對孩子的傷害,是一輩子都撫平不了的。
就像萬斯也好,馬斯克也罷,他們現如今都無比成功,但心靈上的痛、精神上的折磨,從童年起就一直存在。
馬斯克這種鋼鐵直男,無數的失敗他都挺得過來,如此成功、如此富有了,談及童年,他還是會崩潰流淚,他什麼都有,除了幸福。
有人就會問了,實在過不下去,感情破裂、對方家暴、出軌,也不能離嗎?
倒也不是這樣,我想勸的人,是那些心生離意,但問題還沒有特別糟糕的人。
不要一遇到紛爭就想離婚,不要一吵架就把離婚掛嘴上,還是要積極去看待婚姻、甚至要刻意去學習經營婚姻的智慧、學習夫妻間相處的辦法,不要憑本能去相處。
就像很多老人會告訴你,「以前的孩子,不都是隨便養嗎?給口飯吃就行了,我7個孩子,不都全部養長大了嗎?」
事實是,以前那些隨便養的孩子,成活率有多少?
你要是來自於一個落後地區,你去打聽打聽,70歲以上的那些人,他們的兄弟姐妹,全部都活到成年的,有多少?
我相信,對於「孩子不能隨便養」這個觀念,年輕的一代是100%認同的,很多人從懷孕到孩子成年,一直都在看書、學習如何養孩子。
其實婚姻也一樣——甚至說,天下一切事情,哪一樣不是需要學習的呢?你就回想一下,你這輩子,有什麼事,是你不需要學習就能幹好的?
沒有吧,因為連說話、吃飯、走路,都得學。
婚姻也得用心去經營,所謂用心,並不是說你用「真心」,而是說要動腦子,學一些相處的技巧和方法,盡量不要讓自己走到離婚那一步。
我再告訴你一個扎心的事實:
很多人覺得兩口子過不下去了,離了重新再找就行了,然而,大部分人離婚後再婚的感受就是——二婚所遇到的人,還不如頭婚那個;二婚的婚姻,矛盾和紛爭比起頭婚,簡直是指數級的增長。
所以,還是動動腦子、找找方法經營好你的婚姻吧,盡量不要讓孩子活在動蕩中。
而避免孩子活在動蕩中的前提,就是盡量不要讓自己、以及不要讓自己的婚姻處於動蕩中。
你結了婚,生了孩子,組成了家。
家是一個小房子,而你是房子的牆壁。
一個房子的牆壁,破損、漏風、搖搖晃晃,孩子住在裡面能安心嗎?
作者|李彎灣
看他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