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代,那是一個於歲月長河中閃耀獨特光芒的時代。對於未曾親身經歷的人而言,它猶如蒙著神秘面紗的傳奇。那是承前啟後的階段,既有往昔歲月的沉澱,又孕育著未來的曙光。無數故事在彼時發生,究竟是怎樣的風貌?且讓我們一同揭開這層神秘的幕布。
一群人高舉紅旗、列隊前行之景,紅旗帶有文字,觀之他們似要去參加集體勞動。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集體勞動作為常見生產形式,彰顯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昂揚精神。
20世紀70年代,旅遊已然走進人們的生活。那時,與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合影是熱門打卡方式。許多人將這樣的照片細心壓在書桌玻璃板下,留存多年。
1978 年的一幕景象:畫面中,一位著裝頗為時尚的人,手中抓著一條蛇,身旁圍聚了不少前來圍觀的人,場景格外引人注目 。
上世紀70年代的一張老照片里,左二那位身著牛仔褲的美少女正是林青霞。講真,當時她穿牛仔褲確實有點違和。但不得不說,她打小就是美人胚子。看她演的那些角色,無論啥類型,都美得讓人移不開眼,真的驚艷了幾十年!
1975年一張合影,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憶?
這是北京市內極為平常的一天。彼時,街道上穿梭行駛的大多是大貨車與班車。當時,車牌號以 01 代表北京,如今常見的京 A、滬 A 這類牌照尚未啟用。話說,有個 31 開頭的牌照,不知諸位是否知曉它歸屬何地 ?
70、80年代啊,真的特別容易被人忘咯。那時候物資可匱乏啦,啥都不富裕。但你還別說,那年代的人激情那叫一個足!當時二八自行車可流行了,滿大街都是,絕對算得上是主流「座駕」 !
此圖片展現的是 1972 年無錫一家飯店內的景象。幾位男士圍桌而坐,桌上擺放著碗筷、菜肴和筷筒。70 年代的中國正值計劃經濟,物資有限,飯店在菜品與服務上和如今差異頗大。人們著裝多為傳統服飾,盡顯當時風貌與社交場景。
1974年9月24日上海一家熱鬧的商店場景。店內顧客眾多,櫃檯里擺放著各種糕點,上方有「為人民服務」的標語,體現了當時的商業環境和社會氛圍。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商店是物資供應的重要場所,商品種類相對有限,人們憑票證購物。
1972 年的廣州,在一所中學裡,幾個年輕的女學生正歡快地跳繩呢。她們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那股子青春氣息啊,簡直要滿溢出來,隔著時光都能感受得到 !
1972 年的北京城,暖融融的陽光輕柔地鑽進一所小學教室。學生們規規矩矩坐著上語文課。桌椅舊卻齊整,老師念得投入,孩子聽得專註,滿是對知識的嚮往。
1978 年的廣州,菜市場里顧客和小販正忙著交易。照片里的人大多穿著解放鞋,這鞋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它便宜又耐穿,就是不防水、不防寒,透氣性也差。
在娛樂資源極度匱乏的歲月里,看電影堪稱那個時代農民最為期盼的戶外活動之一。露天電影放映,成了村民翹首以盼的大事。每至放映之日,隊長預先通知,男女老少便攜小板凳,滿心歡喜齊聚麥田或村頭空地。
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時 35 分,重達 173 千克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它順利進入近地點 441 千米、遠地點 2368 千米、傾角 68.44 度的橢圓軌道。直至 2021 年 6 月 24 日,這顆承載國人驕傲的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依舊在浩瀚星空中堅毅地在軌運行。當時,某個接線中心裡,接線員們正懷著崇敬與激動,認真閱讀著這一份份關於衛星的喜報 。
這是70年代西紅柿豐收的場景。畫面中有兩位女孩,她們面帶笑容,手中拿著紅彤彤的西紅柿,身旁擺滿了裝滿西紅柿的籃子。
1973年,北京。照片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教師形象。他們工作認真負責,從不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對學生耐心教導,於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照片中老師書寫的英語極為工整,仿若印刷一般,著實令人讚歎。
此圖呈現1973年上海女民兵形象。她們著裝統一,以白襯衫配深色背帶制服,部分佩戴徽章,列隊嚴整,神情專註。當時女民兵為武裝力量重要部分,彰顯女性擔當。
20世紀70年代的北京天安門廣場,有一群出生於60年代的小朋友。歲月如梭,如今他們皆已步入爺爺奶奶的年紀。回首往昔,他們常道生活條件艱苦,卻從不言壓力大、不快樂。在那簡單樸素的時光里,他們尋覓樂趣、懷揣希望,留下純真美好的回憶。
這張照片記錄了1970年海南的四名農村知青。她們精神飽滿,然衣著多有補丁,足見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之艱苦,從中亦能體會知青當時農村生活之不易。
此照片呈現於武漢市漢口租界老樓前,一群中學生圍聚手推糞車,車內乃自城市住戶收集之肥糞水,欲運往郊區農村助社員種菜。20世紀70年代教育重勞動意識與集體主義,學生此等精神風貌,至今仍值得銘記。
1979年,西安,外國攝影人拍攝。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意外現世,此後發掘不斷。照片中,考古學家正清理剛出土的兵馬俑,凝刻古今對話瞬間。
街角的眼鏡鋪前,一位青年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在那個特定的時期,蛤蟆鏡正悄然在潮流舞台上嶄露頭角。一時間,大街小巷的俊男美女們紛紛將其佩戴於身,他們舉手投足間風度翩翩,盡顯時尚魅力,著實令人眼前為之一亮。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往昔家中的年畫?兒時過年之際,我們總會迫不及待地奔向供銷社,精心挑選幾張年畫帶回家張貼。我最愛去別家串門,瞧瞧人家牆上的年畫。只要開始貼年畫,年味兒就愈發濃了。話說,大家認識最左邊穿紅衣的女孩嗎?
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中國,在樂器的受歡迎程度上,手風琴可謂獨樹一幟,遠非吉他或鋼琴可比。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手風琴以其獨特魅力走入大眾生活。畫面中的這張照片,正是於黑龍江省大慶市定格的,記錄下了那個時代的一抹獨特印記 。
七十年代末的北京,四合院里的種種場景令人追憶。彼時,社會氛圍平等和諧,鄰裡間溫情四溢。平房錯落有致,遇紅白之事,眾人熱心相助。百姓生活水平相近,醫療住房無憂,孩子上學成本低廉。憑票理髮、洗澡,孩童嬉鬧街頭,那時的童年令人眷戀。
1978 年,上海外灘的清晨,外國攝影人 Nik Wheeler 用鏡頭定格了一個珍貴瞬間。彼時,熱愛鍛煉的市民已在江畔擺開架勢打起太極拳。後方大幅標語,一側寫著「奔向 2000」,另一側是「農業學大寨」。如今,距拍攝之時已近半個世紀,往昔畫面仍令人感慨。
當時的城市裡,工廠工人們常常步伐矯健地跑步上班,他們心中滿是熱忱。留存的照片,真切呈現出七十年代農村生活。人們秉持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精神,為改變國家面貌傾力奉獻 。
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蘇州,有一家名為57糧店的地方。這家糧店始終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憑藉出色的表現成為了先進單位,此事登上報紙後,吸引了眾多人前來參觀學習 。
70年代,於歷史長河中留下獨特印記。那是奮鬥與奉獻交織的歲月,人們懷揣質樸理想砥礪前行。雖物質條件有限,精神卻富足充盈。這段時光宛如醇厚佳釀,經歲月沉澱愈發芬芳,其蘊含的精神財富,仍在滋養著後世的我們。
看到這裡您有什麼感想?歡迎把您的高見打在評論區,讓我們一起討論吧!
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