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由此開始。在此背景下,蔣介石於1937年7月17日代表國民政府發表「廬山談話」,其中講到:
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才能博取最後的勝利!
這段擲地有聲的講話,充分體現了國民政府誓死抗日的決心,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的不滿,也是蔣介石一生當中影響最大的正面發言,可謂意義重大!不過,發言稿並非出自他本人之手,而是由私人助理陳布雷所作。
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和客觀公正的態度,文史不假帶您回顧歷史,走近被蔣介石視為「智囊」和「文膽」的陳佈雷。為了抵制抄襲和搬運,筆者在來源於網路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同時聲明文章僅發表於今日頭條和百度,拒絕任何第三方平台刊發。
陳布雷出生於1890年11月,本名陳訓恩,字彥及,筆名是「布雷」或者「畏壘」,浙江省慈溪人。他不僅是蔣介石的私人助理,更被視為國民黨的「第一文膽」和「超級智囊」,是中國近代史上頗受關注和爭議良多的人物。
清光緒十六年,陳布雷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的一戶富裕茶商家庭,自小就接受了系統的舊學教育和新學教育,練就了出色的文筆和謀略。從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畢業後,他進入當地的《天鐸報》擔任編輯,從此開始使用「布雷」作為筆名。
據說,那時的陳布雷面頰圓潤,胖乎乎的很像麵包,被同學們起了「麵包孩兒」的綽號。麵包的英文為「Bread」,音譯過來就是「布雷」。不過,他本人卻這樣解釋:「布雷即布鼓,以布作鼓,其聲類雷」。
武昌起義爆發後,國內的民主革命勢頭一片大好,陳布雷遂以《談鄂》為專題寫了十篇社論,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對於革命的支持,對於封建殘餘的敵視。不過,由於個人才華出眾而又鋒芒過勝,他遭到了總編李懷霜的排擠,被迫離開報社後回到了老家。
作為陳家的長子,陳布雷在父母過世後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1919年底,妻子楊品仙在誕下女兒陳璉後不久過世,給他造成了難以言說的痛苦。
忍受喪妻之痛的陳佈雷,看到嗷嗷待哺的陳璉後氣不打一處來,甚至認為此女奪去了愛人的性命。無奈之下,楊品仙的母親將自己的小外甥接回老家撫養,起名「憐兒」。
1920年,睹物思人的陳布雷索性離開浙江,前往上海擔任了《商報》主編。不久以後,在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指引下,國共兩黨密切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在大革命初期,陳布雷開始使用「畏壘」作為筆名,因嘲罵北洋舊軍閥而威震江南。期間,他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從未動搖,堅持自己的主張和觀點,頗有文人的傲氣和傲骨。著名報人鄒韜奮這樣評價:
布雷先生的文章以銳利的筆鋒,公正的態度,盡人民喉舌之責。
1926年初,邵力子來到上海宣傳革命和籌措軍費,同時還宴請了上海的報界許多人士。作為黃埔軍校的秘書長,他此行的公開目的是通過文化界宣傳革命主張,實則卻是為蔣介石物色優秀人才。
在宴會上,邵力子鄭重其事地遞給陳布雷一封蔣介石的親筆信,誠摯邀請他以記者的身份前去會晤。不久,心向革命的他就悄悄離開上海,毅然奔赴南昌去尋找北伐軍。
與蔣介石的第一次見面中,陳佈雷的態度比較冷淡,也算是一種文人的矜持吧。二人就如何面對工人運動,如何解決幫會勢力,如何保護商業繁榮等問題展開討論,最終達成了高度共識。
蔣介石邀請陳布雷留在司令部卻被拒絕,轉而要求對方起草一份針對黃埔學生軍的動員令。於是,他揮毫寫下了《告黃埔同學書》,以充滿激情的筆觸盛讚青年,盛讚革命,徹底奠定了在對方心中的地位。
陳布雷返回上海後繼續發揮喉舌作用,等到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大加報道,引起了孫傳芳的強烈不滿。於是,北洋軍閥開始加大審查言論和新聞的力度,充分暴露出反動統治的本質。
孫中山過世前,除了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憾,並沒有明確指定或者推薦自己的接班人。因此,國民黨內的各派勢力都在蠢蠢欲動,相互之間的明爭暗鬥日益嚴重。
經過數輪波詭雲譎的博弈,汪精衛雖然成為了國民政府主席,但卻從來都沒有真正掌控軍隊。就在他和胡漢民的爭鬥過程中,雙方都在拉攏蔣介石從而使其風生水起,成為北伐軍中最大的實權派。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以「反共」為由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撇開汪精衛後自己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很快,他再次邀請陳布雷出山輔佐,擔任了南京中央黨部的書記長。
當時,中國境內出現了三個並立的政府,分別是奉系控制的北京政府、汪精衛控制的武漢政府和蔣介石控制的南京政府。這三個政府互不隸屬,各自為政,極大地加劇了民國的混亂局面。
在自詡嫡系正統的汪精衛穿梭拉攏下,國民黨內掀起了一股「倒蔣風潮」。受此影響,蔣介石被迫下野並眼睜睜看著「寧漢合流」,從而喪失了自己的軍權。
陳布雷初涉政壇就「踩雷」,只得跟隨蔣介石共進退。1927年11月,他在上海與戴季陶、陳果夫和周佛海等人聯合創辦《新生命月刊》,繼續宣傳革命的同時,暗中也在進行反共輿論。
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終於迎娶宋家三小姐宋美齡,成功實現「中美合作」。得益於英美等國的支持,他利用國民黨內的派系矛盾,終於在二屆四中全會上重新掌控了軍權,還信誓旦旦表示繼續「北伐」。
平心而論,蔣介石的這次「北伐」已經不同於國共合作時期的北伐,但部隊還是順利打到了北京城。當時,孫中山的靈柩還寄厝於香山的碧雲寺內,他為了抬升自己的威望,竟然提出了「進京瞻仰先總理遺容」的口號。
為了進一步造勢,進一步扮演「中山傳人」,蔣介石找來陳布雷撰寫祭文。於是,便有了那篇著名的《克複北平祭告總理文》,可謂情真意切令人動容。引用其中部分內容:
今後有生之日,即為奮鬥之年,竭其全力,濟以忠貞,成敗利鈍,未遑計也。靈爽匪遙,唯昭鑒愚誠而默相之。
這篇祭文洋洋洒洒2500多字,皆出自陳布雷之手。閱讀後,就連很少夸人的蔣介石都嘖嘖稱讚:
著實不錯!如讀《陳情表》,令人悲痛。
這段時期,正是蔣介石實力迅速崛起之時,多次相邀陳布雷擔任地方官職都被婉言謝絕。不過,他卻以「蔣介石」的署名發表了許多頗具影響力的文章,比如《革命與不革命》、《青年地位及前途》等。
張靜江和李石曾、蔡元培和吳稚暉被並稱為「四大元老」,長年追隨中山先生。他腿上有殘疾行動不便,但為了勸說陳布雷就任公職,一連幾天都讓人推到陳家不走,勉強答應出任浙江省教育廳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竟然未作抵抗便退入關內,導致12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陷敵手,導致3000萬東北同胞成為亡國奴。面對鋪天蓋地的聲討,陳布雷為蔣介石寫下了《告全國同胞書》、《國府告民眾書》和《致粵要電》三封公開信,拼盡全力為「不抵抗政策」開脫罪責。
不過,面對群情激憤的民眾和別有用心的汪精衛,蔣介石還是被迫下野。很快,陳布雷也辭職離開了南京,回到上海後繼續重操舊業,這種共進退的性格令人稱道。
1932年1月底,蔣介石重新出山掌握軍權,陳布雷則再度出任了浙江省教育廳長。經過幾次事件,蔣對他已經非常信任,不久便調到身邊參預機務,久居權力中樞。
伴隨著蔣介石的地位穩固,陳布雷也是水漲船高,職位不斷獲得晉陞。幾年間,他先後擔任過第二侍從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長、教育部次長和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
陳佈雷的文人氣息很濃厚,既不擅長拉幫結派,也不適合觥籌交錯,屬於國民黨高層中的異類。而且,隨著對政治介入程度的加深,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貪污腐敗,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道德淪喪,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勾心鬥角。
最令陳布雷難以接受的是,向來自詡「中山傳人」的蔣介石卻對這些置若罔聞。甚至於,他還縱容默許,打造出了蔣、宋、孔、陳這「四大家族」盤剝民眾。
耳聞目染下,陳布雷陷入了彷徨和迷茫,這還是心中的民主共和國嗎?漸漸的,他感覺自己已經握不住筆,已經寫不出文章。在日記中,出現這樣的記載:
今日之言論思想已不能自作主張,軀殼與靈魂已漸為他人一體。
就在陳布雷日夜操勞之際,疏忽了對子女們的管教。期間,他只是要求孩子們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不要涉足政治領域,最好選擇經濟、農林、醫學和理工等專業。
陳布雷共有七子二女,長子陳遲成為農業專家,次子陳過成為醫學專家,三子陳適成為測繪教授,四子陳邁成為鐵路工程師,六子陳遂畢業於清華大學,幼子陳遠畢業於北京大學。其中,最具傳奇色彩和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女兒陳璉。
陳璉從小就思維敏捷,而且很有主見,在讀國立二中時就秘密加入了我們組織。畢業後,她積極要求前往延安勞動和學習,更希望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不過,上級卻希望以國家大局為重,安排留在父親身邊從事地下工作。
在1939年,陳璉不顧父親的反對,堅持報考了民主自由和思想進步的西南聯大。不過,陳布雷在女兒臨行前卻再三再四叮囑:
無論如何,都不要反對政府!
當時,陳璉早已經是我們組織的成員,只是父親陳布雷並不知曉罷了。在他心中,女兒只是一個思想激進的學生,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
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國人民都迫切希望結束戰爭,開始戰後重建。為了實現國內和平,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親臨陪都,與蔣介石進行「重慶談判」。對此,陳布雷也天真地認為,或許真能迎來久違的和平。
蔣介石在林園為毛澤東等人設宴,到場的還有赫爾利大使、魏德邁將軍和張群、王世傑、邵力子、陳誠、張治中和吳國楨等人。席間,主賓雙方互稱「委員長」和「潤之」,頗有把酒言歡共謀和平的意味。
第二天早晨,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散步時不期而遇,就在林園附近的石桌旁進行了一次短暫會談。接觸過後,蔣對陳布雷這樣表示:
毛澤東此人不可輕視。他嗜煙如命,手執一縷綿綿不斷,據說每天要抽一聽。但他知道我不吸煙後,同我談話期間竟然一支不抽,決心和精神不可小視啊!
毛澤東的那篇《沁園春·雪》,蔣介石看過後內心欽佩不已,但嘴上卻不以為然。在與陳布雷聊天時,他竟這樣表示:
我看他的詞有帝王思想,他想復古,想效法唐宗宋祖,稱王稱霸。你趕緊組織一批人,寫文章以評論毛澤東詩詞的名義,批判他的「帝王思想」,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他來重慶不是和談的,而是為稱帝而來的。
作為心腹和文膽,陳布雷卻沒有順著蔣介石的話風走,果真是文氣十足。他頓了頓,竟然直言表示:
我倒是覺得這首詞氣勢磅礴,氣吞山河!
在重慶談判期間,久聞陳布雷大名的周恩來還專門託人傳話:
對於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們共產黨人非常欽佩。但是,希望他的筆不要只為一個人服務,而要為全中國的四萬萬同胞服務。
在西南聯大讀書時,陳璉結識了後來的丈夫袁永熙。而且,這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還都是組織的秘密成員,到1947年8月時在上海舉行了隆重的婚禮。誰知,婚禮剛結束就出現了意外。
袁永熙給前來參加婚禮的一名組織成員留下名片,特務抓捕這名同志後搜出了名片。順著這條線索,新婚夫婦立即遭到了逮捕,只不過並沒有坐實身份。
陳璉夫婦在監獄遭受過多次酷刑,始終都沒有暴露身份,只承認自己的思想有些激進,有些同情我們組織而已。事發後,雖然陳布雷沒有出面求情,但蔣介石還是在得知消息後準備網開一面。對他表示:
布雷先生,你對黨國的忠心我是知道的。你可以把女兒領出來,但以後一定要嚴加管束。
陳布雷一直以為,在自己「嚴禁參與政治」的高壓政策下,子女們不會加入任何黨派。但是,九個子女中雖然沒有一個國民黨,卻有四個是我們組織的成員,分別是兩個女兒陳琇和陳璉,兩個兒子陳過和陳礫。
到了1948年時,解放戰爭的大體局勢已經明朗化。蔣介石當局不僅在戰場上一敗塗地,而且在戰場外也是瀕臨崩潰。面對物價的暴漲,政府只能接連不斷發行紙幣,甚至出現了25萬元面值的黃金券,出現了1億元一斤的大米。
就在國統區百姓水深火熱之時,國民黨上層卻仍然還在爭權奪利,「行憲大會」上多方爭奪副總統之位。在此背景下,陳布雷鼓起勇氣去進諫,希望早日停戰和談並且結束派系鬥爭,遭到了蔣介石的一頓訓斥:
你是不是腦力衰弱得不夠用了?怎麼老是與我唱對台戲,真是書生誤事,你去休息吧!
眼看自己耗費畢生精力所追求的自由和民主消失殆盡,而蔣介石卻一意孤行繼續內戰,陳布雷感到了空前的挫敗感。於是,他在自己的辦公室內寫下《上總裁書》、《再上總裁書》、《遺夫人書》和《遺諸兒書》等11封遺書後,服用200多粒安眠藥自殺,走完了自己複雜的一生。
陳布雷生前,曾向夫人王允默表示:「宋代的臣子老了可以退休,到那青山綠水的去處領一座寺院頤養晚年。我頗想到杭州置買一塊田地,不管價錢多高,為我退隱先作一點實際準備」。誰知,他買的這塊地沒有成為退隱之所,而是成為了歸宿之地。@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