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參透了生活這場戰爭

2024年12月07日11:52:02 歷史 1778

劉禪參透了生活這場戰爭 - 天天要聞

文 / 子玉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認為自己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大部分人只有接受好事的本能,卻沒有接受壞事的能力,豈知,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生活的常態,只有以平常心去接受生活扔過來的一切東西,我們才能從容而洒脫地過好這一生。

評價歷史人物我們總會被世俗的價值體系所裹挾,帶著慣性加入觀點同質化的人群中,比如,對於蜀後主劉禪的評價人們一般都認為其是個庸人且沒心沒肺。至於劉禪到底是不是個庸人暫且不論,就單從蜀漢被滅後其在洛陽的表現就絕對值得推敲。

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司馬昭在宴會上故意安排蜀國歌舞以測試劉禪對於故國的態度,沒想到劉禪以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解除了司馬昭對於自己的顧慮,還以沒有心肝的形象定格於歷史。

當然,也有人說這正是劉禪的聰明之處,故意破壞自己的形象以自保。

筆者之前也認為是這麼個邏輯。不過,後來再細細推敲此事突然覺得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我們都不過是從術的角度來定義歷史人物,如果劉禪當時的回答就是其真實心態呢?

真相可能是,劉禪早就參透了人生的真相遊戲人間呢

劉禪參透了生活這場戰爭 - 天天要聞

劉禪的內心值得推敲 圖源/劇照

要說清楚這一點,我們首先必須對劉禪的智商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劉備能夠選劉禪為繼承人說明劉禪在智力層面絕對是一個正常人,而且其才華還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劉備能將蜀漢的爛攤子交給劉禪也說明劉備對兒子的智商是有信心的。

劉備此人不管軍政能力如何,但看人還是很準的,所以,其在幾個兒子中選中劉禪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劉禪的水平在之後的一系列事件中也得到了驗證,比如,劉禪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完全可以通過否定對方的方式來收回、加強皇權,就像明朝的萬曆皇帝之於張居正一樣,但劉禪卻非常堅決地誅殺了非議丞相的李邈

之所以會以霹靂手段處理這件事就是為了維護蜀漢內部的穩定,壓制益州派對於荊州派執政權力的挑戰。通過此事,我們就完全可以看清劉禪的真實段位。

而且,他和歷任執政的關係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對諸葛亮是完全放權,維持「皇帝垂拱,丞相主政」的二元政治體制;對於蔣琬費禕則是部分配合,因為這兩人畢竟沒有諸葛亮的威望;費禕之後則是收回權力。

能夠將皇權參與政務的度把握得如此精準,這已經體現了劉禪在皇帝這個群體中的水平。

事實是,劉禪偏安蜀中坐了四十一年的皇帝(223—263),不說在三國的大爭之世,就是在整個大歷史中都是極其罕見的,其能在激烈的競爭格局和尖銳的內部矛盾中執掌江山這麼久就足以證明其水平。

由此可見,我們在評價劉禪時一定不要摻雜「傻」「憨」這些貶義詞。

從理論上來說,劉禪作為一個正常人、一個有一定段位和水平的人,他不可能對蜀漢被曹魏滅掉這件事沒有感覺,再說,寄人籬下和當皇帝的感覺那是天地之差,劉禪怎麼可能沒有情緒。

世上的事,有時候裝是裝不來的,尤其是在司馬昭這種段位極高、足夠敏感的人面前。既然劉禪不是裝,那麼結論只能有一個,那就是:

劉禪在內心裡早就接受了蜀漢滅亡這個結果

既然結果不可改變,那還不如活得洒脫一點,遊戲人間。主打一個不擰巴。

也就是說,劉禪早就看透了世間的真相: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王朝的興衰更迭也是規律,區別只是,老爸劉備是開國皇帝,他是亡國之君而已。如果蜀漢沒有在他手裡終結,他的子孫照樣得接受這個結果。

因為,在三國的競爭格局中偏安蜀地的蜀漢被兼并幾乎就是定局。

真相可能是,劉禪早就接受了蜀漢滅亡的結果,因為,自打蜀漢建立之後就有人不斷唱衰蜀漢,在諸葛亮和姜維連續北伐無果之後,蜀中的人也早就做好了被曹魏兼并的準備,譙周的《仇國論》就是代表。

既然劉禪早就接受了這個結果,那麼其在洛陽無比自然的表現也就非常正常了。

劉禪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點:在事業中,成功是正常的,失敗也是正常的,都只不過是人生階段性的相而已,個人能做的唯有坦然接受結果

當然,反面案例也有,南唐後主李煜在南唐被滅後一直不願接受這個結果,結果因為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殺。

其實南唐的滅亡是定局,因為,早在李煜父親李璟手裡南唐就被周世宗柴榮一陣武力輸出丟了淮南之地,在宋太祖發動統一之戰宋軍所向披靡的大背景下南唐的滅亡更是不可避免,趙匡胤那句「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就已經亮明了宋朝對於地方割據政權的態度。

但是李煜一直到在汴梁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還不能接受這個結果,所以自然就被生性多疑的趙光義所猜忌。趙光義繼承皇位由於疑點太多缺乏合法性,再加上沒有軍功所以天然對軍人和曾經的諸侯有防備心,收拾李煜簡直太正常了。

只能說,李煜雖然是一代詞宗,但是對於人生的解讀,他的段位還不如劉禪。

劉禪參透了生活這場戰爭 - 天天要聞

作為皇帝李煜卻更像一個文人 圖源/劇照

也就是說,李煜的心理只能接受順的事情,但卻絕對沒有接受逆境的能力,但這個世界的真相卻是:

人生永遠不可能處於順境,無常才是真相

有些人只能在事業的上升期保持穩定的心態,但往往卻在面臨逆境時自暴自棄,借酒消愁,一蹶不振。

大家都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人怎麼可能一直處於順境,不管是經濟還是人生,都是有周期的

高段位的人的做法是,坦然地接受逆境,然後將逆境當作檢測自身抗風險能力的機會,不斷加固自己的護城河,等到春天來臨時,他又可以在市場中大殺四方,攻城略地。

危機危機,這個詞語應該進行拆解:危局中也藏著機會,就看你怎麼看待危局,如何發現機會。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沒有所謂的自性,福禍是可以隨時轉換的,個人所能做的就是照單全收,客觀地看待一切,積極應對。

佛家說,諸行無常,不管是歷史上的王朝、牛人,還是現在的企業家,他們都有一個共性:曾經在谷底苦苦掙扎,在前行的道路上常態化遭遇挫折,但每次穿越周期之後都會變得更加強大。

任何一個牛人都要經受冬天的考驗。挫折本質上是對人迎接大禮之前的測試。

就拿筆者寫文章這件事來說,之前,當文章數據非常好時,筆者一天都是打雞血的狀態,當數據低迷時又非常消極,個人情緒極度不穩定。

後來,在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之後筆者對所有的數據都是以平常心照單全收,認為,數據的反饋一定和文章的質量是匹配的,所以,應該在文章質量上下功夫。

理解了這一點,心態就再也沒有崩過。

事業如此,人生的線性也是如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才是人生的常態,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接受低谷,享受低谷,在低谷中積蓄勢能。

如果只是一味地對抗低谷,那麼人只能會越來越痛苦,只有你接受了低谷的結果並坦然面對才能與低谷和平相處並具備走出低谷的能力。

我們一定要具備這樣的思維,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明白:在這一段時間區間,我的人生本該如此,所謂的低谷只是發展中的一環而已

能夠擁有這種心態的人都是強者,因為他不僅有接受低谷的勇氣,且能看清人生的真相。

按照佛家的解釋,人有所失,其實就是在消業,更應該開開心心地接受。

不僅不能對抗,還要坦然接受。

但我們恰恰缺的正是接受逆境、損失的能力。

所以,人生要想快樂首先必須在認知上認識到人生的無常,再就是有照單全收的勇氣。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人這一輩子,得失相加的結果往往是零,體驗人生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生死,也是人生的一體兩面,人既要能享受生的快樂,也要有能面對死亡的勇氣。

人生這場戰爭,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平常心。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謝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搶在中國建大壩前,英媒對華髮難 - 天天要聞

搶在中國建大壩前,英媒對華髮難

中國修建雅魯藏布江水電站,印度是何反應?為什麼美英的反應這麼大?中方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近期,關於中國要在雅魯藏布江啟動大壩建設項目一事,引起了多方關注。最先站出來反對的就是印度,這也在我....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 天天要聞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

本人談清朝財政史之六清代前期的財政管理和中央地方財政管理體制(一)財政管理機構(1)國家財政機構2管理三庫大臣,滿、漢各一人,三年請旨更派。掌庫藏出納,月會歲要,覈實以聞。其屬:檔房主事一人,銀、緞疋、顏料三庫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司庫
清嘉慶年間寶豐縣高齡老人優待恩詔考據 - 天天要聞

清嘉慶年間寶豐縣高齡老人優待恩詔考據

據《寶豐縣誌》記載,清嘉慶四年(1799年),寶豐縣接到了皇上關於高齡老人優待的恩詔。恩詔內容具體為:其一、七十歲以上老人:此年齡段之老人於古時已屬高壽,恩詔許其一子女於身旁侍奉照料,此舉不單彰顯對老年人生活之關懷,亦為其減輕生活之負累。
邊疆考古成果「上新」 喚醒歷史塵封記憶 - 天天要聞

邊疆考古成果「上新」 喚醒歷史塵封記憶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北庭故城2號遺址 北庭故城考古隊供圖河泊所遺址上蒜第一小學地點近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益州」銘文瓦當、「滇國相印」、「滇王相印」、「益州太守章」、「益州刺史」等與滇國、益州郡及其下轄縣、益州郡周邊多個郡治有關的官印封泥和
六秩《白毛女》 經典永流傳(僑界關注) - 天天要聞

六秩《白毛女》 經典永流傳(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二〇二四年四月,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林泱泱(右一)在觀看青春版《白毛女》後與青年演員交流。上海芭蕾舞團供圖1949年,旅越華僑林泱泱跟隨父母回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一段青衿之志白首方堅的芭蕾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