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經濟戰的經過是怎樣的?春秋救火隊:齊桓公與管仲是如何尊王攘夷的?「齊桓公現象」是什麼?九合諸侯,為什麼諸侯都願意跟著齊桓公幹?
暢銷書作家張小泱新作《無冕之王:齊桓公與齊國崛起》講述了齊桓公不平凡的一生。
以下文位元組選自該書前言部分,詳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面臨的三個危機,以及在這樣動蕩不安的歷史年代裡,一代霸主齊桓公是如何橫空出世、拯救命懸一線的中原王朝的。
本文摘編自《無冕之王》
有刪減
QIHUANGONG
刀尖上的中國
文 /張小泱
人類文明演進到公元前8 世紀時,已是相當成熟了。這時候,古巴比倫王國滅亡了800 年;新興的羅馬國家正在台伯河畔的小城邦里初露鋒芒。而中國,則處在一個充滿危機的時代。
公元前11 世紀,周部族的首領姬發(即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殷商大軍,並進入都城朝歌。殷商君主帝辛自焚,殷商滅亡,西周建立。
但風水輪流轉。公元前 8 世紀時,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破周王朝的都城鎬京,大肆燒殺,遂令鎬京殘破不堪。周王室無奈,只好遷都到東方的洛邑,此後史稱東周。
東周的建立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這個時代的名字叫作春秋。而春秋,便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充滿危機的時代」。
那麼問題來了,危機有幾個,又都是針對誰的呢?
實際上,一共有三個危機,而且全部都是針對周王室的。
第一個危機:
道德危機
周朝建立之初,周天子控制的疆土極為廣袤。周天子不僅掌握著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周文化,同時還擁有戰鬥力強勁、可馳騁四方的青銅戰車部隊。那時,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君可與之相比,可以說周天子是當時的絕對權威。懾於周天子的威勢,諸侯不得不兢兢業業,履行著周天子為他們規定的義務。
這種井然有序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周幽王時期。
而一切的轉折都來自周幽王身上發生的故事: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圖源網路
這是個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史實。我們知道,周幽王的王后是絕世美女褒姒。褒姒雖貴為王后,卻整天悶悶不樂。按今天的話來說,褒姒就是個冰山美人。而周幽王雖貴為天子,卻是個情聖,因此美人不愛笑這件事總讓他悵然若失。於是,為博美人芳心,他賣力地嘗試了各種方法使褒姒一笑。嘗試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點燃烽火把諸侯耍得團團轉的效果最佳。
烽火是古代常用的軍事通信工具:它可夜間點火、白晝放煙。
其目的是釋放警戒信號,以通知諸侯勤王。但其使用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即只有在外敵入寇、王室危急時才可以點燃。可是,周幽王為了心愛的女人,不惜違反規矩,數次將烽火台上的烽火點燃。烽火一個接一個被點燃,收到訊號的各國諸侯風塵僕僕地趕到鎬京城下。但諸侯在鎬京並未看到敵人,只看到他們的王后因為他們的不知所措的窘態哈哈大笑。
周幽王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狼來了」的故事就此上演。
幾年後禍事來了,野蠻好戰的犬戎兵犯鎬京。匆忙中,周幽王下令點燃烽火。然而,再沒有諸侯前來勤王。隨即鎬京被攻破,西周宣告滅亡。
諸侯發現,所謂承天應命、至高無上的天子,其實也跟普通人一樣,在道德上具有缺陷——天子竟然也有「缺德」的時候!換句話說,這就是道德危機。不過它僅僅是第一個危機。
第二個危機:
名分危機
周幽王的繼任者周平王在繼位後遷都洛邑,此後史稱東周。然而,這位綿延國祚的中興之主,卻被天下人視為弒君殺父的兇手。周平王名宜臼,他是周幽王長子,也是太子。但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而廢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因此父子關係變得十分微妙。眾所周知, 犬戎之所以能長驅直入攻破鎬京, 是得到了申侯幫助。
申侯不僅是周王朝的諸侯申國的國君,同時也是周幽王的岳父、周平王的外公。可正是這樣一個有如此顯赫地位的人,帶著犬戎攻破了鎬京,甚至還殺死了周幽王、褒姒和太子伯服。
那麼,他的外孫——前太子宜臼——的倖存就顯得十分耐人尋味了。
因此,周平王宜臼的即位完全不同於之前的歷代周天子,他的上台背負著弒君殺父、奪位稱王的重大嫌疑。
▲周平王畫像,圖源網路
而且,周平王之所以能東遷洛邑,是仰仗了秦人的幫助。秦人是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支半農半牧部族,他們雖一心向中原靠攏,但一直被中原人斥為蠻夷。當宜臼從破敗不堪的鎬京趕往東都洛邑避難時,秦人發現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由部落首領親自率族人為其開道。因護送有功,周平王竟不顧天下諸侯的反對,冊封秦人為諸侯,秦由此立國。
中原諸侯見周王如此輕率地冊封一支夷狄為諸侯,令自己有種「掉身價」的挫敗感。他們心想,在這位周王眼中,是不是隨便哪個阿貓阿狗都可以做諸侯?是不是隨便哪個蠻夷都可以和我們這些王孫貴胄、世勛大族平起平坐?秦國得到周王朝的承認,意味著「貴族」的身份不再神秘、不再尊貴。大秦立國,天下的諸侯紛紛表示不滿,他們對周王室的反對呼聲也愈來愈強烈。
更何況,在這個講究名分的時代,被夷狄擁立的周平王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對諸侯而言,嚴重缺乏說服力,他們很難不對這位天子的正統性表示質疑。
此時,諸侯雖然開始對周天子不甚恭敬,但尚不敢公開叫板。然而,是動物就有好奇心,諸侯或許已經被好奇心驅使而動起這樣的念頭:老虎的屁股固然摸不得,可如果周天子只是個紙老虎呢?這就引出了周王室的第三個危機:實力危機。
第三個危機:
實力危機
諸侯中第一個摸老虎屁股的是鄭莊公。此前,西周宣王曾封其弟王子友於鄭地(今陝西華縣東),賜國號鄭。王子友即鄭國開國君主鄭桓公。鄭桓公在位時,鄭國曾與周王室有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當時,鄭桓公長期擔任周王室的司徒。當犬戎攻破鎬京時,鄭桓公甚至為了護送周幽王逃跑,不幸與周幽王一同遇害。
鄭莊公是鄭桓公的孫子。他雖身為周王室的宗親卻不念情面。而他向周天子挑釁的方式也簡單而粗暴:搶糧食。《史記》稱之為「侵天子之田」。鄭莊公不止一次派鄭國軍隊去周王畿(周王室直轄領地)境內強行收割糧食——夏天搶麥子,秋天搶稻子。當時周平王已死,繼任者是他的孫子周桓王。周桓王見鄭國如此目無君王,遂親率王師,聯合陳、蔡等國一同攻打鄭國。結果王師竟然被鄭國人打得慘敗,周桓王本人還被射中肩膀。一時天子顏面盡失。
按照周朝最初的設定,周天子是天下之君長。在這裡,「君長」是個包含了雙重概念(政治和血緣)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周天子既是領導,也是家長,其主要職責是「督責」和「仲裁」:要告誡孩子們緊密團結,如果外敵入侵就要共同抗敵;要是哪天自家人打起來了,就需出面調停,犯錯誤的必須懲罰,有功勞的則給予鼓勵……而諸侯們總能心悅誠服。
但諸侯心悅誠服的前提是:周天子必須道德高尚、實力強大、值得信賴、值得託付。說得簡單點,就是周天子要像周武王、周成王那樣堪為表率,並且周王室的戰車還能征伐四方。
顯然,周王室的所作所為,讓諸侯越來越失望。
但失望之中,更多的則是竊喜!
夷狄內侵,周天子敗了;諸侯挑釁,周天子也敗了。身為天下共主,竟然被邊地夷狄和一介諸侯欺負成這樣子?那還有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呢?
諸侯個個磨刀霍霍,蠢蠢欲動。
隨著春秋時代的來臨,諸侯也步入了自己的「春天」,因為他們終於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征戰、兼并土地、擴充人口……但事實並非如此樂觀,因為諸侯也有諸侯的危機。
讓諸侯陷入危機的是中國人所稱的「四夷」,即: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他們大都屬於游牧、漁獵民族,生活環境和文化習俗跟中原民族大相徑庭。
與大多數人印象中的情形不同,這些游牧民族並非全都生活在華夏世界的邊緣地帶。實際上他們中的很多部落早已融入中原,在中原腹地的犄角旮旯、在各諸侯國的邊境縫隙之間犬牙交錯,因為這裡也有適合他們生存的肥美水草和茂密山林。這些游牧民族很清楚,與善於耕種卻不善於長途作戰的農夫做鄰居是件多麼愜意的事——搶奪要比創造簡單多了。
這次長達數百年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使華夏世界疲於應付,其面積之廣、破壞之大、持續時間之久,超過之前任何一次關於蠻族入侵的記載,堪稱空前浩劫。而中原華夏族群和周邊游牧族群長達2500年的博弈,也就此拉開序幕。
此時,周天子德行敗壞、威嚴喪失、實力孱弱;諸侯忙於兼并、彼此征戰、各自為政,外戰頻仍,內戰不休;而北狄、南蠻、西戎、東夷趁此機會大肆鯨吞蠶食中原土地……《春秋公羊傳》的作者將這種情況形象地描述為:「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由此可見,中原王朝,此時正命懸一線。
我為什麼將本書的開篇放在公元前8 世紀末?主要原因是一個嬰兒的誕生。
這個嬰兒出生時,並沒有什麼祥瑞徵兆,史書也沒有記載他的童年有何過人之處,而且他還是家族中庶出的幼子——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這種身份很難得到足夠尊重。更為神奇的是,長輩們給他取的名字在今天看來頗有意味:小白。
但後來,他卻成為一國之君;再後來,他被天下諸侯推為霸主,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他身為周天子的封臣,卻比周天子更受諸侯愛戴,而且還能贏得周王室的信任和讚譽;同為諸侯,他既會攻城掠地、滅國絕嗣,也會助別國驅除外辱、重建國邦;身為一國之君,他知人善任,運籌帷幄,不出都城即能名動天下。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許多梟雄、英雄的偶像:劉備模仿他禮賢下士,於是有了「三顧茅廬」;曹操學習他尊王攘夷,於是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李靖學習他三軍制齊之法,於是助唐建立 300 年基業。
正是他拯救了中華文明, 同時也是他開啟了一個大國爭霸的時代。
他叫呂小白,他是齊桓公,他是春秋時代最當之無愧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