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應約去踏訪解放舟山群島時的「登陸點」。在島嶼戰中,登陸點是有紀念意義的。島嶼戰中的登陸點,是跨過茫茫大海後,如銳利的箭鏇穿透敵人的甲胄。箭鏇的箭頭也可能是一個哨子,發出清利的哨聲,稱為「鳴鏑」或者「哨箭」,宣示一種蛻變的來臨。
金塘島有一處解放舟山群島時的登陸點。金塘島上設立了登陸點的紀念牌、紀念碑還有雕塑。離登陸點不遠還有一座金塘解放史陳列館,有當年的壕溝、碉堡、彈坑等遺址。
試想當年,三百多艘戰船在茫茫霧雨中鼓起風帆,「嗖」地就沖向金塘島,沖在最前面的突擊船隊如撕開鐵幕般最先登陸,這登陸點就在那塊如今立有戰士雕塑的近岸礁石上,登陸時應該有戰士激動的嘶喊聲。隔著漫長的歲月,我彷彿仍能聽到這嘶喊聲如鳴鏑般嘹亮。如今隔海相望,覺得對岸並不遙遠,甚至看得清對岸的草木,似乎一步就能跨過去。可在當年,只憑著木帆船跨越,船隊還是行駛七十五分鐘才抵達岸灘。歷史記載中,說那天雨下得很猛。登陸的戰士,頂著雨往敵人的深處猛衝。前面天空還下著彈雨,那是穿山半島、大榭島和齒蟒島上的七十二門炮在延伸射擊,為戰士們開路。
連接大陸的金塘大橋無疑也是一個登陸點。據說曾有三對新人在大橋合龍前舉行婚禮,他們牽手相偎在大橋上,頭上是藍天白雲,腳下是滔滔潮水,身旁是高聳的塔吊,海風吹起新娘潔白的婚紗,海浪在搖曳……這讓人想起金塘島那個陳列館裡的一張照片里,衣衫破舊的民工在海邊幫助戰士練習撐船,臉上也是洋溢著如大橋上新人一般真誠的笑容。不同年代,相似心境,無疑詮注出了「登陸點」的意義。我想去找甬舟鐵路金塘海底隧道的「登陸點」。那條世界上最長的高鐵海底隧道,西起寧波市北侖區青峙化工碼頭西側,東至舟山市金塘島木嶴區間水域。登陸點沒能找到,隧道仍在海底盾構掘進中。但通過照片還是看到了如深海巨獸般的「定海號」盾構機。在紀錄片《澎湃中國》中,被稱為「大國重器」的它,亮相了10分鐘。七十五年前的登陸是在海面上藉助風帆和人力,而今,卻是在海底,通過「深海巨獸」淡定自若地緩緩向前。思維的時空交錯間,有一種人在兩個年代穿越的感覺。
歷史需要登高瞭望,方能看清脈絡。時值國慶,「登陸點」讓人感想聯翩。(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