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那些綠林好漢闖蕩江湖快意恩仇的故事自然是讓人不禁拍手稱快,不過書中也存在一些讓人覺得十分憋屈的橋段。
比如扈三娘嫁給王英這件事,就難免讓人納悶,如此一位冰清玉潔的美嬌娘,怎麼就成了那無恥小人王英的掌中玩物了?
所以施耐庵寫這段劇情的時候,到底是什麼邏輯?
一、癩蛤蟆吃天鵝肉
其實「癩蛤蟆吃天鵝肉」的橋段在《水滸傳》中並不算稀奇,比如潘金蓮與武大郎就屬於這種關係。
(武大郎、潘金蓮劇照)
世人皆知潘金蓮可惡,她在王婆的唆使下,做出謀害武大郎的舉動,繼而被武松殺死,整個過程彷彿大快人心,似乎多數人都是這麼認為的,但你若順著原著劇情讀下來,讀得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武大郎其實並不無辜。
比如他們夫妻二人初登場時書中提到過這麼一段:「那清河縣里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自從武大娶得那婦人之後,清河縣裡有幾個奸詐的浮浪子弟們,卻來他家裡薅惱。原來這婦人見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會風流,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
這段文字清楚的寫出了潘金蓮是如何從一個守身如玉的女子變成後來那般風流模樣的,她不是生來就放蕩,而是被那大戶報復性的送給武大郎之後,才自甘墮落的。
(潘金蓮劇照)
甚至後來潘金蓮主動撩撥武松,都有幾分是故意氣武大郎,好讓他做出休妻決定的意思,畢竟事後潘金蓮就提出了這般要求,只是武大郎寧死也不休妻,這才把潘金蓮逼上絕路,只能做出那般惡事,可以說武大郎和潘金蓮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也正因為有這段劇情的鋪墊,後來扈三娘與王英走到一起的劇情不免讓人覺得施耐庵這是要故技重施,畢竟比起潘金蓮對武大郎僅僅只是厭煩而言,那扈三娘對王英,對梁山群雄可是有血海深仇的。
二、血海深仇
扈三娘是作為扈家莊的大小姐登場,這女子初登場時就給人一種「女主角」的既視感。
說是:「玉雪肌膚,芙蓉模樣,有天然標格。金鎧輝煌鱗甲動,銀滲紅羅抹額。玉手纖纖,雙持寶刃。恁英雄烜赫,眼溜秋波,萬種妖嬈堪摘。謾馳寶馬當前,霜刃如風,要把官兵斬馘。粉面塵飛,征袍汗濕,殺氣騰胸腋。戰士消魂,敵人喪膽,女將中間奇特。得勝歸來,隱隱笑生雙頰。」
她這種人,哪裡需要落草?不說榮華富貴享之不盡,至少也不愁吃喝,能過著大小姐的日子,可就因為梁山好漢的襲來,她原本的生活變成了一潭死水,她家人盡數被那黑旋風李逵殺死,自己則淪為宋江的俘虜。
只是她萬萬想不到,宋江居然都沒有親自將她娶了,而是把她送給了那看起來都十分猥瑣的王矮虎。
(扈三娘劇照)
別忘了,這王矮虎甚至是她的手下敗將,當初二人交手時,她就難掩自己對這糙漢子的鄙夷,說是:「那一丈青是個乖覺的人,心中道:『這廝無理!』便將兩把雙刀,直上直下,砍將入來。這王矮虎如何敵得過,撥回馬卻待要走。被一丈青縱馬趕上,把右手刀掛了,輕舒猿臂,將王矮虎提離雕鞍,活捉去了。眾莊客齊上,把王矮虎橫拖倒拽捉了去。」
她如何能看得上這麼一個廢柴?
所以絕大多數讀者讀到此段時,相信都是和筆者一個想法,即「扈三娘多半是在卧薪嘗膽,只待時機成熟,便要取王英的項上人頭」。
但事實證明是咱們想多了,她似乎很滿意這樣的日子,乃至後來王英戰死之時,她也隨夫君一同戰死。
書中只留下一句:「黑氣之中,立著一個金甲天神,手持降魔寶杵,從半空里打將下來。王矮虎看見,吃了一驚,手忙腳亂,失了槍法。被鄭魔君一槍戳下馬去。一丈青看見戳了他丈夫落馬,急舞雙刀去救時,鄭彪便來交戰。略斗一合,鄭彪回馬便走。一丈青要報丈夫之仇,急趕將來。鄭魔君歇住鐵槍,舒手去身邊錦袋內,摸出一塊鍍金銅磚,扭回身看著一丈青面門上只一磚,打落下馬而死。」
(扈三娘、王英劇照)
當真讓人看不懂,明明是仇人,難道就因為一段時日的相處,就真的成了親人了?
若是這樣的話,扈三娘未免也過於無腦。
其實不然,多數人可能忘了,《水滸傳》其實並非是純原創的作品,它的故事是脫胎於《宋江三十六人贊》,而書中有不少角色,其實都是有歷史原型的。
三、歷史原型
比如在關漢卿的《緋衣夢》中,就有提到過:「比及拿王矮虎,先纏住一丈青。」
又如《王矮虎大鬧東平府》中,也有「某乃王矮虎是也,這的是渾家一丈青」的設定。
顯然,早在《水滸傳》問世之前,「王矮虎和一丈青是一對」的設定就已經出現過了,施耐庵也不過是遵照角色的原型去設定他們的戲份。
當然,除了「遵照歷史原型」這一點之外,純粹的只以《水滸傳》的劇情邏輯來解釋,也可以解釋得通。
(秦明劇照)
比如「霹靂火」秦明上山之時,也是被宋江坑得家破人亡,但他也沒發作,此時他有一段內心活動,說是:「秦明見說了,怒氣於心。欲待要和宋江等廝並,卻又自肚裡尋思。一則是上界星辰契合;二乃被他們軟困,以禮待之;三則又怕斗他們不過,因此只得納了這口氣。」
哪怕有恨,但因為星辰契合,也就認了,原著中,梁山好漢還真就是對應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這也說得通。
所有看似不合理的設定,其實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經得起推敲,這也是《水滸傳》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