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2024年06月28日01:42:06 歷史 1262

頭條增加了廣告解鎖功能,您靜待5秒鐘,再伸出發財的小手點擊右上角的叉號關閉,就可以繼續閱讀了~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前言

在我國地圖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地方,特別神秘。

佔地近10萬平方公里,卻無法搜到它的位置。

直到1992年,毛阿敏的一首歌,徹底揭開了這個神秘之地的面紗。

而就是它,中國首次向世界公開了絕密軍事基地

那麼,這首歌是什麼?而這個地方,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首次亮相,歌曲的意義

1992年8月1日,中央電視台「八一」晚會上。

一位國寶級歌手毛阿敏登台獻唱《馬蘭謠》,又名《大漠深處》。

當歌聲響起,觀眾們彷彿被帶到了一片神秘的大漠。

這時誰也想不到,在優美的旋律中,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它就是馬蘭,位於新疆羅布泊的中國唯一核試驗基地。

1958年,馬蘭就被隱藏在了中國遼闊的疆土之上,你根本找不到它的蹤跡。

但你無法想到,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10萬人,為了我國的國防事業,默默無私的奉獻出全部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然而,就是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曾有超過10萬名官兵和科學家為祖國的強大默默奉獻。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先來說說歌詞中的深刻含義。

開頭的第一句,「有一個地方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直接點明了這個神秘基地的所在。

「丹心照大漠血汗寫艱難,放出那銀星舞起那長劍」,則生動描繪了科研人員艱苦奮鬥的場景。整首歌曲不僅讚頌了馬蘭人的奉獻精神,更揭示了中國核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青春無悔生命無怨,莫忘一朵花兒叫馬蘭」,這句歌詞道出了馬蘭人的心聲,也喚起了全國人民的共鳴。

而《馬蘭謠》是為了歌頌常年生活在大漠深處,為了祖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奉獻終身的科學家而創作。

從保密到公開,《馬蘭謠》傳遞了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決心。

光明網:《這個人盡皆知的童謠,竟是我國首顆原子彈的密語!》,2023-10-16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核技術領域的進步,同時也表達了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的願望。

許多人通過這首歌,第一次知道了馬蘭的存在,對中國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獻的精神,深表致敬。

而這首歌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激發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那麼,歌詞中的馬蘭,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何要在這裡建立軍事基地呢?

揭秘馬蘭基地

馬蘭基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庫爾勒市之間的戈壁灘上。

這片荒蕪的土地因遍布馬蘭花而得名,寓意著中國人民在艱苦環境中頑強生存的精神。

選擇馬蘭作為核試驗基地並非偶然。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一開始蘇聯建議我們選擇的地方是敦煌,但我國領導人高瞻遠矚,考慮到未來發展氫彈的需求,決定選擇更加廣闊的地域。

馬蘭基地佔地近1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江蘇省的面積。

這裡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環境惡劣,卻正符合核試驗場地的三個關鍵條件:人口稀少、保密性好、地勢平坦。

基地主要分為三個區域。紅山核武器科研中心是馬蘭的核心,科學家們在這裡日以繼夜地攻克世界頂級科技難題。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試驗場位於300公里外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羅布泊,是核爆試驗的主要場所。

第三個區域是馬蘭生活區,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馬蘭基地。

這裡是科學家和官兵們的生活駐地。早期條件極其艱苦,常常是風沙肆虐,帳篷倒塌。

科研人員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工作。

馬蘭基地的建立是一項艱巨的工程。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1959年6月13日,中國唯一的核試驗基地在馬蘭正式建立。

短短兩年時間,這裡就集結了上萬名士兵和大批科研工作者及其家屬。

在這片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參與核試驗的官兵和技術人員總數超過10萬他們默默無聞,為國家的核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中國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間建立起強大的核力量。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這裡成功爆炸,震驚了世界。

北京日報:《馬蘭驚雷——揭秘中國核試驗基地》,2017-8-22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從開始研製到首次試爆,我國僅用了九年時間,遠遠超出了美蘇的預期。

這一成就不僅體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氣,更展示了新中國的綜合國力

在隨後的32年里,中國在馬蘭基地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

而每一次核試驗的成功,都是無數科研人員嘔心瀝血的結果。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在這些無名英雄中,林俊德將軍是一個典型代表。

他從1960年大學畢業後就投身核事業,52年來始終奮戰在核試驗第一線。

即使在被診斷出膽管癌晚期後,他仍然拒絕手術,堅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在林將軍生命的最後72小時里,他依舊把國防科技放在第一位。

他焦急的安排好所有的後續工作,整理出來畢生的研究資料,留給之後接受工作的人員。

而他連與家人好好告個別的時間都沒有,只留下了一句:「死後把我埋在馬蘭。」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馬蘭基地的貢獻不僅限於核武器研發。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正如毛主席所言,擁有核武器是為了不被他國欺凌,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有力保障。

從1964年到1996年,馬蘭基地見證了中國核工業的飛速發展。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在這裡,我國不僅成功研製出原子彈,還在較短時間內突破了氫彈技術,展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卓越才智。

馬蘭基地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它培養了一大批愛國奉獻的科技人才,他們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後人為祖國的科技發展繼續奮鬥。

如今的馬蘭基地已成為"紅色旅遊"景點,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光明網 2023-04-10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獻身國防科技 奮鬥到最後一刻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馬蘭基地成為景點

隨著信息的逐步公開,馬蘭基地也開始接受公眾參觀。

雖然核心區域仍然嚴格保密,但部分開放區域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旅遊景點

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前來參觀,親身感受核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

在馬蘭基地,遊客可以參觀核試驗模型展示區,了解核試驗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還可以參觀科技館,學習核能和平利用的相關知識。

這些展覽不僅普及了科學知識,也讓人們更深入地理解了核工業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馬蘭基地的公開並不意味著其戰略價值的降低。

相反,它依然是中國核工業的重要基地,繼續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只是現在,它多了一個新的身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馬蘭基地從絕密到公開的過程,反映了中國核工業發展的巨大進步,也體現了國家對和平利用核能的堅定決心。

它的公開不僅沒有削弱國家安全,反而通過增進民眾理解,凝聚了更強大的民族力量。

如今的馬蘭基地,已經成為中國和平利用核能、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象徵。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它的存在,時刻提醒著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同時也激勵著我們為祖國的科技進步繼續努力。

2023/07/05和碩零距離:【學馬蘭精神】馬蘭,地圖上找不到的核試驗基地,如今它是這樣的……(和碩縣人民政府官網)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結語

馬蘭基地的歷史和《馬蘭謠》的傳唱,中國核工業從神秘走向開放的重要里程碑。

這段歷程彰顯了馬蘭精神的傳承,也反映了核力量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深遠影響。

馬蘭精神,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集中體現。

從最初的荒涼戈壁到如今的現代化基地,幾代馬蘭人用青春和汗水鑄就了這份榮耀。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核試驗中,更延續到和平利用核能的各個領域,激勵著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不斷前進。

而關於「核」的使用,我國是第一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也一直呼籲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

但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核力量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它不僅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推動了核能在民用領域的廣泛應用。

核電站核醫學,核技術正在造福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馬蘭基地的故事告訴我們,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進步又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獻。

今天,我們緬懷先輩的功績,更要繼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馬蘭謠》唱響了中國核工業的輝煌歷程,也唱出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堅定決心。

1992年,毛阿敏唱的這首歌,向全世界公開了中國這個絕密軍事基地 - 天天要聞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要繼續弘揚馬蘭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讓和平的力量永遠閃耀,讓科技的光芒照亮未來。

信息來源:

2023/07/05和碩零距離:【學馬蘭精神】馬蘭,地圖上找不到的核試驗基地,如今它是這樣的……(和碩縣人民政府官網)

光明網 2023-04-10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獻身國防科技 奮鬥到最後一刻

北京日報:《馬蘭驚雷——揭秘中國核試驗基地》,2017-8-22

光明網:《這個人盡皆知的童謠,竟是我國首顆原子彈的密語!》,2023-10-16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 天天要聞

多爾袞的人生很失敗嗎?

在某乎上看到一個答案,說的是為什麼多爾袞被後人捧得那麼高?這答案給我看樂了!說多爾袞有一項功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他以開國皇帝之實力,挫骨揚灰的悲慘結果,告訴了後世:帶著孩子的盤不能接,別人的兒子養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聞

逝者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在滬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歲。施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舊文《施平:一隻理想主義的「土撥鼠」》(原載於2015年4月11日《文匯報》),以饗讀者。百歲施平,攝於2010年9月。「我是一隻土撥鼠。」施平在自傳里這樣寫...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 天天要聞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這些罕見留影,平時很難見到,極其珍貴!

一張老照片,珍貴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拍攝於1947年,拍攝地點在陝北小河村,這是毛主席與機要科人員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合影和罕見的鏡頭,溫馨的畫面,永恆的記憶,此時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樣蹲在地上,也沒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並不影響他的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 天天要聞

遭遇地頭蛇,兇悍的土司、拚命的阻擊,徹底斷了石達開的生門!

哥走的是懷念,還有傷感兵駐慶遠期間爆發的「萬里回朝」事件,對石達開的打擊是致命的,除了太平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嚴重的是此事帶來的感情傷害。石達開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那些曾經無限擁戴自己的兄弟們,為什麼都會選擇離我而去,難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