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2024年04月13日15:42:18 歷史 4549

在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個普通的家庭因與殷墟的不解之緣,成為了守護殷墟文明的典範。一家四代,從見證、記錄到守護、傳揚,環環相扣。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個春天,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了。從小就在殷墟遺址上玩耍長大的張棟樑,承繼起傳揚的擔子,也開啟了自己人生新的「旅途」。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 天天要聞

見證:小屯村、甲骨文、殷墟的故事展開

百餘年前,寫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被稱作「龍骨」,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買賣市場上,異常火爆。

1928年,考古學家董作賓帶領著團隊四處尋找甲骨文的蹤影。口口相傳的「龍骨」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小屯村、甲骨文、殷墟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經過一番調查,董作賓報請上級,決定對小屯村進行發掘。那時候條件簡樸,不比現在。考古隊員住哪裡、人手不夠、協調村民對莊稼地進行發掘等一系列問題,都赤裸裸地擺在眼前。

張棟樑的曾祖父張學獻是當時附近七個村的村長,這種事情他自然帶頭承擔了起來。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 天天要聞

「董老師就住在我們家裡,他們第一次開會也是在我們家。」張棟樑說,不僅如此,張學獻還要給考古隊員找工人,他們自己忙不過來,一些村子裡的情況,便需要我曾祖父去問,去介紹和傳達。

據張棟樑介紹,他家一樓是「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裡邊充滿了對殷墟、甲骨文發掘的記錄資料。

據其中一份文字資料記載,「吾人挖掘至某家地內,倘損及禾稼,則按照損失,給予賠償。如系空地,挖掘後亦為填平。絕不損及村人。」「請村長代招工人十五名,十三日開工。」「向村長家借或租房兩間,為臨時辦公處所。」「關於工人之附帶條件有四:一,工資,每日每人大洋四角。二,工人需各人自備工具……。三,工資五日一發。四,煙茶自備。」

這份文字記載正是董作賓後人董敏於2008年9月贈送給張四平的《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自閱本),也是在小屯村進行殷墟發掘研究有力的證明之一。

「從1928年到1937年,殷墟共計發掘15次,其中出土甲骨數量最多的yh127坑,正是在我家菜地里發現的。」張棟樑說。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 天天要聞

記錄: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歷史的長河是連綿不斷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殷墟的考古工作逐漸恢復了。1950年至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武官、四盤磨、小屯、大司空、苗圃等地進行考古調查發掘。

同一時期,張棟樑的祖父張樹楷回到小屯村當教師。「文物不是你家的、不是我家的,而是大家的、是國家的。」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與考古關係最深、最密切的,應當屬張棟樑的父親張四平。

「父親老跟我說,他在考古隊的事情。小時候看考古隊員挖方、畫線,一看就是一整天。」張棟樑說,參與過「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墓的發掘是父親最驕傲的事情。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 天天要聞

現在的張四平已經退休,從一九七零年代就參與考古,如今的他已經是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屬公司的一名技工領隊,能夠完成挖方與畫線,簡單識別文物年代等專業性工作內容。

技術生長背後是對歷史的熱愛,對考古的熱忱。張四平說:「1983年的時候,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篇關於殷墟發掘和我爺爺的文章,也是從那開始有了把殷墟每一次發掘的相關紙質資料收集下來的想法。」

北京到台灣,再到加拿大。張四平聯繫了許許多多的考古院所、考古學家後人,搜集各式資料百餘份直到去年,展示殷墟近百年歷程的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 天天要聞

守護與傳揚:組建研學團隊,將動人的殷墟故事講給世界聽

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

「我就在殷墟邊長大,從小到大,聽的、看的、玩的,處處都是殷墟的影子。看到殷墟博物館從零到建設,再到開放。它就像一個一起長大的玩伴。」張棟樑說。

在看到那百餘份資料後,張棟樑真正明白了見證殷墟、記錄殷墟、守護殷墟、傳揚殷墟這份接力棒的分量。

在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開放之時,他見到了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王宇信和諸多甲骨文方面的專家學者。

「從那一刻,我理解了文化自信,感悟到對文物保護的重大意義,體會到祖輩發自內心對殷商文化的敬重。」張棟樑感慨道,傳揚二字不過寥寥數筆,真正做到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殷墟文明:從見證到傳揚的百年情緣 - 天天要聞

經過一番調查與諮詢,在考古博士于成龍老師的啟迪,與殷墟管委會的諸多幫助下,張棟樑決心從開展研學與公益課堂做起。「我組建了一個研學團隊,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把動人的殷墟故事、偉大的殷商文明講給小朋友聽,講給年輕人聽,更講給世界聽。」他滿懷信心地說道。

2024年3月22日,安陽市小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來到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館開展尋訪活動。張四平熱情地向他們介紹每份資料背後的故事。巧合的是,其中一名學生的曾祖父也參與了殷墟的第一次發掘,在展板上還找到了名字。

一筆一划,少先隊員們仔細記下張四平講述的殷墟發掘故事。奮筆疾書,一點點考古的萌芽種在了祖國未來力量的心中。

四月初,張棟樑馬上也要開展講述殷墟當年挖掘歷史相關的公益課堂,播種更多的萌芽。

一家四代,接力守護。薪火賡續,奮楫篤行。張棟樑的女兒儘管只有三歲,也已經在姑姑的帶領下,能夠認出「虎」「象」等簡單的甲骨文。

歷史是過去,是現在,也更是未來。

(正觀新聞記者 劉地/文 受訪者供圖)

版權聲明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
66歲六小齡童再現孫悟空經典名場面,這通金箍棒耍得如何? - 天天要聞

66歲六小齡童再現孫悟空經典名場面,這通金箍棒耍得如何?

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燕 通訊員 李詩苑5月3日,六小齡童攜新作《金猴宗師》做客湖北省外文書店藝文客廳,他在現場分享了自己的從藝心得,並表演孫悟空的經典橋段「金箍棒舞」,博得現場陣陣掌聲。66歲的美猴王,風采不輸當年!台下觀眾感嘆:「到底是老藝術家的功底深厚!」「所有看起來的毫不費力,背後都有常人難以想像的付...
五九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新布局圈套,集結車馬炮卒,四子... - 天天要聞

五九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新布局圈套,集結車馬炮卒,四子...

五九炮對屏風馬,卓馬盤核心布局圈套。·集結車馬炮竹,四指歸邊殺。紅當頭炮,黑上馬,紅上馬,黑艇驅逐。紅出車,黑出車。紅方過河車,黑方屏風馬,紅挺區兵。這裡黑方可以平炮對車,飛象去馬。本局選擇卓瑪盤河,也是一大主流分支變化。·紅馬八進七,黑補
《南唐李後主》全院滿座!粵劇老戲成年輕觀眾追捧的「爆款」 - 天天要聞

《南唐李後主》全院滿座!粵劇老戲成年輕觀眾追捧的「爆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5月2日晚,經典粵劇《南唐李後主》在江南大戲院精彩上演,為廣州粵劇院「勞動鑄輝煌 粵韻譜華章——廣州粵劇院2025 年『五一』經典演出專場」拉開序幕。5月3日晚,廣州紅豆粵劇團將繼續在江南大戲院為觀眾獻演《范蠡獻西施》。老戲復排,迎來數度「全院滿座」當晚《南唐李後主》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