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大耳郎」的傳說

2024年04月02日23:25:17 歷史 1516

作者高萬山

東漢末年涿州今河北保定市境內有一小孩長相奇異,生父早逝、家道中落,與母親賣草鞋、手織草席維持生計。他家門前有一株五丈之高的桑樹,樹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猶如京城豪門貴族乘坐的香車玉輦上的華蓋,路人皆稱此戶人家必出貴人。

幼年時他常與鄰里孩童在桑樹下嬉戲,時不時不經意間說出自己將來必會乘坐羽葆蓋車(皇帝用車)。他的叔父聽後隨即責備其狂言,唯恐招來滅門之禍。不過,自小宗親就知他是非等閑之輩,無償資助他讀書學習。

民間故事「大耳郎」的傳說 - 天天要聞

此小孩長大成人,不僅身材高大,手還特別的長,站立時雙手垂下的長度竟然超過了膝蓋,不僅如此,還有一雙垂肩大耳,大到不用鏡子就能看見自己的耳朵,鄉里無論大人小孩皆稱他為「大耳郎」。

大耳郎不僅面貌俊美猶如冠玉,而且還有著塗脂點朱般的鮮紅嘴唇,再披上鶴羽製成的外衣,飄飄然果然有神仙之氣概。「大耳郎」的名字一傳十,十傳百,由近及遠,越傳越遠,四鄉八里的人都知道涿州有個大耳郎。

大耳郎身高七尺五寸,摺合成現在計量單位的話,應該是一米八二。這樣的長相與身材,在當時奇特無比,令人過目不忘。

另外,他的性格也很有特點,「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加上他好結交豪俠義士,所以,少年時身邊就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他也成了眾小的大哥,聞名遐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此小孩不是別人,正是三國時蜀王劉備。他的事業發展壯大,自然引起了東吳孫權的不安。

在有關荊州南郡)的歸屬問題上,雙方討價還價,爭論不休。就在此時劉備的甘夫人新亡,正憂愁煩惱。東吳謀士周瑜想出了一個餿主意,謊稱孫權願把妹妹嫁與劉備,騙劉備到東吳去娶親,然後把他扣留起來,逼迫劉備交還荊州。

這是一出明顯的「美人計」,被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所識破,將計就計,派大將趙雲陪劉備過江,到鎮江北固山甘露寺招親,並授以錦囊策動喬國老來促使孫權母親吳國太到甘露寺多景樓相看劉備。

民間故事「大耳郎」的傳說 - 天天要聞

劉備等到得江東後,按照諸葛亮的錦囊之計。先去拜見了孫策和周瑜的岳父喬國老,主動說明了招親的原因。喬國老得知後便去向親家吳國太賀喜,這麼一來,周瑜定下的計謀便被揭開了。孫權的母親吳國太十分關心女兒的終身幸福,便在甘露寺約見了劉備。

但見劉備「方面大耳、猿臂過膝」,一副天子之相,心中不禁大喜。且親自作主,答應把女兒嫁給劉備,並擇日成婚。這樣,一場假戲就演變成真事來辦了。孫權的母親吳老太太對這位佳婿也甚是滿意。

再說當日公主孫尚香在樓上布置洞房,梳妝打扮,樓下列刀排槍保衛劉備,劉備視之,假裝膽戰心驚,孫尚香見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槍,劉備才敢上樓進入洞房。

吳國招親消息一經傳出,朝野上下賀喜的官員絡繹不絕,市民家家張燈結綵。天下百姓人人皆知大耳郎招為附馬爺。「大耳郎」招親一時傳為佳話。

最終是大耳郎抱得美人歸,而「周郎妙計安天下」成為笑柄。

民間故事「大耳郎」的傳說 - 天天要聞

今人創「大耳郎」公眾號,取名獨具匠心,寓意深邃。


責編:黃素梅《白浪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遊戲論|暴君無道,弔民伐罪——《蘇丹的遊戲》中的政治 - 天天要聞

遊戲論|暴君無道,弔民伐罪——《蘇丹的遊戲》中的政治

一位神秘的女術士給帝國高高在上的蘇丹送來了一個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28張卡片,分別是征服、縱慾、奢靡和殺戮。每一張卡片都代表著一件要完成的事情。這讓百無聊賴的蘇丹提起了興緻。這是2025年3月31日發布的卡牌類角色扮演遊戲《蘇丹的遊戲》的序
大禹治水在隴南(九十八) - 天天要聞

大禹治水在隴南(九十八)

建立在隴南市武都區外納鄉的白馬氐武都國武都國的領土是仇池國的東南部,東據今陝西略陽以東,西界鄧至(今四川南坪),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北鄰宕昌。武都國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眾對楊氏家族的擁戴,另一方面依靠劉宋政權的支持。
國家富裕了,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加以保護。 - 天天要聞

國家富裕了,必須有強大的國防加以保護。

有句成語叫富國強兵。這裡的富國指的是國家富裕,人民豐衣足食。強兵是指兵力強盛,國防堅固。在中國歷史上,能做到富國強兵的都是非常強盛的朝代。比如強漢盛唐。而那些只注重富國而不知強兵的朝代,都逃脫不了被滅亡的惡運。春秋戰國時期的宋、魯、鄭等國就
韓德洙加入韓國國民力量黨 - 天天要聞

韓德洙加入韓國國民力量黨

據央視新聞消息,韓國無黨派總統候選人、前國務總理韓德洙的競選團隊10日凌晨發布公告稱,韓德洙10日凌晨根據國民力量黨緊急對策委員會和選舉對策委員會的決議,完成了國民力量黨的入黨程序,成為該黨黨員。韓德洙 資料圖韓德洙在加入國民力量黨後表示,為了在大選中取得勝利,將以謙虛的心態全力以赴。保守派陣營最具競爭...
鄭諧:曹亮文起義前後 - 天天要聞

鄭諧:曹亮文起義前後

引子#本文摘自《和縣文史資料》第二輯(1985年10月),作者鄭諧,原標題《曹亮文起義前後》「朝聞道,夕死可也」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拿來生套別人就有點兒過了——沒人願意引頸就戮去做個冤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