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自稱「十全武功」,但他的十全武功,其實全部都是平定清朝內部的各種叛亂。而且這些叛亂,都不是由他自己去平定的,而是通過任用能臣幹將,替他去平定的反叛。乾隆時期重用的武將有很多,但他主要還是比較信任一些舊貴族勢力和皇家勢力,比如他的外戚福康安,以及滿人貴族阿桂等等。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海蘭察作為乾隆皇帝重用的名將,就是一個出身於低層勢力的人。海蘭察早年貧困,曾受雇於漢人,而且迫於生計,曾經從事過貿易。隨著海蘭察參軍以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再加上乾隆皇帝的重用,才一步步成為清朝的名將。
那麼海蘭察一個沒有什麼出身以及地位的人,是怎樣受到乾隆皇帝重用的?海蘭察在獲得眾多戰功之後,名動京城,風頭一時無兩。但他在民間的名聲卻並不好,被稱為驢妖。那麼海蘭察驢妖的名聲是怎樣獲得的?民間又為何稱他為驢妖?刨除一些刻板的觀念,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海蘭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海蘭察的發跡經歷
海蘭察出生於東北地區,他的家庭比較貧困,早年曾經靠著幫助漢人運輸維持生計。隨著清朝對滿人所在的地區進行徵兵,海蘭察加入清朝索倫部落的軍隊中。索倫部落屬於滿人勢力中比較特殊的一支,它最早來源於古老的野人女真部落。
在明朝時期,東北地區的女真部族,就已經生活在比較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在東北的大片地區之中,生活著女真族的三個比較強大的勢力,分別是建州女真部族、海西女真部族和野人女真部族。
其中,建州女真部族主要生活在遼東地區,距離明朝的權力中樞最為接近。海西女真部族則主要在吉林與黑龍江地區活動,而野人女真,則在更加邊遠的北方和環境更加嚴寒的地區生活。
明朝時期的女真勢力,在明面上是明朝的內部勢力,受到明朝體系的管理。但在實際上,東北地區由於其環境與民族的原因,明朝能夠控制的只有建州女真,而對於海西女真只有很少的控制力,對於更加邊緣化的野人女真,則幾乎沒有什麼控制力。
所以,明朝為了對女真部族形成管理,主要還是通過建州女真,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部族進行控制。但隨著明朝對建州女真的重用,最終導致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在努爾哈赤掌握建州女真的大權之後,他通過調整內部的勢力結構,最終使得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逐漸形成勢力的整體。
隨著女真勢力逐漸融合,最終女真勢力開始能跟明朝在遼東地區形成博弈。在明朝與女真勢力博弈的過程中,明朝內部出現了混亂,政權被李自成的勢力所擊潰之後,女真勢力乘虛而入,佔據北京。
隨著女真勢力逐漸強勢之後,在順治時代,開始建立起中原王朝的體系。清朝在建立之後,康熙皇帝與雍正皇帝對內部進行調節和改革,逐漸使得清朝越來越走向穩定。到了乾隆皇帝時期,王朝化制度開始走向完善。
乾隆時期是清朝王朝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清朝對各個民族勢力影響最大的時期。但即便是在清朝最為強勢的時期,清朝對於野人女真部落的控制,也是比較差的。海蘭察的出生地,就屬於野人女真的勢力範圍。
清朝建立之後,野人女真也出現了一支比較強盛的軍隊,也就是清朝著名的勁旅「索倫部」。索倫部最早起源於野人女真勢力的一個小部落。清朝建立之後,索倫部逐漸打敗其他野人部落,成為野人勢力之中最強大的一支。
隨著索倫部落的強勢崛起,清朝乾隆皇帝也逐漸開始重用索倫部。索倫部能夠被乾隆皇帝所重用,一方面是由於索倫部通過對外征戰,逐步完成了自身勢力的整合,變得強勢起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皇帝想要通過重用野人女真部族的勢力,來抗衡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的舊勢力。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康熙皇帝曾贊道:「索倫效力勤勞,傳諭異日加恩。」隨著索倫部被皇帝所重用,在索倫部參軍的海蘭察,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遇。海蘭察最為關鍵的人生機遇,就是在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因為生擒了準噶爾叛變的頭目巴雅爾台吉,被乾隆封為侍衛。
在清朝選拔體系之下,漢人往往通過科舉得到晉陞,而滿人想要得到晉陞,就先要成為皇帝的近隨侍衛,皇帝會對自己的侍衛進行一段時間的考察。如果皇帝發現這個人是個人才,就會加以重用。而如果發現此人心術不正,或者比較愚鈍,那麼大抵也就不會重用,最終也只能是一個侍衛,甚至會被罷免,成為普通的旗人。
在清朝,八旗子弟雖然享受著比較高的福利待遇,他們不用生產就可以領取國家給予的俸祿,但在另外一方面,他們的上升通道以及發展機會,也被牢牢限制。在清朝,旗人一般不能出京城,不能從事貿易,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在八旗軍隊中,好好表現,爭取能成為皇帝的侍衛,然後再努力表現,等待著皇帝進行重用。
八旗的子弟有很多能力很強的人,的確可以獲得很高的地位,但絕大多數的人,既沒有才幹,又沒有上升的機遇,而且他們還有種種限制,最終只能飛鷹走狗,成為紈絝子弟。所以,清朝君主為了限制旗人變得強勢,把他們進行「圈養」,最終使得八旗子弟越來越不堪重用。
在乾隆二十年的時候,當時的八旗兵丁已經出現了這種頹廢的趨勢,但好在有野人女真勢力,作為清朝的尖刀軍隊,所以乾隆皇帝才能打敗眾多的反叛勢力。乾隆皇帝為了籠絡野人女真部落出身的索倫部女真勢力,就把海蘭察提拔起來,作為自己的親信來使用。
海蘭察出身於索倫部,他被重用,索倫部自然會得到更多的好處。另外,海蘭察的出身,在乾隆皇帝所使用的人才中,也比較特殊。海蘭察既不屬於傳統的舊滿人勢力,也不是漢人勢力,乾隆皇帝重用海蘭察,海蘭察就會遭受其他勢力的排擠,而海蘭察自身沒有根基,所以他就會依附於皇帝。
所以,海蘭察掌握重要的軍事力量,就成為乾隆皇帝的保障。海蘭察的成功,一方面是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乾隆想要通過重用海蘭察,籠絡其勢力,作為自己的直屬勢力。
海蘭察為何被民間稱之為「驢妖」
在民間的評價中,海蘭察被稱之為「驢妖」。首先,「妖」在民間,就不是一個正面的形象。海蘭察被稱之為驢妖,其中就有很大的負面象徵。其實要想知道海蘭察為何被民間稱之為驢妖,還要從民間對清朝整個的評價轉變過程開始說起。
清朝是滿人所建立的政權,在一開始的時候,漢人與滿人有著很大的矛盾。但隨著清朝逐漸穩定下來,社會逐漸穩定,漢人與滿人的矛盾逐漸開始緩解。但隨著清朝在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滿漢矛盾又開始加劇,而海蘭察被稱之為「驢妖」,就是在清朝後期,滿漢矛盾變得劇烈的時候開始的。
海蘭察被民間稱之為「驢妖」還要從清朝末年的一則故事傳說開始講起。清朝末年,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北京西山上,有十個妖精,他們轉世之後,成為清朝的十個人物。其中,最早轉世的是獾妖,其轉世為明末清初的大將洪承疇。
民間用獾來代表洪承疇,主要是借用獾多謀善變,來比喻洪承疇的智謀。而且獾是名貴藥材,暗指其追隨權貴。以獾來比喻洪承疇,比較符合民間對洪承疇的印象。而其次就是熊妖轉世的多爾袞。
用熊來比喻多爾袞,是說他武功赫赫,而且勇猛異常。而且熊比較霸道,也暗指多爾袞把持朝政,大權獨攬。到了康熙時代,吳三桂又被民間稱之為鶚鳥妖轉世。鶚鳥比較兇猛,主要捕食水中魚為生,古人認為鶚鳥是機會主義者,有機會便要下手,所以民間認為吳三桂是鶚鳥妖所轉世。
雍正朝的年羹堯大將被民間認為是野豬妖轉世。野豬比較兇猛,但其弱點是難以抵抗誘惑,最終會被人誘捕。所以,民間以野豬比喻年羹堯的性格特徵。而乾隆時期的和珅則被民間認為是狼妖所轉世。和珅被民間比喻為狼,一方面是因為其姓氏,也就是其滿族姓鈕鈷祿,在滿語中,就是狼的意思。
而另外一方面,和珅為人比較狡詐,而且貪慾比較大,所以,跟狼的性格比較符合。到了清朝末期,慈禧太后被認為是狐妖轉世,就比較好理解。因為狐狸自古在民間就被認為是狡猾、貪婪的動物,而且狐妖多被認為會轉世為女性,所以慈禧就會被民間認為是狐妖轉世。
慈禧手下的兩位能臣,一位是曾國藩,他被民間稱之為蛇妖轉世。另一位是張之洞,被稱之為猴妖轉世,都是借用了其外貌特徵。曾國藩因為晚年患有銀屑病,就像蛇的蛻皮一樣,所以民間傳說曾國藩是蛇妖轉世。而張之洞則是因為身形瘦小枯乾,在外貌上像猴子,所以,在民間被認為是猴妖轉世。
到了清朝的最後期,袁世凱被民間認為是蟾蜍妖轉世,也是因為其外形胖大,所以被稱為蟾妖轉世。海蘭察在民間被稱之為驢妖,一方面是因為其為人比較勤勉,為清朝的地區穩定立下汗馬功勞,而且海蘭察一生比較忠誠,就像驢一樣,既忠誠又賣力,所以海蘭察被稱之為驢妖。
在民間的象徵意義中,驢又被認為與男性功能有很大的關係。根據《水滸傳》中記載:「王婆跟西門慶言,要有驢的大貨、鄧通的錢、潘安的貌、要知忍耐、要有時間,等等五件,才能勾搭到潘金蓮。」
海蘭察被民間稱為驢妖,可能跟民間認為他沉迷女色比較有關係。海蘭察沉迷女色,可能跟他人的本性有關,傳言他在軍中總是要求下屬給他找名妓。其中,也有可能跟他故意自辱,而讓乾隆皇帝心安。
因為海蘭察掌握著軍權,而且還是清朝最為精銳的部隊。如果海蘭察與下層軍士交往過密,乾隆皇帝勢必會對他不放心,所以他為了保護自己,故意在軍士以及乾隆面前表現出胸無大志、沉迷美色,讓乾隆皇帝心安,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所以海蘭察被稱為驢妖,是民間對他的看法。但要想知道海蘭察究竟是怎樣一個人,還要以他的人生經歷、皇帝對他的評價以及民間對他的評價,相互結合來看待。
海蘭察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從海蘭察的人生經歷來看,他人生最為重要的貴人,就是乾隆皇帝。海蘭察被乾隆皇帝重用之後,沒有辜負乾隆皇帝的信任,他多次參加乾隆時期的戰事,都能獲得不少的戰功。海蘭察在平叛準噶爾勢力中嶄露頭角,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而後,又在清緬戰爭中,衝鋒陷陣,殺敵立下大功。
在清緬戰爭之後,海蘭察又在大小金川之戰中,迅速挽回清朝軍隊之前的頹勢,他通過自己的軍事謀略,很快轉變了戰場上的局勢。在大小金川之戰中,海蘭察從一位猛將,開始向著軍事戰略家轉變。之前的海蘭察,以勇猛著稱,總是能深入敵營,殺得對方猝不及防,從而獲得戰功。
但隨著海蘭察多次參戰,得到軍功,他的人生閱歷和地位都在上升,在大小金川之戰中,他已經開始向軍事戰略家開始轉型。隨著大小金川被平定之後,乾隆皇帝也封他為一等超勇侯,可以說是莫大的認可。
到了甘肅發生反叛的時候,海蘭察已經能獨當一面,成為一方帥才。在海蘭察的發展的過程中,他通過抓住機遇,不斷成長,最終成功。海蘭察能成功,一方面得益於乾隆皇帝給了海蘭察機會,另一方面,海蘭察的成功也是因為,他能實戰中迅速成長,迅速成為一位帥才。根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就曾評價他:「勇而有謀,封侯實應。」
乾隆皇帝能給予海蘭察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是對他莫大的肯定和信任。但皇帝作為當時的官方表達,並不一定就能真正反映出海蘭察的為人。比如,乾隆一直評價和珅是忠臣,但在民間,卻認為和珅是奸臣。
從乾隆的角度來看,和珅雖然貪財,但和珅最終保證了乾隆皇帝的政策能夠施行,他對於乾隆來說,就是忠臣。而和珅貪財,最終毀壞的是國家的基礎,對於國家和老百姓來說,就是奸臣。所以皇帝的評價,有時候也並不能反映這個人真實的樣貌,我們只有從拿皇帝的評價與民間的評價進行對比,才有可能大約看清一個人真實的情況。
在民間,海蘭察雖然有一定的負面評價,但總體來說,民間對他的評價還是褒大於貶,所以,總體來說,海蘭察是清朝中期非常出色的武將。而且他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不僅知道通過學習,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還能始終低調隱忍,最終得以善終。
總結
海蘭察是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的重臣勢力,乾隆皇帝不僅依靠海蘭察領導戰爭,也依靠他平衡自己內部的勢力。而海蘭察也十分聰明,始終能低調與忍耐,與乾隆皇帝始終保持一個很和諧的君臣關係,而且在戰爭上也能屢屢獲得勝利,從而使得自己走向成功。而海蘭察最終被民間稱之為驢妖,一方面是民間對他的污名化,而另一方面也是對他勤懇與善於隱忍等等優點的認可。
參考文獻:
《海蘭察滿文奏摺語篇解析》
《索倫名將海蘭察研究》
《關於鄂溫克族名將海蘭察的傳說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