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證實,中日韓高官會談在韓國首爾舉行,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農融出席,日韓同級別官員也參加了此次會議。
此次會議上,三方就推動中日韓合作穩步重啟進行了深入探討,並表示同意在未來數月內舉行外長會,並就推動三方領導人在各自方便的時間儘早舉行會議,保持溝通。
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富有成效的,我外交官親自飛赴首爾,確實是帶回了中方想要的答案——中日韓一致認為開展合作是必要的,符合三方共同利益,願加強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農融(右一)出席中日韓高官會
今年以來,由於美國加大了拉攏日本和韓國的節奏,東北亞地區的局勢一度非常緊張,尤其是在朝鮮半島和台海的問題上,日本和韓國的表現可以都可以說是糟糕的。
美日韓三國不斷針對朝朝鮮舉行軍演,刺激朝鮮半島局勢緊張,以至於朝鮮方面甚至表示在朝鮮半島爆發核戰爭是「有可能」的。
台海的問題上,日本和韓國響應美國的號召,或明或暗的干涉中國內政事務。日本政府不斷的在沖繩增加軍事部署,進行撤離島民的演練,擺出一副意圖隨美介入台海的態度。
韓國由於離台島遠一點,沒有日本這麼激烈,但是一向在台海問題上比較謹慎的韓國政府,也在親美總統尹錫悅的領導下,開始就台海事務說三道四。

美韓發表華盛頓宣言炒作涉台話題
這些錯誤的行為嚴重的損害到了中日、中韓三國的關係,也影響到了中日韓三國領導人的會晤事宜。
正因此之故,此次中日韓三國高層在韓國首爾會晤,並就三國舉行外長會議、尋求領導人會晤等問題達成初步的意見,可以說是當前東北亞地區地緣政治的一個意外之喜了。
那麼,為什麼在局勢如此緊張的背景之下,中日韓三國還能夠坐到一起,談中日韓三國重啟合作,以及安排三國領導人會晤的事宜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首先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雖然說日本和韓國由於各自的問題,都跟美國有著緊密的軍事聯繫。說的直白一點,美國在日韓都有大量駐軍,這導致美國對這兩個國家的政壇操縱程度很深。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總統拜登
因此,當美國決定要全力圍堵和打壓中國的時候,日韓兩國也很難置身事外,主動或被動的捲入到了中美博弈的漩渦之中,從而導致中日韓三國之間的關係出現了惡化。
但是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其實不管是日本還是韓國,他們的經濟更多的還是跟中國聯繫在一起的,美國跟他們之間的經濟聯繫,遠不如中國跟他們之間的經濟聯繫緊密。
用地域劃分來形容,那就是日韓在經濟上還是屬於東亞經濟圈,並不是北美-西歐經濟圈。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既然日韓兩國在經濟上都跟中國的聯繫更緊密一點,那麼美國想要單純的以軍事霸權,威逼利誘日韓跟中國劃清界限,就是不太可能的。

韓國對外出口貿易
現在中日韓三國重新坐到一起,開始就推動三國合作機制重啟以及領導人會晤進行溝通,充分體現了日韓跟中國之間強勁的內生聯繫,美國想要在東北亞地區完成對日韓跟中國的切割,是不現實的。
就算暫時以威逼利誘的手段,拉攏日韓跟中國進行陣營對抗,或者說產業鏈的脫鉤,但也註定無法長久。因為時間一長,這兩個國家自身的利益會推著他們不斷的嘗試跟中國接觸,重新穩定跟中國之間的關係。
其次,從中國的角度上來講,在日本和韓國受到美國挑唆,主動倒向美國,破壞中日和中韓關係的背景下,現在三國還能坐在一起充分溝通推動彼此之間的經濟合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跟美國核心戰略的不同。
說的直白一點,儘管美國到現在為止在全球範圍內拉幫結派,極力的想要塑造兩個陣營,以此來跟中國進行陣營對抗,但中國並不接受美國的這種「安排」。

中日韓關係
我們對跟美國之間為了鬥爭而鬥爭不感興趣,中國的發展,以及對鄰國關係的處理,主要還是基於中國自身的利益。
換句話說,美國雖然想要拉攏日韓跟中國打對抗賽,但是中國不上美國的這個當。到現在為止,中國並沒有因為日韓兩國受到美國操縱,做出一些有損於中國利益的行為,而選擇拒絕和日韓溝通,或者說主動的破壞三邊關係。
正是因為中國這種儘可能團結所有能團結力量的態度,促使美國想要在中日韓三國之間製造對立,破壞整個東北亞地區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圖謀沒有徹底實現。
正如同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中說的那樣,中國所做的一切,從來都不是為了取代誰,打敗誰。發展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本國人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美式霸權
這實際上就充分的體現出了眼下中美兩國的不同,以及中日韓三國,在日本和韓國都明顯觸犯中國利益的前提下,還坐在一起推動三國合作向前發展的核心邏輯。
說白了,那種拉幫結派、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並不是中國的選擇。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日韓固然現在因為受到美國操縱,做出一些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但是中日、中韓之間都還是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的。
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會主動的把日韓推到美國的陣營里去,不會因為說現在日本和韓國倒向美國,跟美國關係更好,就放棄跟他們發展正常的關係。

中美經貿往來密切
歸根結底,中美大國博弈,最後是要競爭全球影響力的,只有儘可能的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儘可能的推動全球多極化格局穩定,才能實現我們自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