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閱讀前請辛苦點下「關注」。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英格蘭堂區的規模與數量
隨著基督教在英格蘭的廣泛傳播,教會管理體系逐漸建立並不斷完善。英格蘭教會通過嚴密的管理體制將境內的全體居民納入到天主教精神的控制之下。12世紀英格蘭教會建立起完整的主教管區和教區組織,金字塔狀的組織體系基本形成。
「從頂端往下依次是英國的兩大教省、20幾個主教區,以及更多的執事長轄區、監理轄區。位於金字塔機構最底層的是幾千個堂區。在金字塔結構之內外,還有隸屬於各派修會的修道院。」
從7世紀初奧古斯丁被任命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開始,一直到12世紀教會組織基本建立,英格蘭當時逐漸形成了17個主教區,包括赫里福德、溫切斯特、倫敦等。主教區的地理範圍大小不一,倫敦屬於最小的教區之一。
堂區是教會最基本的管理單位和最小的教區地理區劃。它是教眾日常進行活動的地方,教眾定期去堂區的教堂進行禮拜、懺悔等宗教禮儀活動,堂區內的教士負責主持各種儀式。
對於大多數的教徒來說,「堂區教堂是進行日常宗教活動的場所。堂區教堂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教徒舉行禮拜儀式,與教徒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接觸。」
並且堂區還需負責「執行與善功救贖直接相關的宗教慈善功能。」因此當時的堂區兼精神信仰與宗教慈善濟貧於一身。
堂區的規模
一般情況下,英格蘭的堂區基本上以當地的一個教堂為中心,連同周圍的居民構成一定區域,堂區之間的差異不大。
學者普遍認為影響堂區範圍大小的往往是堂區能夠供養的教堂和教職人員的能力,堂區收入所得關係堂區範圍的大小。
當然堂區也應具備足夠的空間滿足民眾去堂區教堂。早期英格蘭堂區的教堂規模是比較小的,只能用於較小的禮拜儀式,覆蓋小範圍的教眾團體。
隨著對更大更輝煌教堂建築的需求,規模較大的堂區教堂開始形成並逐漸取代了多數街腳處的小教堂。
這種突出變化的原因是源於教堂建築費用的變化。商人和城市精英這些富有的階層開始把他們的錢投入到教堂建設之中。
考古資料顯示,英格蘭大部分堂區之間是有界線的,這些被「規定」的界線在堂區建立之初就有且能準確找到。界線的類型也有很多,其中水道和河道佔大約20%的比例。
在一些記載英格蘭中部地區的資料中,道路也是一種界線,很多道路是羅馬時代留下來的,但也有一些界線經常性地發生變化或被更替,考古證據表明有些標記已經不復存在了。
堂區規模與自然環境和人口分布
英格蘭堂區的規模與周邊農業環境有關。早期堂區周邊的土地沒有什麼價值,也沒有任何組織宣稱對這些土地的所有權,隨著人們定居和耕作的發展,堂區周圍的土地被用來種植、放牧,或用作木材加工地。
這樣良好的農業環境較貧瘠的土地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因此環境優良的地區人口比較密集,修建的教堂數量多,堂區面積就會相對小一些。而在高沼地、邊緣沼澤地及林地,這些地區因人煙稀少,教堂數量少,堂區的規模往往比較大,堂區間的邊界有的也不確定。
英格蘭規模最大的堂區分布在英格蘭北部地區,尤其是蘭開夏郡。該郡因自然環境較惡劣,人口分散,教堂數量少,堂區的延伸範圍廣大。
其中蘭開夏郡的沃利堂區其面積覆蓋了大約43.058公頃的範圍。蘭開夏郡堂區的規模平均值大概在5.9公頃到14.6公頃。
相比較之下,位於英格蘭東部的薩福克地區因環境優越、人口數量多,堂區的數量多,堂區的規模相對來說比較小,堂區間的規模差異也少。
圖表1顯示的是英格蘭堂區的面積大小和數量的關係,面積大的堂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小的在東部和南部。這也證明了自然環境和人口的數量對堂區規模的影響。
英格蘭堂區的大多數集中在東南部,其覆蓋範圍少於20.23公頃。城市的堂區的規模甚至更小。特別是倫敦的一些堂區,範圍小於2公頃。
堂區規模與私人教堂或小禮拜堂
堂區地理範圍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與堂區最初形成時各類地方教堂與私人教堂的布局有關。
「7世紀和8世紀時國王和主教們所建立的教堂不斷湧現,10世紀和11世紀時,各地出現了軍事貴族在其采邑里建立起來的教堂,私人教堂也開始建立。」
但是,「這些教堂大多是為滿足地方領主的要求而建立,屬於私人性質,實際上由領主「所有」,其功能是由所有者而不是主教們來決定。教堂的功能服從領主、他的家臣和佃戶們的需要。」
莊園或采邑制等歷史事件的發生也影響了堂區範圍的大小。有一些面積廣大的土地足以支撐一個單獨的堂區教堂,這些單獨的教堂的範圍要遠多於一個莊園的範圍。
小禮拜堂建造於城堡或私人家庭中,或在教區長(或修道院院長)的住所,醫院、基爾特組織的禮堂等類似的地方,一般不對外開放,為私人禮拜專用。
有一些小禮拜堂附屬於大教堂,小教堂的增多擴大了堂區的規模。小禮拜堂可能脫離原來的堂區成為獨立的堂區教堂。
英格蘭堂區的數量
由於統計部門的不同,不同歷史時期英格蘭的堂區數量會有所不同。源於中世紀各類檔案的數量之間也有出入。
因教區地圖不斷發生變化,伴隨舊堂區的分離或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堂區的形成。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確實很難例舉英格蘭堂區的準確數量。儘管如此,一些學者的估算和當時的教產清查的記錄仍可作為參考。
關於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堂區的數量,為了向教職人士徵收「十分之一稅」,教會在1291年進行過一次教產清查,這次清查記錄下的堂區數量是9500個。1371年時,按照新的稅收方案實際徵收的結果有8600個堂區。
根據龐茲著作的記載,覆蓋整個英格蘭地區的堂區記錄如下表
表2堂區數量的統計是教會為了整頓稅收清查堂區教產,可認為是可信的。
關於堂區的數量,龐茲與上述學者的統計在數量上大體一致,13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英格蘭的堂區數量在8000-9000個之間。
1291年至1535年間,小禮拜堂和小教堂數量增加,堂區的數量也自然在增長,儘管一些較為貧困的堂區教堂被其附近的「鄰居」教堂所替代。
如果忽略變化的堂區界線,我們能夠認可在中世紀晚期英格蘭的堂區數量是8500個左右。相比較而言由於黑死病導致人口數量的減少,14世紀末到15世紀堂區數量減少。
在一些城鎮,受黑死病的影響以及後來爆發的瘟疫,人口有一個嚴重的下降趨勢。如圖表3,在溫徹斯特郡(英格蘭南部城市)有一些堂區教堂在1350年以後關閉了。在14世紀末溫徹斯特地區大約有近30個堂區教堂相繼消失。
圖表顯示就是這些衰落的或接近消失的教堂的分布。這些教堂主要是分布在城市的周邊地區,幾乎包含了大部分比較貧窮的地區。那些在城市中心的,靠近大教堂或是主座教堂,或是有更多富人居住的地區的,相對來受影響較小。
在瓦林福德(屬於英國的柏克斯郡),它曾經是一個擁有12個堂區的城鎮,在1439年時,人口的數量僅僅是44戶家庭,堂區數量急劇減少。當很多大型城鎮的人口增長受阻的時候,其經濟繁榮水平也隨之下降。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太多的錢來支付教堂的日常費用,教堂的組織也默認了這種衰落,並且當時重建也是無望的,這種情況導致了14世紀中期到15世紀堂區數量的減少。堂區的數量隨著人口和定居點的減少而發生變化。
據統計,有總計超過3000個定居地被遺棄,它們中的大多數是曾經規模很小的聚集地,僅僅是大型村莊周圍的「衛星部落。」相對來說,很少有教區中心教堂消失。堂區的數量是一個地區財富收入的標誌之一。
倫敦堂區的規模與數量
據倫敦地區的考古發現,倫敦堂區及教堂雖然經歷了時間的沖刷和火災等不幸,仍然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它中世紀的宗教和城鎮生活。
倫敦堂區起源與規模
倫敦堂區及堂區教堂的起源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屬於私人形式:早期大多數倫敦堂區教堂為私人擁有,作為私人禮拜堂出現。這類禮拜堂往往坐落於在一個位置顯著的建築物中。
這種模式在其他地方的城鎮中也可以找到,諸如林肯郡,溫切斯特郡,約克郡和斯坦福德郡等。另一類則屬公共開放式,倫敦地區開放的不屬於私人的堂區教堂是後來才出現的。
在很多情況下,中世紀的教堂可能位於臨街不顯著的位置,相反有些教堂則佔據突出顯著的位置,比如在街角處,或位於街道的中間位置。開放的堂區教堂的特點就是位置顯著。
在1244年倫敦城發表的聲明中說,有些堂區教堂諸如聖馬格努斯教堂、聖奧頓教堂等坐落在國王大道上,還有那些諸如聖奧古斯丁帕佩教堂是位於城市的城牆邊。
這些教堂是為周圍地區服務或作為集會的重點區域而不是為私人家庭或私人住戶所用。倫敦城有些堂區及教堂的起源與某些社會特定群體有關。
它們都建在倫敦泰晤士的濱水區和水岸邊。一個堂區如靠近交通通道能夠集中更多的人群,從而成為教民的活動中心。泰晤士河在當時就屬於中心區。
由圖表4顯示的倫敦堂區分布範圍看,相當一部分倫敦堂區及教堂沿著泰晤士河沿岸分布或者靠近河岸邊,這樣更接近貿易區、商業區和人口集中的地方。
靠近河流和倫敦的中部地區,因人口數量多,教堂多,堂區的規模相對比較小,相反,北部地區堂區的規模和覆蓋範圍比較大。
堂區的數量
倫敦的堂區體系在12世紀基本確立,倫敦堂區歸倫敦主教區管轄,在12世紀時大約有110個堂區。這一數據在已有的檔案資料中和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實。
到了13世紀,倫敦在1200年有超過100多個堂區。1300年倫敦城大概有108個堂區,這一數據幾乎一直持續到1540年。
關於倫敦當時的人口數量,學者布里特奈爾認為,在14世紀早期,很難對城市的人口數量做到準確估計,當時的倫敦人口數量大概是8-10萬人。倫敦的堂區數量反映了當時倫敦城財富的增長。14世紀後期受黑死病的影響,堂區數量有所減少。
15世紀倫敦堂區及教堂數量的變化與其他地方不同,在其他大型城鎮,堂區及堂區教堂的數量呈現減少態勢之時,倫敦城相對來說沒有大幅度下降的情況。
雖然15世紀時倫敦的聖奧古斯丁Papey堂區,StNicholasShambles堂區、StAudoen堂區和StMaryAxe堂區等消失,但堂區數量沒有大規模大範圍地銳減。
實際上,這些「消失」的堂區及教堂被其他堂區所代替,並冠以了新的堂區名稱。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倫敦城是重新安排了堂區的分布,而不是斷然削減數量。
而大部分地區的城鎮如約克郡,從1470年開始堂區數量出現下降趨勢,從40個變到了25個。比如在林肯郡,曾有46個堂區,但到1549年已經減少到9個堂區。
此時倫敦的堂區教堂卻仍在繼續建設中,這種情況至少持續到了16世紀末。學者統計「16世紀倫敦堂區的確切數目為114個」。
中世紀晚期,雖然在地方每年都發生間歇性的流行病,但倫敦當時的人口基本穩定在3-4萬,在後期還出現了緩慢增長的態勢。
到了1550年,倫敦的人口開始趕上14世紀早期的人口數量,並很快超過了。來自人口數量的壓力能夠在倫敦城地區明顯感受到。
堂區的數量因人口的增加保持了穩定的狀態。倫敦地區堂區的大教堂一般還設有附屬的小追思禮拜堂。在早期,倫敦委員會統計的50堂區教堂中幾乎每個教堂都至少有一名附屬於它的負責主持追思禮拜堂的懺悔牧師。
在1300到1548年間,倫敦所建的小追思禮拜堂超過400個。附屬於大教堂的小禮拜堂數量的增加也反映了倫敦地區人口的增長情況。
據記載,在15世紀,倫敦的堂區教堂在建築上也開始有新的變化,其設置增加了兩個通向教堂中殿的甬道,這也反應了由於人口數量的增加,堂區及堂區教堂作出的改變。並且倫敦堂區在14、15世紀發展出治安、濟貧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