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先大肆打造「普度眾生」的人設,以「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成功俘獲民心,後又攻進北京,逼亡了崇禎帝,搞垮明朝。末了,李自成怎麼還是失敗了呢?他失敗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明朝末期,土地大多被皇帝官僚地主霸佔了,很多農民都沒有了自己的土地。部分農民即便有地,日子也過得很困苦,因為納糧就佔了一年收成的一半,另外還有不少其他名目的稅賦。比如,萬曆末年的「遼餉」,崇禎時期又額外增加的「剿餉」和「練餉」。而一些沒地的農民仍然要繳納田賦,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地主和官僚勾結起來,將自己的田賦偷偷分攤到農民頭上。
尋常日子尚且如此,到遭遇饑荒,農民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天啟末年,陝西北部發生饑荒,農民們淪落到吃草吃樹皮,甚至啃石頭的地步。這年,為了活下去,陝西北邊的農民們開始奮起反抗,舉起了起義大旗,明末農民起義就這樣開始了。這場饑荒一直延續到崇禎初年。
起初,農民起義主要發生在陝西的北部和中部。到了崇禎時期,農民起義軍漸次轉移到山西,轉移的前一年,李自成加入起義軍。之後,起義軍又主要活動在河南、陝西、四川、湖北四個省。在這四省的流動作戰中,起義軍多次擊敗明軍。
李自成是闖王高迎祥的手下,也就是闖將。當高迎祥在陝西犧牲後,李自成便成了闖王。李自成領著起義軍在四川河南等地作戰,他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打到哪裡就宣布「三年免徵」或「五年免徵」等等。還到處宣布「迎闖王不納糧」。就這樣,李自成的起義軍成功俘獲民心,這是李自成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之後,李自成接連擊敗河南省內的明軍,勢力都發展到百萬人,霸佔了河南全省和湖北的大部分地方。後來,李自成先在湖北的襄陽,建立了政權雛形,後又在陝西西安正式建立大順政權。很快,李自成的起義軍就拿下了太原、大同、宣府、居庸關,直逼北京。1644年4月,李自成便打入北京,逼亡了明朝末帝崇禎帝。
然而,剛進入北京的李自成,在根基還一點都不牢固的情況下,不但沒能先穩大局,反而貿然挑起階級矛盾,幹掉了一批貴族和官僚,還釋放了囚犯,將可能的朋友轉化為敵人,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了隱患。也就是說,李自成沒有從大局出發,對自身的政治身份,及時地做些調整,只知一貫地維護仇富的農民人設,以至於做事情的方式,依舊簡單粗暴,又不計後果。
李自成對部下,也沒有領導該有的威懾力與約束力,還縱容手下肆意妄為。李自成的手下,進入北京後,被眼前的暫時勝利蒙蔽了雙眼,以為天下大勢已定,很快就都飄了。他們甚至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毫無顧忌地縱情享樂。而士兵們受其影響,也都不僅腐化墮落起來,還放縱人性的惡,激起百姓的不滿。#李自成##歷史#
然而,當下面的人放肆搞事情時,上面的人也沒閑著,像丞相牛金星等人,為了爭權奪利,又引發嚴重內鬥。整個內部一團糟,而外面又被自己人攪得危機四伏。這是李自成很快失敗的主要原因。另外,吳三桂引清人入關,收拾李自成,則是李自成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你認為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歡迎留言區告訴我。我是歷史當下,用大白話,講有趣的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喜歡歷史就關注我。文/歷史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