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山西一位考古專家下鄉執行任務,借宿在一寡婦家中。晚上聽見外面有動靜,他立即扒窗查看,發現一個男人閃身進來,和寡婦竊竊私語一會兒,就敲響了他的房門……
專家有些好奇,三更半夜的這兩人究竟想要幹什麼?在他恍神之間,寡婦和男人已經推門進來,並且還神情嚴肅地關好房門。
他剛想開口詢問,寡婦先開口說道:「聽說你是搞文物的,能幫我看看這幅畫嗎?」說完就把手裡的一幅古畫攤開。
原來他們是為了這件事而來,專家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隨即來到桌子前面仔細端詳起這幅古畫。
這幅畫看上去已經有年頭了,雖然上面有一些蟲眼,但大體上保存還算完整。不過,這幅畫上並沒有題跋和落款,所以無從知曉它是誰的作品和年代。
但從畫工和畫紙來看,這應該不是近代的東西。由於燈光比較昏暗,他暫時也不能下定論,便又仔細研究起上面的畫作,雖然有些模糊,但依稀能看清是一些人像,過了大概十分鐘,還是沒有結果,於是便詢問二人這畫是怎麼來的。
寡婦解釋道,這畫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祖祖輩輩都秉承著規矩,不到太平盛世絕對不能把畫拿出來。
從交談中專家得知,二人原來是姐弟關係,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這些畫,二人便將畫藏在一個地方,一人拿著一把鑰匙,任何一方單獨都無法拿到畫。
姐弟二人守護這個秘密也有三十多年了,今天也是碰巧遇見考古專家,二人想起這件事,便想著讓專業人士看看,這家裡世代保護的畫到底是不是真的。
專家聽著寡婦的講述,好像突然想到了什麼,再次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幅畫,突然,他情緒激動地站了起來。
又詢問了姐弟一些問題,他對二人說道:「我希望你們能把藏畫的地方告訴我,這可能是消失多年的國寶——寶寧寺水陸畫,這個東西十分重要!」
姐弟倆看他的神情不像是騙人,便將寶畫藏匿的地點告訴了專家,同時專家也將這件事情如實告訴了文管部門。
接收到消息的文管部門也十分激動,一刻都不敢怠慢,趕緊安排人手迅速和專家以及姐弟二人趕往藏畫地點。
在一處偏僻的山洞內,共找出136幅捲軸古畫,姐弟二人因獻寶有功獲得了表揚和嘉獎。為什麼這些畫如此貴重呢?這還要從佛教傳入中國說起。
根據記載,漢武帝時期佛教被引入中國,從此深受歷代皇帝的信奉,水陸法會也因此誕生。南朝梁武帝時期,還曾為愛妃郗氏所設水陸齋會,宋朝是水陸道場發展的巔峰時期。通常水陸道場需要舉行七天或四十九天。
古代的水陸道場內都會擺放一些水陸畫,畫像都是佛像、各方神道等。水陸畫是現代研究古代民間美學的重要資料,而此次發現的明朝寶寧寺水陸畫更是堪稱水陸畫巔峰之作。
專家在修復寶寧寺水陸畫時發現其中人物眾多,不只有佛像、眾多菩薩像,還有百姓等各界社會人士的影子。
畫中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還有各種寶物的剪影,從畫中可以體現明朝當時的社會現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般水陸畫的作者都不是來自民間,而且會在畫上做出題記,但寶寧寺水陸畫並沒有,這倒不是因為他的作者不出名,反而是因為太出名。
寶寧寺水陸畫的「作者」是明英宗,這些畫也是他親自賞給山西寶寧寺的,他為什麼這麼做呢?作者為什麼會打引號呢?
在經過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經歷過一段人生低谷,再次登基後,立馬召集宮廷畫師,畫下了136幅絹本水陸畫,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他是作者,卻又打引號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要賞賜給山西寶寧寺,他有著兩個目的。第一就是為明朝百姓祈福;第二個是希望能和瓦刺化干戈為玉帛,平息戰火。當時的山西地理位置特殊,處於和瓦刺的交界處,時常有戰亂。
說來也巧,自從把畫放在寶寧寺後,瓦刺再也沒有和明朝有過衝突,不知道是畫的力量還是真的那麼巧合。不過,民間倒是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且當時明英宗還給畫賜名「鎮邊水陸神幀」。
寶寧寺水陸畫不僅構圖嚴謹清晰,還體現了明代的社會生活及風土人情,讓後輩能夠清楚地了解古代的發展,可謂是藝術人的寶庫。同時,也能體現當時宮廷畫師的技藝高超,提升了古代宮廷畫作的一個高度。
從歷史意義上來看,寶寧寺水陸畫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正面體現了中華的歷史底蘊。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反映了明朝的百姓生活,利用細膩的色彩和精美的雕刻,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來。
現如今,這136幅寶寧寺水陸畫被收藏在山西博物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感受一下明朝時期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