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2023年03月30日19:23:04 歷史 1429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祺瑤 李路

百年前,一群民族青年從蒙藏學校走出,四處播撒紅色的火種。如今,蒙藏學校舊址重新開放,觀眾通過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檔案,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3月30日,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黃春鋒介紹,觀眾參觀熱情很高。該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黨史教育課「搬」進展廳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蒙藏學校舊址的展廳成了課堂,一堂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在這裡開講。15時,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200餘名學生穿著五顏六色的民族服飾,走進展廳,通過豐富的文物史料,與革命先輩「對話」,接受精神洗禮,堅定理想信念。

「共產主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就是從這所學校開始的」。展板上的一句話,引領師生跟隨一群先進民族青年的腳步,重溫歷史:1919年的老報紙刊登消息,記錄了蒙藏學校學生參加五四運動的內容;黑白的照片、泛黃的檔案,講述了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對蒙藏學校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啟蒙和革命引導……

民大附中副校長魏立功面向學生,娓娓講述:「這裡是中國第一所民族學校,也是播撒火種之地,烏蘭夫、榮耀先、多松年等一批少數民族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光輝印記。民大附中也曾在這裡辦學,希望同學們回到學校,收穫更多感悟。」

展櫃里陳列的一組「老物件」格外吸引學生們注意。它們是革命烈士李裕智在蒙藏學校學習時使用的文具盒和學習材料——李大釗的授課講義《庶民的勝利》。「我彷彿看到一群青年,聚精會神聽課的樣子。」民大附中高一學生阿拉毛說,「百年後的我們,也跟隨先輩指引,獲得一種向上的力量。」

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走進「中華一脈同心築夢——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420多張照片,280餘件實物、文獻、檔案吸引觀眾駐足品味,一段段紅色故事令人動情。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是講解員重點介紹的文物之一。80多年的歲月褪去了隊旗原本顯眼的紅色,在緞面上留下斑駁的痕迹。旗子上綉著一顆五角星,下面是中國共產黨黨徽。「紅軍長征途中,經過了十多個民族聚居區,黨積極從各方面宣傳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這一時期,各族人民群眾也給予紅軍熱情地支援和幫助。」站在觀眾中間,一位講解員說,1935年5月,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四川涼山彝族果基部首領小葉丹舉行結盟儀式,稱為「彝海結盟」,並授予小葉丹這面隊旗。「1942年小葉丹遇害,他的妻子就將這面隊旗縫進百褶裙的夾層中,直到1950年才交給了當地的解放軍。」

「這是紅軍與彝族人民之前革命情誼的生動見證。」觀眾趙勇一邊重複著講解內容,一邊用手機拍下文物,她說,「展廳里的珍貴史料,讓我們更直觀地了解民族團結的歷史。我們一定要傳承好這段全民族的紅色記憶。」

從早到晚,觀眾參觀熱情高漲,講解員幾乎不停歇。「我會用最真摯的情感講好每一段歷史。」蒙藏學校舊址講解員陳美玲說,為了以最佳狀態迎接觀眾,她和同事們準備了半年多,「在展覽大綱的基礎上,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學習中國共產黨開展民族工作的歷史,不斷打磨、豐富講解詞,向觀眾講好紅色故事。」

動靜結合體驗民族文化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作為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蒙藏學校舊址里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打造了3D展映廳、情境體驗廳,彙集來自全國各省區市推薦的優質項目及駐場展演。

中華音樂體驗空間里,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表演者踩著輕快的步伐,舒展著靈巧的舞姿,為觀眾帶來傳統民族舞蹈。數字化舞台兩側的房間,展示著各種民族樂器,觀眾可以通過房間里的觸摸屏,現場聆聽各種民族樂曲。觀眾陳女士逐一嘗試,欣喜地說:「可以一次性聽到56個民族的代表性音樂作品,欣賞民族樂器文化,這種動靜結合的體驗太有意思了。」

在中華服飾體驗空間,站在一塊數字「穿衣鏡」前,觀眾揮揮手就可以「試穿」各民族服飾。觀眾張爽帶著女兒體驗,母女倆舉著手機不停拍照。她說:「展覽加互動的形式,不僅讓歷史『活』起來了,更為我們呈現了如今各民族和睦相處、欣欣向榮的景象。」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3天,已累計接待觀眾3000餘人次 - 天天要聞

【蒙藏學校舊址開放信息】

每日開放時間:9時至21時30分(21時停止檢票),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預約方式:觀眾可以提前7天,通過「北大紅樓」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

部分圖片由蒙藏學校舊址提供 賈偉龍/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凌晨突發訃告!孫大業逝世 - 天天要聞

凌晨突發訃告!孫大業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師範大學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生物學家、無黨派代表人士、河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大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7日18時14分在石家莊逝世,享年88歲。孫大業先生,1937年7月生於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溫州。1959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現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分配到石...
黑龍江省原副省長——范子文 - 天天要聞

黑龍江省原副省長——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陝西省綏德縣人,享年66歲。早年考入綏德陝西省立第四師範,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浴血山河——抗戰中的太原|奇襲集義村敵據點 - 天天要聞

浴血山河——抗戰中的太原|奇襲集義村敵據點

在集義青紗帳里的游擊隊員(資料圖片)。  集義村原屬徐溝縣管轄,位於縣城東10華里處。早在唐代天寶年間,為抗擊安祿山叛軍,當地群眾自發在此集結義軍,「集義村」由此得名。  集義村的地理位置重要,與正北的大常鎮、東南的榆次縣東陽鎮呈犄角之勢。
郭松民:從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看國民黨的媚日情結 - 天天要聞

郭松民:從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看國民黨的媚日情結

「蔣介石私放岡村寧次,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留下巨大陰影——因為這意味著,一個人無論怎樣傷害中華民族,都可能不受懲罰。」0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
學者圓桌 | 特朗普上台半年,美歐關係有哪些新變化? - 天天要聞

學者圓桌 | 特朗普上台半年,美歐關係有哪些新變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已有半年,再一次對世界造成衝擊,就連美國的「昔日老鐵」歐洲也難逃厄運。近日,「美歐關係2025年度智庫報告」寫作啟動會,暨「特朗普2.0時代美歐關係新態勢」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等高校和機構的學者就相關議題展開探討。多領...
從東西方人類言行的簡單對比看「西方偽史論」 - 天天要聞

從東西方人類言行的簡單對比看「西方偽史論」

復旦大學李教授一句「西方偽史論危害改革開放」直接火上熱搜,2025年7月這事鬧得全網炸鍋。要我說,拿政治帽子壓學術爭議才是真掉價。質疑西方古文明不是罪。亞里士多德著作傳承有斷層,金字塔建造技術有爭議,這些討論學術圈早就有。
斯金納 | 自由與歷史學家 - 天天要聞

斯金納 | 自由與歷史學家

自由與歷史學家本文選自《自由主義之前的自由》第三章,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Ⅰ我已經講述了這一富有特色的公民自由理論的興衰,然而,像我講得這樣簡要明顯是種危險,也許我誤導而不是特別闡明了一些原則,而這是我作為歷史學家的史學實踐所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