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2023年01月03日22:11:25 歷史 4864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消息,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透露,中國著名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中國藝術設計大師,中國壁畫運動開拓者之一,中國文聯第十屆造型藝術成就獎獲得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共黨員,周令釗先生於2023年1月3日15時06分安然離世,享年104歲。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周令釗1919年5月2日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1932年,13歲的周令釗考入湖南長沙華中美術專科學校。1948年,周令釗受徐悲鴻先生邀請,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教授速寫、水彩和廣告設計等課程。194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作為「新中國設計第一人」,周令釗在新中國形象設計上做出歷史性貢獻。1949年至1987年,主筆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畫像、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政協會徽、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旗等設計;主筆設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擔任新中國成立後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票面整體美術設計。

2019年5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專刊曾刊發記錄周令釗先生藝術人生的長篇人物報道《百歲周令釗:為新中國設計「國家形象」的人》,現重發此文,以紀念周老——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百歲周令釗:

為新中國設計「國家形象」的人

首發:2019年5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2月14日,周令釗在家中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49年,周令釗與夫人陳若菊合作的《開國大典天安門毛主席畫像》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0年中國共青團團旗設計,周令釗為設計主筆

「在我的而立之年,我們為之奮鬥十餘年的新中國誕生了。從參與成立建設,到見證祖國成長強大,風風雨雨70年。如今,我已經100周歲了,唯願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我們的人民文明、健康、幸福。」

說此話時,周令釗與朋友們的小型畫展五一期間正在北京展出。是慶生,是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更是一名百歲老人獻給祖國70周年華誕的生日賀禮。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2012年12月,周令釗、陳若菊在工房看《京東糧道》浮雕效果

周令釗是誰?

當代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曾為他深情一跪,著名畫家黃永玉對他更是佩服有加。

「他搞了許多重大的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從不張揚。如果換成有的人,能參與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吹噓』一輩子了。」黃永玉說。

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懸掛的戴八角帽的主席畫像,國徽、共青團旗、少先隊星星火炬,第二、第三、第四套人民幣,甚至人民大會堂主會場的「滿天星」穹頂……這些,都是他親自繪畫、設計或參與的作品。

而這,也只是他從藝80多年眾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人民解放軍「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大型歷史油畫《五四運動》、大型壁畫《世界人民大團結》、油畫《韶山》,記錄反映新中國不同時代氣息的各種招貼畫、郵票、徽章,以及一些現在還隨處可見的已深入普通百姓生活的各種標識……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2012年5月,周令釗和團隊探討將《京東糧道》紙面放大稿搬到電腦中作數碼製作稿需注意的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這樣評價,「他用嶄新的視覺形象『設計』了嶄新的國家形象,使國家意志視覺化,反映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精神風貌。」

他,是資深的革命者。從1937年投身湖南抗敵畫會,到1938年進入國共二次合作的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再到1942年加入抗敵演劇隊,在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跟隨田漢等一大批藝術名家並肩戰鬥,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及緬甸等戰地。他還把十多個弟弟妹妹帶上抗日戰場,送進孩子劇團等宣傳抗日。

他,是新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拓荒者和奠基者之一,先後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版畫系、壁畫系教授,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周令釗2008年回憶開國大典前夕在天安門上畫主席像場景所畫

一生經典作品無數,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看成一個作畫的人。「繪畫,是我一生的愛好與追求,我願意把最美的畫作留在公眾的視野里。」

如今,期頤之年,憶百年過往,仍然最怕聽到別人稱他「藝術家」,「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作品而驕傲,我只是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工作。有機會為國家做設計,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大家都說好,我就會更開心。」

他,是被譽為新中國「國家形象設計師」,見證了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的百歲老人周令釗。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0年周令釗參加國徽設計

「畫了多少,別人不說我們不知道」

北京五環外一個普通又僻靜的住宅小區里,周令釗的家就坐落其中。

餐桌邊微笑、打招呼的周老面色紅潤,慈祥安靜。緩緩挪步,上下台階,周老在一張中式木椅上坐下,「我身體沒有問題,就是記性不太好了,過去的事情記不得了。」

打開《周令釗作品集》,看著一頁頁熟悉的徽章設計、繪畫作品,隨著記者的感嘆,一旁的周老默默地微笑。

「業內很多人都不知道父親為國家到底做了多少事情,包括我自己。」這些年,周容為父親周令釗的畫冊、展覽、資料整理做了許多幕後工作,驚奇驚喜中,讓周容一次次重新認知父親。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5年的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周令釗為設計主筆

一次,當聽說韓美林在清華美院給學生做講座談到「滿天星」創意時,周容這才知道,人民大會堂穹頂燈光「滿天星」的設計構思竟也是出自父親。

韓美林在一篇文章中記錄了這段歷史。

那是1958年,北京十大建築正處在緊張建設當中。當時正在民族文化宮建設工地參與美術設計工作的周令釗接到通知,讓迅速到中南海參加重要會議。受制於當時交通條件,參會人員遲遲沒有到齊。等待中,按時抵達的周令釗便主動向周總理詢問,得知原來是人民大會堂主會場的穹頂吊燈設計安裝遇到了難題。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0年至上世紀80年代,周令釗擔任建國後第二三四套人民幣總體設計

之前在政協禮堂施工中,吊燈因承重問題墜落,造成幾十個座椅損壞。而號稱「萬人大禮堂」的人民大會堂主會場,高度和縱深都比政協禮堂大得多,「按照比例,建築承重怎麼解決?」周總理說。

周令釗有個習慣,隨時隨地筆不離手畫速寫。聽了總理介紹,他說,「這個容易,滿天星,滿天星嘛……」隨手用鉛筆在稿紙上畫出了眾星環繞「五角星」的「滿天星」設計草圖。周總理接過草圖,連說,「好!就是它了!告訴大家別來了,散會!」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周令釗繪製的1959世界人民大團結金絲楠木立粉勾金重彩壁畫

「這正是今天人民大會堂主會場穹頂『滿天星』的雛形。」聽著女兒周容的轉述,一直表示自己記性不好的周老笑了,攤開雙手又合上,彷彿把一張草圖揣進兜里,繪聲繪色道,「總理說是『諸葛亮會』,他看了草圖說,『好了,就這樣吧』。」隨後,周老又不忘補充道,「只是一個創意、一個草圖,後來都是大家深入設計製作的嘛。」

韓美林在文章中寫道,「按照周先生的方法,不但突出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理念,而且在建築結構上易於實現,美觀簡潔、突出主題,令人拍案叫絕。隨後創意交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奚小彭老師完成。我目睹了方案的誕生,對周先生的才華欽佩不已。」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82年,周令釗設計的紀念郵票《狗年生肖》

周容說,父親到底設計創作過多少藝術作品,他自己沒有概念,也從來沒有統計過,「以至於只有再見才能想起」。

「喏,那個標識是我設計的。」一次在長沙街頭,周令釗指著臨街商鋪上大大的「中茶」標識告訴女兒。

「我當時一驚。」作為清華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教授,周容曾多次拿著這個標識作為經典案例講給學生,但她卻不知道這構思巧妙的著名標識竟出自父親之手。

這種驚奇,在周容那時有發生,更別提其他業內人士。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84年黃鶴樓《白雲黃鶴》9米陶板壁畫紙稿,周令釗繪

「一直以為我對周先生有80%—90%的了解,但現在看來連10%都沒有。」之前周容整理出周令釗部分作品圖錄給一位業內人士看,他頗「意外」地感慨,「本以為我是了解周先生和他的藝術的,但看過周令釗部分作品圖錄,這其中,90%以上的作品,我,也許和更多的美術界同行一樣,都不曾見過。」

2011年,「周令釗藝術展」第一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周令釗笑言「我才92歲,來日方長」,引得展覽現場一片掌聲與歡笑。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2008年《感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英雄》,周令釗繪

的確,那一年,他與當時84歲的夫人陳若菊完成了創作4年之久的水墨長卷《汨水平江永流芳》、大型丙烯壁畫《長沙——湘江北去橘子洲頭》,2013年又一起完成了北京地鐵6號線朝陽門站陶瓷浮雕壁畫《京東糧道》《鳳舞朝陽》的設計。

2017年,98歲的周令釗應邀設計了「戊戌狗年」特種郵票,創造了中國郵票史上近百歲藝術家創作郵票的奇蹟。

在周令釗的畫案上,正在著色的3米長卷《桃源春色》是之前作品《沅江春暖》的其中部分,周容說,「這是為湖南常德的一個大型彩色陶瓷壁畫製作的色彩效果圖。」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2013年4月,周令釗「為壁畫中的陶瓷浮雕人物開臉」(94歲學畫釉上彩)

「山那邊的好地方」

翻開畫案上的另一幅長卷《汨水平江永流芳》,周令釗小心翼翼地查看著畫中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樹,以及彎彎繞繞的母親河——汨羅江。手指水岸邊一片開闊的田野,周老默默念道,「這是我的老家,爽口鎮。」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的前兩天,周令釗出生於湖南平江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大家庭。母親鄭家一畢業於長沙周南女校師範班,是徐特立的學生、楊開慧的同學,畫水彩、綉樣、並喜作詩,曾在長沙衡粹女子職業學校任圖畫教員。

受母親影響,周令釗從小就喜歡畫畫,在長沙讀小學時,他被校門口的馬克思、恩格斯肖像所吸引,在研究一根根「捲曲大鬍子」的畫法時,也被進步的革命氣氛感召。

13歲進入長沙華中美專,期間參與國貨公司廣告設計,貼補家用。畢業於湖北武昌藝專後,周令釗又在上海華東美術印刷傳習所學習修版、製版等,專科學習和大量的社會實踐為年輕的周令釗在實用美術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2013年4月,在清華大學美院陶瓷系窯棚周令釗為陶瓷浮雕駱駝點睛

1938年,在同學的帶領下,周令釗進入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當時的「第三廳」大師雲集,郭沫若、田漢、冼星海等都曾在此供職。那年9月,周令釗參與了全國首幅巨型抗戰作品黃鶴樓壁畫《全民抗戰》。

也是在那時,美術科隔三差五便會「少了幾個人」,周令釗一打聽,說去了「山那邊的好地方」。

他心裡清楚,那是陝北小城,一個當時無數知識青年嚮往的革命聖地。

一天,當聽說冼星海也要「去北邊」時,周令釗坐不住了,請求他帶上自己。冼星海告訴周令釗,「去找田漢批『路條』,到『八辦』換『通行證』,才能買票。」

那個夜晚,周令釗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沒有找到田漢,而第二天是最後的通車日。這個「遺憾」直到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周令釗在創作第二套人民幣時,跟隨印鈔廠去延安寶塔山採集設計素材時才得以釋懷。

自1937年起,隨著戰事逼近,周令釗像每一個熱血的中國男兒一樣,將身心融入文化抗戰的洪流。他在長沙參加抗敵畫會;為焦菊隱導演的進步劇目畫海報、設計舞美;參與由范長江任領隊的「南路前線工作隊」採訪慰問;加入葉淺予、張樂平的「漫畫宣傳隊」,他作舞美和廣告設計,作抗日宣傳畫、作替補演員,到滇緬慰問中國遠征軍……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陶瓷浮雕壁畫《京東糧道》地鐵現場環境圖,周令釗創作

在那個紛繁戰亂的年代,構思快、動作快的「快手周」周令釗,以筆代槍,為當時中國實用美術設計與創作在抗戰期間留下閃光一頁。

1945年抗戰勝利,從緬北戰場歸來,周令釗更加堅信,「『山那邊的好地方』是中國的希望。」

1947年夏,在武漢演劇六隊的周令釗聽說「有人去北平」,他決定北上,「至少北平是『近而方便』的所在」。

同行者轉道上海,周令釗便去看望在此的田漢。在老領導的勸說下,周令釗決定留在更需要他的「有進步背景」的上海育才學校任教。直到第二年8月,老戰友馮法祀帶來北平國立藝專校長徐悲鴻的聘書,經過妥善安排,周令釗抵達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期間,在北平國立藝專地下黨組織領導下,周令釗與其他藝術家們積极參与創作了大量慶祝革命勝利的宣傳品。一天,在國會街後來的新華社繪製毛主席畫像時,當聽說畫像將懸掛在卡車上迎接入城解放軍時,周令釗興奮極了,他知道,自己終於找到了「山那邊的好地方」。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9年紀念郵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周令釗創作

開國大典前夜還在趕製毛主席畫像

1949年9月,開國大典籌備處把繪製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畫像的任務交給了國立北平藝專。「學校決定由你來畫。」藝專黨委書記江豐找到周令釗,因為之前他已多次在重要會議會場布置中繪製過毛主席畫像。

接到任務,距離開國大典也只有20多天的時間。周令釗不敢怠慢,帶著新婚妻子——他在央美實用美術系的第一屆學生陳若菊,登上了搭建在天安門城樓上東牆根的大型腳手畫架。而就在兩個月前,這對新人剛剛在徐悲鴻作為證婚人的婚禮上接受了大家的祝福。

開國大典前的天安門城樓安靜莊嚴,天蒙蒙亮,執勤的小戰士就能看到兩個瘦小的年輕人背著畫具,帶著乾糧水壺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打格、放大、調色、繪畫、調整,攀上爬下、遠觀近改,餓了啃一口涼饅頭、渴了喝一口熱開水,兩顆年輕的心隨著新中國的即將成立而熱血沸騰,「大家都很興奮,非常願意為一個新的中國去做事情。」周令釗曾多次提及這段往事。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4年,周令釗、陳諾菊合作《第一屆人大第一次會議》招貼畫

「像,非常相像!」畫像繪製接近尾聲時,聶榮臻元帥親臨現場,他的話讓周令釗吃了定心丸。畫像原片是新華社攝影師鄭景康在延安時期給毛主席拍攝的,「主席的風紀扣開著,顯得很洒脫。」聶帥觀後覺得「還是繫上好」。

畫像完美收工,已是開國大典前夜,回到住所還未休息,天安門便又來人。因為周總理覺得掛妥的畫像下面,一行「為人民服務」的字樣遠看又小又花,很不協調,提議「馬上改」。

天安門城樓中間門洞約8米高,主席的畫像就懸掛在上面。在由三個直梯綁成的長梯上,周令釗一手拿照片、調色板,一手握畫筆,再一次爬到了聚光燈下的巨幅畫像前。

梯子挪動十幾次,上上下下幾十次,滿意收工天已大亮,此時距開國大典只剩幾個小時。

天安門廣場東側、今天的國家博物館附近,一夜未眠的周令釗與美院師生們守候開國大典的激動時刻。

「像,真像!」「那是一種勝利的微笑!」聽著身邊師生同仁們的讚歎和祝賀,周令釗放心了,「我和若菊完成了我們人生中一個偉大的重要的工作!」

那一年,周令釗30歲。

2008年周令釗繪製了彩墨畫《回憶開國大典毛主席畫像繪製現場》,生動地記錄了那一歷史時刻。「把當時的情景畫下來,也算是一種紀念吧。」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50年,周令釗參加中國少先隊隊旗設計

從團旗、星星火炬,到國徽、人民幣設計

「同意此式。毛澤東,4月28日。」

「同意這個,但須將金黃色圓圈及五角星放下點,置於紅旗四分之一的中間。周恩來。」

「這個好,劉。」

坐在畫案前,翻閱著面前的資料書,周令釗在「團旗」彩頁圖片前停留下來,用他略帶湖南口音的普通話說道,「劉,就是劉少奇。」「『團結在共產黨周圍』是婁霜寫上去的。」說完,老人又默默地笑了。

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剛剛和平解放的北平召開。受命布置會場時,周令釗結識了團中央《中國青年》雜誌美術編輯婁霜。一天,婁霜找到周令釗,請他幫忙設計一稿「共青團團旗」。

「全國各族青年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剛聽完婁霜關於團旗理念的介紹,「一顆被一個圓圈環繞的五角星」就出現在周令釗的稿紙上。

沒等解釋,婁霜已經興奮地叫好,「簡潔明了,太貼切了。」就這樣,5分鐘不到,一面鮮艷的「團旗」誕生了。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38年長沙兒童劇團團徽設計,周令釗創作

其後,「星星火炬」,一代代中國人銘記的少先隊隊旗也隨之在周令釗參與下誕生。

1950年,周令釗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小組成員和張仃、張光宇,與以梁思成為代表的清華大學小組共同完成了國家形象中最重要的徽標——國徽的設計工作。「國徽的設計是一個集體創作。」周令釗說,自己當時提出「將一顆星改為五顆星,與國旗一致」的建議被採納。

「五顆星給天安門賦予了新含義。天安門是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向全國、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地方;是新中國國家標誌性建築,又曾是舊時代皇城的建築,在天安門上空升起新中國國旗的五顆星,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新中國國徽中的最基本的圖形組合。」周容說父親不止一次跟她交流過國徽上五星設計的深層意義。

參與國徽設計對於周令釗來說最值得高興的是,他和武昌藝專時的老師高庄先生同時參與這個重要的工作。「我參與了國徽的平面設計,高庄先生擔當了國徽的最終浮雕成型,我們師生二人都為新中國國徽設計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從1950年起,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時,年輕的周令釗承擔了許多重要的國家任務,更參與了不少重要的「國家形象設計」。

翻開《周令釗作品集》,油畫、丙烯畫、水粉水彩、國畫、壁畫、招貼、插圖、漫畫、徽標……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承載著新中國的國家記憶、民族記憶,反映出不同時期社會大發展的生動氣息,今天看來非常親切。

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人民幣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的總體設計工作。

「人民幣第一套是在原晉察冀邊區銀行設計發行的,第二、三、四套是我直接參与設計的。」周令釗之前多次回憶,「1950年,時任中央美院黨委副書記的羅工柳接到設計第二套人民幣的任務,於是就找到我來做總體設計。」再後來,妻子陳若菊、著名畫家侯一民與夫人鄧澍等也陸續加入到了創作隊伍之中。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65年《侗家琵琶歌》周令釗創作

最怕別人稱他「藝術家」

「有哪一位藝術家有如他那樣,涉獵了難以想像的廣泛而多樣的領域,完成難以數計的或為重大或為平凡的藝術項目的創造,卻都能達到至精至善。憑在戰爭年代,在實際工作中,在神不知鬼不覺間完成了他智慧和功力的積累與冶煉,成就了一代大才。」著名畫家侯一民對周令釗的評價更多來自對其藝術人生的敬仰。

的確,除了眾多的實用美術設計,新中國成立初期周令釗創作的大型歷史油畫《五四運動》,主筆設計的大型壁畫《世界人民大團結》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和展覽;他的油畫作品《韶山》收藏於全國政協禮堂。

自1938年19歲的周令釗參與黃鶴樓大型壁畫《全民抗戰》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周令釗和夫人陳若菊在全國各地創造了眾多壁畫作品,他的壁畫生涯至今81年。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周令釗繪1980年繪敦煌樂舞

有人評價曾擔任過中國水粉畫協會會長的周令釗,「在水粉畫領域,周令釗幾乎是登峰造極的一位大師。」對於丙烯畫、彩墨畫,周令釗也頗有心得,更是創造了不少優秀作品。

一度火爆的藝術品市場也曾讓不少人找上門來,「父母不願意介入,他們不想讓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不再單純。」周容說,2011年,父親將1940年至2008年自己的80餘幅畫作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曾經一幅或幾幅作品名揚天下的大家比比皆是,如雷貫耳,然給予國家,給予民族眾多「形象設計」的周令釗卻始終選擇默默無聲。

國徽設計者周令釗先生去世,一篇舊文懷念「新中國設計第一人」 - 天天要聞

1964年周令釗繪《採風大苗山》

「他就是那麼樸實、厚道、謙和的人。我以為,一位真正的人民藝術家,一定是位老實人。因為只有這樣,才會不圖名、不圖利、不取巧,腳踏實地,辛勤耕耘,一生信奉藝術為人民服務。」黃永玉對老朋友的評價發自內心。

採訪中,百歲周令釗仍然最怕被稱「藝術家」,「我只是教員,是老師,家不家的,那都是人家說的,我從來沒有感覺到,也不敢當。」

「這輩子,我要做一個像周令釗先生這樣的人。」作為學生,韓美林說這是當年一個二十幾歲的小青年最樸素的想法,也正是這個想法,讓他在日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故時能夠堅持、再堅持。他說,「先生的才華,先生的品格,值得我跪。」

來源:2019年5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北京日報客戶端、中國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編輯:胡德成

流程編輯:馬曉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美民眾的反對浪潮,但他依舊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空軍一號上,特朗普更是聲稱「原本Tik Tok的協議已經很接近達成了,但由於在關稅政策中國突然改變了主意,但這並不要緊,自己能夠在15分鐘內讓中國同意這筆交易,只要自己降稅的話」。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兄弟們,就在中國對美國加了 50% 的關稅之後,特朗普再次對我們加了 21% 的關稅,現在整體關稅已經達到 125%。同時,特朗普暫停了對除中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加征關稅政策,而且要把對其他國家加征關稅的稅點降到 10%。這進一步證明我昨天視頻里的分析完全正確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著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