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2022年11月01日19:43:30 歷史 1711

1926年8月24日,整個南通城萬人空巷,幾乎全城的民眾都走出家門,趕來送一位74歲老人最後一程。


正是這位老人,在戰亂年代,讓南通百姓大人有活干,小孩子有學上。


也正是這位老人,在處於多事之秋的近代中國,將南通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城,一躍發展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他就是張謇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1

張謇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他的父親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們能走科考入仕的道路。無奈家裡太窮,父親在權衡之後,決定重點培養天資最好的四子張謇。

張謇也很爭氣,自幼聰穎好學。他五歲即能完整無誤地背誦《千字文》,少年時期就才華出眾。

但是,當時地方科考有個不成文的陋規:「冷籍」家族出身的子弟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冷籍」就是指家族中三代沒有人當過官或者考取過功名。

很不幸,張謇家就屬於這樣的「冷籍」。所以張謇要想參加科考,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

後來,在父親和老師安排下,張謇冒充如皋縣張家子弟,才得以獲籍報名參加科考。所以後來也有人稱他為「冒牌狀元」。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在經過縣、州、院三級選拔後,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成為生員。這一年他只有十六歲,簡直就是一個少年天才。

然而,就在家人以為他的科考之路一路開掛的時候,張謇卻在接下來的鄉試中遭遇「五連敗」。

曾經的少年天才早已沒有了當初的意氣風發,反而對什麼都意興闌珊,甚至對自己的才華與智商都產生懷疑。

偏偏這時候,如皋張家開始用冒名一事要挾張謇和家人。

如皋張家先是不斷勒索財物,後來竟然直接去官府告發「冒籍」一事。張謇還因此被官府關押了一段時間。數年官司打下來,張謇不但名聲受損,家道也更加敗落。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這時,幸虧遇到貴人彭九餘和孫雲錦相助。彭九餘時任江蘇省的院試主考官。他知道此事後,對張謇非常同情,就命通州知州孫雲錦徹查這件事。

孫雲錦調查清楚事情真相後,也非常愛惜張謇的才華,不願這個少年天才就此被埋沒。於是,他請彭九餘上報朝廷,變更張謇籍貫,並彈劾了與如皋張家串通的官員。

在彭九餘和孫雲錦的幫助下,此事最終妥善解決。張謇直到二十歲時,才得以恢復原籍,並保留了秀才功名。

「冒籍」事件對年輕的張謇觸動很大。這件事不但潛移默化地對他堅韌的性格產生一定影響,也使他的名利心放淡了很多,更感激彭九餘和孫雲錦的仗義相助。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1885年,三十三歲的張謇參加鄉試,高中「南元」,終於考取了舉人。

上天似乎有意和張謇過不去。高中「南元」之後,張謇又在會試中遭遇了「四連敗」。

1894年,朝廷加開一次恩科。這一年,張謇四十一歲。人到中年的他,已無意於科考。但在老父親的請求下,張謇同意再次赴京趕考。

沒想到,這次張謇不但順利通過會試,而且在帝師翁同龢的舉薦下,高中頭名狀元,被授職翰林院。

二十多年的科舉考試和人生經歷,不但使張謇遍嘗人間冷暖,也鍛鍊出了他出眾的經世才幹。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2

由於科舉之路實在太過漫長,張家也沒有能力讓他一直安心備考。因此,張謇沒有單純地只是讀書。他從二十三歲起就開始了幕僚生涯,主要是追隨孫雲錦和吳長慶。

1876年(光緒二年),張謇投奔孫雲錦後,不久就去了淮軍的慶軍營做文書。他與後來投奔吳長慶的袁世凱就此相識,分別作為吳長慶的文武幕僚,成為慶軍重要的核心人物。

1882年,慶軍奉命赴朝幫助平叛,並阻止日本擴張。張謇和袁世凱也一起隨軍同行。

在這次出國作戰的軍事行動中,張謇主張強硬政策。他積極為慶軍出謀劃策,起草各種文書和發表政論文章,顯示了出色的經世才幹,受到了潘祖蔭、翁同龢等清流人士的賞識。

吳長慶回國後不幸病故。1887年,張謇再次追隨孫雲錦,協助其辦理治河救災等民生事務,還主持了多家著名書院的工作。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在做幕僚的這段時間,張謇各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成長,為他日後從事「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張謇的仕途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

1894年高中狀元時,張謇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興奮之情。況且,在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廷中主戰的帝黨和主和的後黨鬥爭激烈。

帝黨以兩代均為帝師的翁同龢為首。翁同龢也是張謇的恩師,而且他們政見相近。所以,張謇很自然地加入了帝黨,並成為核心人物。

有一次,新科狀元張謇和朝廷大員一起跪在大雨中,迎接慈禧太后回宮。可是鑾駕經過時,慈禧太后看都不看跪在雨中很久的大臣們,連轎簾都沒有打開,就揚長而去。

這件事給張謇刺激很大。他滿腔的抱負就像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把他徹底澆醒了。他不願就這樣在朝廷中終生被人凌辱奴役,只想為國家和百姓做點實事。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不久,張謇的父親去世。張謇請假回老家守制三年。回鄉的張謇並沒有賦閑在家。張之洞兩次奏請朝廷,派張謇出來做事。

1895年初,為了防止日軍南下,張謇受派興辦通海團練。後因甲午戰爭戰敗,此事不了了之。

隨後,張之洞又奏派張謇創辦大生紗廠。至1898年回北京銷假時,張謇一直在為籌辦紗廠的事奔波。

1898年,回京銷假的張謇適逢翁同龢被朝廷罷官,並打回原籍。張謇在送走恩師後,徹底看透了官場的險惡和朝廷的無能。於是,他再次請假回南通,繼續走「實業救國」的道路去了。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3

1895年,大生紗廠籌辦開始,就遭遇了資金困難,為解燃眉之急,張謇找到兩江總督劉坤一尋求支援。

劉坤一將一批擱置的進口官機作價50萬兩,入股大生紗廠。官股不參與紗廠經營,只拿股息和分紅。大生紗廠也因此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後來,盛宣懷把這批機器分走了一半,大生紗廠需自籌另一半資本。但是,張謇當時籌股十分困難,願意跟他合作的人很少。

張謇在上海招股時,困難到連回通州的旅費都沒有了。

沒辦法,張謇只好在報紙上打廣告,在四馬路擺了個小攤,以「狀元」的名頭,替人寫對聯、扇冊、碑誌等賺路費。三天之後,張謇數了數手中的銀錢,差不多夠回通州了,才轉身上路。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籌建了五年後,大生紗廠終於在通州唐家閘建成投產。

可這時,大生紗廠又沒錢了,企業處於停擺狀態。張謇多方籌措資金,收效甚微。

面對這種情況,張謇萬般無奈之下,決定孤注一擲。大生紗廠就現有棉花先全面投產,一邊生產和賣棉紗,一邊用賣棉紗的錢購買棉花,以此維持正常生產。

南通當地的紡織業基礎很好。而且當時正是一戰時期,市場對棉紗的需求量很大,棉紗價格也一路走高。加上大生紗廠的棉紗質量好,價格公道,很受市場歡迎。

大生紗廠賣出棉紗後獲利頗豐,企業就這樣幸運地生存下來。

經過數年用心經營,大生紗廠的產品逐漸走向全國,不斷穩定發展。到1921年,大生紗廠共獲凈利約2000餘萬兩。紗廠的股票在證券市場上也表現搶眼。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在大生紗廠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張謇還創辦了數十家各種配套工廠和民生企業,逐漸形成了唐閘鎮工業區,蜚聲海內外。

在各類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通海墾牧公司。僅這裡的近百家墾牧公司,就養活了上百萬人。

1901年,在劉坤一的支持下,張謇在通州和海門交界處購買了十多萬畝海邊荒鹽鹼灘,成立了通海墾牧公司,建立了大生紗廠原棉基地。

張謇是農民出身,深知當時附近農民生活的艱辛。通海墾牧公司創建的初衷,就是想給附近上百萬的農民找一條更好的生路。

聽說張謇的公司在海邊組織大批人力開墾荒灘,海門、崇明等附近的貧苦百姓紛紛離鄉背井前來投奔。

這些百姓大都推著所有家當,帶著一家老小,一起加入到墾牧大軍中。有很多人家甚至連祖宗的骸骨都挖出來一起帶著。

歷經千辛萬苦,通海墾牧公司就這樣逐漸開發並發展起來了。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張謇以大生集團為核心,以南通為基地,形成了一個當時國內最大的民營資本集團。他不僅構建了當時南通及周邊的工業體系,而且造福一方,共養活了幾百萬人口。張謇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實業大王。

張謇思想觀念先進、眼光長遠。比如興辦實業時,他前瞻性地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張謇創建的所有公司幾乎都採用了股份制的形式。

這種現代企業制度,中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推行。

也正是這種企業形式,在大生紗廠後期瀕臨破產時,挽救了大生。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04

除了實業救國,張謇的另一個理想是教育救國。

他認為教育是強國之本。「父教育,母實業」是他思想的核心,教育甚至還要放在前面。他也由此走上了興業辦學的道路。

1902年,張謇決定在通州創辦一所師範學校,這也是中國第一所專業的師範教育學校。

可是,這所學校一開工,就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因為學校是由寺廟改建的,拆除佛像時,工人怕得罪菩薩,遲遲不敢動手。張謇對工人說:「菩薩慈悲為懷,知道咱們是建學校,一定不會怪咱們的。」

可工人還是不敢拆。張謇見說不動工人,乾脆自己動手,讓那幾尊大佛都搬了家。據說,最大的如來佛祖像,別人都拉不動,還是張謇親手拉了三下,才把佛祖從寶座上請下來。

學校建成後,張謇請來了王國維、陳師曾等多位名師來校授課。他自己也憑藉著多年的書法功底,經常為學生上書法課,講授書法知識。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除了通州師範外,張謇還創辦和參與創辦了370多所各類學校,像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的背後,都有張謇的身影。

1906年初春,張謇有一次乘馬車去通海墾牧公司。由於連日下雨,道路泥濘難走。這時,張謇忽然想到,設立學校時沒有考慮到孩子們上學路上的困難。

他回去後馬上調整了教育規劃,將每25方里(方里指長寬各一里的面積)一所小學改為16方里,後來又改為9方里。

此外,張謇還大力興辦公益事業,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南通博物苑、氣象台等,讓南通百姓在吃飽穿暖的同時,精神上也富足起來。

在張謇的努力下,南通奇蹟般地在那個亂世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創造了無數個中國第一。南通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享譽國內外。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1926年,張謇出殯那天,南通城萬人空巷,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幾歲孩童,人們都爭相來送別這位在戰亂年代為他們創下一番安寧的老人。

張謇去世後,孫中山高度評價張謇,說自己是空忙,而張謇在南通是取得了實際的成績的。

直到今天,張謇時代在南通留下的印記還隨處可見。

一個人,一座城。南通與張謇,在百年之後依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在內憂外患下,大生紗廠最終還是衰落了。但是,張謇一生開創的事業實在過於偉大,所以胡適稱張謇是「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張謇:為考狀元遷戶口,興業辦學幾百家,成就中國近代第一城 - 天天要聞


作者:天高雲淡

編輯:何夜無夢

參考資料: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六集紀錄片《張謇》

新華網《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狀元」實業家》

《理論觀察》2022年02期《張謇農業教育思想的影響探究》 張書奪 劉大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太平天國失敗後,殘餘逃亡到此國,現有20萬華人,還講著廣東話 - 天天要聞

太平天國失敗後,殘餘逃亡到此國,現有20萬華人,還講著廣東話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他們說,那些太平軍最後去了南美,聽起來像傳說,但人還在,說粵語,過春節,幾十萬人,真真切切地活著。天京破了,城牆塌得連塊整磚都找不到。湘軍圍了三年,餓得城裡人啃樹皮,喝髒水,死人都沒
前蘇聯加盟國里,又冒出了一個烏克蘭?亞塞拜然為何要和俄撕破臉 - 天天要聞

前蘇聯加盟國里,又冒出了一個烏克蘭?亞塞拜然為何要和俄撕破臉

這些日子,亞塞拜然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直接擺到了檯面上。起因是俄方抓了境內的亞塞拜然人,甚至還造成了2人喪生的結果。俄方面表示,這些亞塞拜然族人,是俄國國籍,且涉嫌謀殺案件。亞塞拜然方面則表示,這是俄在針對亞塞拜然人的暴行,因為他們有被打過的痕迹。因此,亞塞拜然方面,也開始抓境內的俄羅斯人,同樣給他...
大罷免忍受侮辱迫害!連勝文轟民進黨:放任「黑熊」攻擊國民黨 - 天天要聞

大罷免忍受侮辱迫害!連勝文轟民進黨:放任「黑熊」攻擊國民黨

國民黨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舉辦首場反罷造勢。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表示,台灣不準有皇帝,民進黨不要想著當皇帝。他也轟民進黨放任自己的禽獸攻擊國民黨,世上沒有後悔葯,如果不想後悔就出來投票。連勝文宣講反罷,他說,颱風來的前一天特別悶熱,感謝大家願意為了捍衛台灣的監督與制衡站出來,防止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就是大惡罷!戴錫欽批:他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 天天要聞

民進黨發動的大罷免就是大惡罷!戴錫欽批:他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國民黨一系列反罷免大型造勢活動中的首場宣講,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登場。台北市黨部代理主委、議長戴錫欽上台助講表示,這次民進黨所發起的大罷免,是台灣自由法治推動三四十年來面對的最大人禍,還批所謂的大惡罷「民進黨與惡的距離是零」,他們就是惡的代表!戴錫欽指出,7月5日沒有發生大地震,也希望剛形成的台...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 天天要聞

馬達Ⅱ感知·感恩·感奮

104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卻是從苦難到輝煌的一部奮鬥史。在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 天天要聞

不止是 「縣委書記榜樣」:焦裕祿的鐵血敵後歲月

提到焦裕祿,你腦海里浮現的,是不是那個拄著拐杖、在蘭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著麥穗、望著泡桐的慈祥面容?沒錯,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是在和平年代裡為百姓謀生計、與風沙較勁的「老黃牛」。但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