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2022年10月14日17:53:24 歷史 1264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2016年的冬天,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專程趕來河南新縣。

他們此次前來,正是為了對「兩學一做」的先進人物——許光,做一期追訪。

說起許光,或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及他的父親,眾人一定如雷貫耳,那便是戰功赫赫的許世友將軍。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到達新縣之後,許光的二兒子許道侖親自接待了大家,當記者提出想去許光同志的故居看一看時,他沒有拒絕。

可當記者們沿著小潢河,一路走到許光故居時,眾人卻非常吃驚。

雖然早就知道,許光是一位十分清廉的共產黨員,但大家還是很難想像,一位開國上將的兒子,居然住在這樣一個破舊狹小的房子里:

60平米的狹小單元房裡,裝的大多是上個世紀的傢具,廚房和卧室的地面還是粗糙的水泥地,有些傢具甚至已經破皮掉漆。

在許光晚年時已罹患癌症,仍沒有改善過居住環境,對此許道侖向記者們解釋說:

「雖然父親的物質不富裕,但他留給我的精神財富,才讓我受益匪淺!」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的住處

作為開國上將許世友長子的許光,為何生活會如此清貧?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貧窮又慷慨

從許光的4個孩子記事起,便只覺得,父親許光是兩袖清風

即便在別人眼中,許光或許擁有「開國上將之子」這樣一個耀眼的光環,但他的子女們,卻從不見自己的父親有何特殊之處。

在女兒許道江記憶中,父親平時總穿著洗得泛白的軍便服,那是許光從海軍部隊轉業後留下來的。

許光於1929年,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鄉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田鋪鄉河鋪村)。

那時候,這裡還沒有重新劃分行政區域,麻城縣還屬於紅軍的鄂豫皖根據地。

許光剛出生沒多久,根據地被國民黨軍隊佔領,作為將領的許世友,只能跟著紅軍大部隊離開,前往川陝地區。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父親有任務在身上,才3歲年紀的許光,便跟著奶奶和母親,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從小摸爬滾打的許光,輾轉過很多地方,一直到新中國即將成立時,才得以和父親許世友團聚。

之後許光參軍入伍,在北海艦隊做到了艦艇長的位置,是我軍第一批具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

許光訓練非常刻苦,作戰也從不貪生怕死,軍隊里沒有人知道,這麼能豁出性命的許光,會是開國上將許世友的長子。

直到1958年,許世友找到大兒子許光,希望他能夠接受轉業,代替自己回家照顧他年邁生病的奶奶時,軍隊的戰友們才知道,朝夕相處的艦艇長,來歷居然這麼不平凡。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回鄉之後,許光仍穿著那一身海軍部隊的軍便服。

每天出門上班後,許光便是一身破舊的藍布上衣、洗得發白的「的確良」軍褲,手裡捏著一盒最便宜的煙,騎著一輛自行車到縣裡。

後來因為孩子住院的原因,許光沒有多餘的積蓄,迫於無奈只能賣掉這輛自行車,來交醫藥費。

自行車賣掉之後,許光甚至只能走路上下班,因為他根本就拿不出多餘的錢,再買一輛了。

許光勤儉的生活,從記事起便一直持續到了晚年。

2010年的一個周六上午,已有81歲的許光,因為穿了很久的布鞋壞了,一個人拄著拐杖,來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老新華書店對面的修鞋攤。

恰巧,時任新縣香山湖管理處書記的楊桂枝,也來這裡修鞋,於是就見到了這樣一幕:

一位瘦高個兒的老人,戴著眼鏡,腳穿一雙老式的解放鞋,手裡還提著一雙半舊的千層底布鞋,拄著拐杖正緩緩走來。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楊桂枝初時並不認識許光,但當她看到這位老人家,手裡提著一雙已經穿破鞋底的布鞋時,依舊感到驚訝無比。

因為她覺得老人即使再窮,也不至於鞋底穿破了,還要來修啊!於是對這位窮苦老人家的憐憫之心,自然又多了幾分。

見楊桂枝露出驚訝的神情,許光耐心地解釋道:

「這雙布鞋是手工做的,人家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穿著舒服,穿的時間還長已經穿習慣了。」

「我這次來是想給鞋加一層底,這樣雨天也能穿了。」

修鞋時,許光還與修鞋的老人,嘮起了家常,問起了對方今年的生意怎麼樣, 地里的收成好不好。

修好鞋之後,許光就拿著鞋離開了修鞋攤,一旁的老人轉過頭,就小聲地對楊桂枝炫耀道:

「小姑娘,想必你還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吧?他可是許世友將軍的兒子哩!」

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楊桂枝驚愕萬分。雖只有一面之緣,卻讓她銘記一生,受益匪淺。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的住處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鞋底穿破還要補、窮苦了一輩子的人,在面對一些事情上,卻顯得格外的慷慨。

九幾年的時候,隨著許世友將軍的事迹,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很多遊客紛紛慕名來到河南新縣,祭拜許世友的將軍墓。

新縣政府見到遊客越來越多,便考慮將許世友將軍的故里發展成為新縣的一個旅遊景點,給新縣增加一部分財政收入。

許光得知後,覺得這確實可以給新縣的百姓帶來福利,欣喜的同時還主動把自家的故居,無償捐給了新縣政府。

這個房子是他的父親許世友,曾經居住過的,雖然已在許光名下,但想到可以為百姓增加一份收入,許光便很爽快地給了新縣政府。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左一)

其實許光明明可以將房子賣給政府,改善一下自己拮据的生活,但他沒有附加任何條件。

在縣裡上班時,許光曾偶然遇到了一個高個乞丐。

這個人曾經當過兵,但比較喜歡享受,卻不怎麼願意幹活,所以退伍之後不僅沒有好前途,反而窮到做起了乞丐。

許光見到後,專門找到對方,給了他一些錢,過冬時許光還擔心他沒有錢買棉衣,送去了一套厚厚的棉褥子。

同事們都覺得,許光對這麼一個不願意自食其力的乞丐,有些過分同情了。

但只有許光知道,兩人都當過兵,即便不是同期,但也有一份戰友情誼,許光實在沒辦法,眼睜睜看著他被餓死、凍死。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並不僅僅只是個例,許光多年來都會從個人工資中擠出「結餘」,資助紅軍後代,金額多達10多萬元,也有了130多人次。

慈愛又嚴厲的父親

在子女教育上,許光也嚴格按照父親許世友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慈愛的同時不喪失原則。

許道侖在接受採訪時說,在他年少的記憶中,父親一直都是高大斯文的樣子。小的時候許道侖不像其他男孩一樣,身子骨很差,經常動不動就會生病。

為了讓兒子能強身健體,許光便趁著兒子假期提出了一個辦法,他和許道侖做了一筆交易。

讓許道侖每日到山上砍柴,自己再以高於市場價一倍的價格買下來,所賺的錢都歸許道侖一個人。

許道侖聽後非常興奮,因為當時市面上的柴火一斤五厘錢,但如果事自己親自上山砍的話,賣給父親就可以一斤一分。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世友將軍與長子許光、孫子許道侖、孫女許道江、許道海

為了多賺錢,許道侖整個暑假每天都會雷打不動地到山上砍柴,經過一個假期的辛勤勞動,原本瘦弱愛生病的許道侖長出了肌肉,也靠自己的勞動賺到了一筆巨款。

對待兒子尚且慈愛,許光對女兒更是非常的溫柔。那時候女兒許道江,每天都要到體育中心打乒乓球,但每天早上許道江還得上學。

為了不耽誤學校的課程,兩人便商量好,每天早上五點許光便騎車帶著許道江到體育中心打球,等七點多時再把她送到學校,這樣既能打球,也不會耽誤上學。

為了照顧女兒,許光只能起得比許道江更早,在送完女兒上學之後,許光還要趕忙騎車到縣裡上班,即便很累,許光也從來沒有間斷過。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在日常生活上,許光對自己的兒女是非常慈愛的,但一旦涉及到原則問題上,許光就會銘記父親許世友的處事方式,絕不姑息。

因為許光永遠記得,一次正值國內邊境自衛戰,戰局非常的緊張,自己三姐當時是空軍的一員,但卻因為剛結婚在度蜜月,沒能及時歸隊。

他的父親許世友得知後,大發雷霆,下令空軍部隊立刻通知三姐,讓她在三天之內趕回部隊。

三姐收到通知後,一分鐘都不敢耽誤,火速歸隊了。

他始終銘記父親許世友的要求,絕對不能讓子女戴著「高幹子弟」的高帽子,在原則問題上對待子女非常嚴格。

許光一共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兒子都在部隊當過兵,他曾專門寫信給當時即將退伍的二兒子許道侖,告訴他:

「學習不能放鬆,但必須要自己真槍實幹憑真本事,不要弄虛作假。」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與父親許世友

因此在部隊中,兩個兒子都不曾利用祖父許世友在軍中的影響力,幫助自己提干,反而是在退伍之後順利轉業,成了普通的小職員。

不僅如此,許光還教育自己的子女,絕對不能公器私用,更要學會回報社會。

在許光擔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時,他從來沒有用過公家車,接送過自己的子女。

每次大女兒許道江從北京回家,都要坐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即便辛苦許光也沒有心軟過。

二女兒從師範學校畢業之後,明明有機會留在信陽工作,但在父親許光的勸說下,許道海最終還是選擇留在缺人的新縣,在自己的教師崗位上發光發熱。

與妻相濡以沫

許光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能夠安於清貧、能夠將子女教育成才,離不開妻子楊定春的支持。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和楊定春,是在父親的介紹下認識的。

那時候楊定春還只是老家小學的一名女教師,許世友在交流之後,覺得這個女孩忠厚老實,能擔得起家。

就這樣,在父親的安排下,兩人見面了。作為同樣溫柔謙和的兩個人,許光、楊定春兩人,很快便被對方吸引了。

兩人結婚之後,許光重新回到了部隊,妻子楊定春沒有隨軍,而是在老家照顧奶奶和兩個孩子。

1958年,許光在父親許世友的安排下,決心退伍回家,照顧生病在床的奶奶。

楊定春心裡清楚,如果丈夫不退伍,之後肯定會有很好的前途。但許光放棄回部隊的決定,也沒有讓楊定春惱怒,反而她很理解自己的丈夫。

兩人相濡以沫,一起照顧著幾個孩子。儘管家裡並不富裕,但能夠擁有這樣一個為人正直的丈夫,楊定春仍然覺得十分的幸福。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和老伴在許世友將軍雕像前

在楊定春五十多歲時,她突然患上了嚴重的肺氣腫,一到發作的時候,無法生活自理。

家裡請不起保姆,許光就親力親為,上班的同時也會擠出時間,照顧好妻子楊定春。

給妻子熬湯、洗衣服、洗澡等各種工作,都是許光一手包攬下來的,楊定春的弟弟來看望姐姐時,看到許光正認真洗著盆里的衣服時,十分感慨。

患癌提出「三不」原則

2012年時,許光在一次檢查中,意外查出肺部上方有點問題。

孩子們想給他找個專家看一看,為此女兒許道江,還專門把兩名專家請到了新縣的家裡。

許道江本想著,父親許光說不準就能被專業醫生說服,到大醫院進行治療。

但沒想到,許光得知兩個專家專程上門來給自己看病,直接拒絕了這個請求,反而對女兒說:

「專家該給老百姓多看病,我這個病在縣裡看看就算了。」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許光晚年(左)

拗不過許光的犟脾氣,專家只能無功而返,但沒想到就是這一延誤,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等到許光在孩子們日復一日的勸說下,終於同意到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進行檢查治療時,才發現他已經身患肺癌了。

到醫院之後,許光反覆和女兒許道江強調:

「這次治病,我們一定得自己掏錢,可不能給縣裡增加負擔啊。」

許道江答應了父親,為了讓許光在醫院住得更舒坦一點,女兒許道江便想讓許光住在一科病房,居住和飲食條件都更好一點。

但許光卻斷然拒絕了,表示自己就是普通家庭,花不起那麼多錢。

為此許光還專門提出了自己的原則,治病可以,但必須保證三點:

不用進口葯、不能做過度治療、不給子女添麻煩。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在醫院裡住了20多天後,許光便鬧著要回家,女兒許道江勸父親還是要接受治療,許光反而說:

「我一把年紀了,也不考慮那麼多,我就是想家了,想新縣了。」

許道江拗不過父親,只好同意讓他回家,但沒想到許光回新縣不到一個月,便突發心肌梗塞,連夜從新縣趕到武漢治療,都沒能救回來。

在彌留之際,許光一直緊緊握著妻子楊定春的手,彷彿想對她說,沒想到自己先走一步,要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們。

楊定春,則哽咽著對許光道:

「你放心,我一定好好活下去,為了你也為了孩子們!」

結語

一生清貧樸素的許光,平淡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甚至隨著時光流逝,或許再沒有多少人能夠記住他。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開會中的許光

其實許光一點都不平凡,作為我軍首批具有本科學歷的艦艇長,本有一眼就能望見的大好前程等著他,但最終許光還是熱切投身於家鄉建設。

回到新縣後,許光從未用父親的光環,為自己謀過半分私,只是默默在縣武裝部副部長、縣人大副主任等崗位上,奉獻48個春秋。

任縣人武部副部長20年間,許光深深紮根於群眾當中,每日走街串巷,了解基層百姓的普通生活。

擔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時,在1987年的特大洪水搶險救災中,他曾身負重傷,送醫後頭上縫了十幾針,整整昏迷了3天3夜,蘇醒後又立即趕到抗洪一線。

身為將門之後,卻甘為布衣,這才是作為許世友將軍後代,身上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一點。

許世友長子許光:81歲路邊找人修鞋,患癌提三不,不給子女託人情 - 天天要聞

在許光的遺體告別儀式上,無數父老鄉親自發來到現場,給這位「縣裡最普通的幹部」送上花圈,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揭秘《武王墩》:還原墓主人身份,尋蹤楚文明 - 天天要聞

揭秘《武王墩》:還原墓主人身份,尋蹤楚文明

(更多新書好書推薦,點擊知事薦書)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三和鎮徐窪村的武王墩墓,因在2015年夏天被一夥盜墓賊闖入而走進公眾視線。它是一處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國高等級墓葬。其擁有的結構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槨,以及目前所見最大的21級台階的墓坑,共同刷新了楚墓考古史上的新紀錄。《...
14年抗戰中的河南力量,190萬子弟兵的血與火 - 天天要聞

14年抗戰中的河南力量,190萬子弟兵的血與火

你知道14年抗戰中,全國傷亡「最慘烈」的省份,是哪裡嗎?不是東北,也不是南京——而是河南,1453萬軍民傷亡,比「南京大屠殺」中的傷亡,還多了將近50倍,平均每10個河南人,就有4人,倒在了血泊之中!1938年,黃河決堤的巨響,撕裂了河南的
「廢約」的幻滅!誰在抗戰勝利後重新出賣中國主權? - 天天要聞

「廢約」的幻滅!誰在抗戰勝利後重新出賣中國主權?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列強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抗戰爆發後,中國開啟了廢約行動。希望藉此改變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局面。 1942年成為重要轉折點!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一系列勝利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同盟國中的地
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賈建威接受審查調查 - 天天要聞

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賈建威接受審查調查

來源/啄木鳥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賈建威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賈建威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甘肅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賈建威簡歷 賈建威,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河北定州人,大學學歷,1981年10月參加
隱居隆中知天下!諸葛亮攜「隆中對」登陸三謀新賽季 - 天天要聞

隱居隆中知天下!諸葛亮攜「隆中對」登陸三謀新賽季

想當年,諸葛亮隱卧隆中,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勢。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他獻上計策「隆中對」,勾勒出蜀漢跨荊益、聯吳抗曹的宏偉藍圖,自此成為千古名策。歲月悠悠,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雖已遠去,但在創新策略SLG《三國:謀定天下》的新賽季里,我們將穿越時空,重臨「隆中對」的智慧戰場,與諸葛亮一同謀定天下!《三...
民間傳說:羅成出世 - 天天要聞

民間傳說:羅成出世

羅成,是小說《說唐全傳》中的人物,隋朝鎮守燕山的靖邊侯羅藝之子,書中主要人物秦瓊的表弟。羅成少年英雄,長相俊美,性格驕傲、任性,擅長家傳的羅家槍法,是隋唐第七條好漢。羅成羅藝是羅成的父親,隋煬帝時期,羅藝以軍功官至虎賁郎將,駐守涿郡。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