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2022年10月12日00:12:48 歷史 1060

1954年國慶前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率領代表團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他對於中國的訪問,可就在這次訪問期間,赫魯曉夫提出了一個比較令人頭大的事情:讓中國派遣100萬工人前往蘇聯西伯利亞地區參加勞動和開發。

無論對於哪個國家而言,100萬都是一個巨大的人口數字,毛主席不得不仔細思索一番對策,他的答覆也是硬氣又巧妙。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建國初的「要人」博弈

很多人對赫魯曉夫這個名字都不陌生,不過1954年還屬於中蘇兩國的「蜜月期」,就算中國對蘇聯的某些提議需要保留意見,也得回應的比較委婉。

況且,在赫魯曉夫來的那一年,蘇聯還向中國提供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這些也使得中國在基礎設施發展方面突飛猛進。

從政治上來看,斯大林一般都坐在莫斯科,很少到外面去溜達,赫魯曉夫也算是一改常態,鼓勵蘇聯從官方到民間在更加廣泛的方面和中國交流與合作。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面對這樣子的改變,毛主席對於赫魯曉夫的感受還是不錯的,因此他還說:「第一次同赫魯曉夫同志見面,還很談得來。」

然而,赫魯曉夫在這次訪華期間還鬧出了不少「惡作劇」,讓人覺得非常無厘頭。

1954年10月9日,旅大市委接到了來自北京的密電,說赫魯曉夫一行人要前往旅大訪問,接待規格都要提前安排好,確保蘇聯元首的安全。

經過了幾天的詳細安排後,10月13日旅大市委第一書記郭述申、市長宋黎等人親自來到機場迎接,距離飛機降落還有10分鐘的時候,他們去了候機坪等待。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結果,接連兩個10分鐘過去了,前來迎接的人們始終沒有找到赫魯曉夫專機的影子,大家都有點焦慮,趕緊向北京方面確認。

可北京方面的表述是:飛機早已離開首都機場,這個點應該降落在周水子機場了。

得到這樣的答覆後,負責接待的人們都嚇壞了,若是這架飛機出了事,本就虎視眈眈的美國極有可能又去煽動歪七扭八的言論。

蘇聯方面也得到了消息,他們同樣焦灼不已,不知道自己國家的元首出了什麼問題,可沒個結論,誰也不敢瞎猜測什麼。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還好,一個電話打來了,說赫魯曉夫跑到旅順口的土城子蘇軍機場降落了,原來是他在飛機抵達旅大上空後突然作出了決定,要求在土城子機場降落,這樣的臨時決定突然給土城子機場來了個「突襲」,機場不知道如何去接待這位元首,上下都亂作一團。

不知如何是好的郭述申趕緊帶人去了土城子機場,結果人家赫魯曉夫早已坐著軍用吉普車揚長而去。

來到旅大之後,赫魯曉夫也住在一家極為豪華的賓館當中,中方人員負責外圍警戒。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不得不說,無論赫魯曉夫是否睡得香甜,負責警戒的工作人員個個都緊張萬分,那會的赫魯曉夫一旦出事,那便是國際大事。

到了夜晚,有賓館的服務員急急忙忙跑來彙報,說赫魯曉夫的房間里是燈火通明,可是裡面早已沒了人,人也不知道去哪了。

負責警戒的人員也同樣沒有看到赫魯曉夫的蹤影,便連忙逐級向上彙報,公安局和市委的人也都蘇醒了過來,他們都匯聚到賓館附近,大家一起尋找赫魯曉夫。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赫魯曉夫最終被發現在一個類似於倉庫的地方,他已在一張小床上酣然入睡,也沒人能解釋他究竟是怎麼想的。

赫魯曉夫的中國之行,不僅要給警戒人員和服務人員出難題,還同樣給毛主席出了難題。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在和毛主席會面的時候,兩人的談論內容也非常寬泛,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蘇聯對新中國的經濟援助。

來到北京後,他也開始認真研究起了中國的問題,因為中國並沒有蘇聯那麼寒冷,居民的數量也比蘇聯要高很多,如何解決好就業問題,也必然會成為執政黨思考的一個主要方向。

聊著聊著,赫魯曉夫還想到了當年斯大林同志問毛主席的一個問題:「在橫渡長江後,為什麼沒有早日進攻上海?」

毛主席當時是這麼回答的:「那裡有600萬人口,早日進攻上海,就要解決好老百姓的糧食問題,當時我們還沒有那麼多糧食。」

這次,雙方談到了人口,一個「好主意」就從赫魯曉夫的腦海中蹦了出來。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他說:「我剛去了你們所說的海參崴,那裡是一個不錯的建在山岡上的海濱城市,可是,目前這座城市就是空蕩蕩的,除了我們的艦隊駐軍,人口實在是太少了,蘇聯人都不願意來,人口也比較少,和你們比較,4億人就很多了,我們可以在這方面互相支持。」

毛主席當然知道赫魯曉夫的話裡有話,聽完之後也很吃驚,他還是希望赫魯曉夫明說,於是問道:「噢,這是什麼意思?」

與會的還有周總理和劉少奇等人,他們都在等待著赫魯曉夫的回答。

只見赫魯曉夫搖頭晃腦地說道:「這件事我還沒有和蘇共主席團的成員們商量,我只是現在有了這麼一個想法,我看是可行的,這樣做也同樣能夠使得我們兩個國家能緊密聯合起來,實現共同發展。」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這句話說完,赫魯曉夫端起桌子上的茶水喝了一口,然後接著說:「我們可以從中國招募100萬名勞工開到西伯利亞地區幫忙開發森林資源,一方面可以幫助中國解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還能推動西伯利亞的開發。」

這句話一出來,現場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比如一旁的米高揚就認為過去斯大林曾在20年前將海參崴的中國居民趕回了中國,原因也是擔心這片土地被中國化,因此,他還是持有和赫魯曉夫不一樣的想法,只是看到赫魯曉夫已經把話都說出來了,自己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赫魯曉夫這麼想確實有他的道理,可他想得比較簡單,只是將人口當成冰冷的數字,並沒有往社會層面去思考。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赫魯曉夫的決定,需要被審慎對待

毛主席是從農村中走出來的,他率領中共歷經艱難險阻才完成了建國大業,無數老百姓好不容易熬過了那段流離失所的歲月,正為新中國的建設奉獻著,這些毛主席都是極為清楚的。

況且,當年加拿大、美國等地的不少鐵路都是華人用血汗換來的,那會中國不夠富強,遭人欺負也是無奈,如今全新的中國已經建立起來了,毛主席從社會角度思考,自然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於是,他對原本還沉溺在激動中的赫魯曉夫說:

「赫魯曉夫同志,多少年以來,西方世界一直認為中國不夠發達,是貧窮落後的,如果我們採納了你的建議,那麼我怎麼向中國人民和民主黨派去做解釋?」

「況且當年『一邊倒』的政策提出來後,民主黨派的懷疑聲音是很大的,朝鮮戰場上有幾十萬中華好兒女灑出了熱血,包括我的兒子毛岸英,如果我們又要向西伯利亞輸送100萬青壯勞動力,我們自己百廢待興的事業就會遇到困難。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聽了毛主席的解釋,赫魯曉夫的心裡一下還不是滋味,他思考的出發點確實太過於為蘇聯著想了,並沒有實際考慮到中國現狀。

也正是關於100萬勞動力的話題,讓赫魯曉夫的臉上「沒了光」,毛主席的心中同樣也有些鬱悶。

當天會談後也是有一場晚宴的,不過赫魯曉夫還是草草選擇了結束,提前回去休息了。

或許這件事讓赫魯曉夫感覺到丟了面子,在被毛主席拒絕後,他還在想像著能再想辦法推動這件事,於是,他在住地將隨行的米高揚、布爾加寧等人全部都匯聚了起來,讓大家集思廣益,都為這件事想想辦法。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可讓赫魯曉夫沒想到的是,其他人幾乎全部不贊同自己的想法,見到赫魯曉夫此時有空去仔細研究這個問題,米高揚乾脆就挑明了說。

他告訴赫魯曉夫:「俄國人畢竟是歐洲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大俄羅斯文化心理,還帶著斯拉夫人的優越感,從這樣的角度來考慮,他們也是不願意引入大量的外國勞工的。」

之後,米高揚還給赫魯曉夫分析了關於大批勞工來後的社會問題,赫魯曉夫也有點後悔向毛主席提出這個建議。

當時在現場討論的時候,毛主席似乎是看出了赫魯曉夫身邊人的想法,當然,作為一國領袖,他也得考慮當時蘇聯對中國那麼多的援助。

當年10月11日,毛主席再度見到了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這一次,毛主席則直接向赫魯曉夫挑明了:「關於向西伯利亞輸送中國勞工,我們研究後,決定同意。」

可這個時候赫魯曉夫就鬱悶了,這個建議是從他自己嘴巴里說出來的,現在充分考慮利弊後又不願意了,作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赫魯曉夫的話語代表著蘇聯,可不能隨便出爾反爾。

他也只好硬著頭皮說:「你說得對,中國人應該建設自己的國家,我們當然不想給你們製造困難,如果你們覺得這個建議會傷害到中國人民,那麼就當我們沒有提過。」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可過了一會他又覺得自己說的話真的有出爾反爾的意思了,也乾脆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100萬勞工來了目前也派不上用場,我們的後勤工作現在也跟不上,可以先接受20萬人。」

就這樣,周總理和布爾加寧簽訂了協議:蘇聯向中國招募20萬名勞工去西伯利亞工作。

不過,這件事最後的處理結果是:河北一個縣派去了7000名勞工遠赴蘇聯工作,沒有其他下文。

1955年夏天,來自河北的第一批1000名工人和3名管理幹部就踏上了遠赴蘇聯的漫長旅程,蘇聯將他們分配到了3個企業當中。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來到蘇聯後,蘇方還給工人們分配了大米罐頭和黃豆罐頭,當時中國勞動者還吃不慣麵包和罐頭,所以連一半都沒吃完。

從這批人的角度考慮,他們出發之前還非常憂愁,擔心去了之後生活會充滿各種不習慣和不適應,可隨著他們抵達目的地,那種不適應便煙消雲散了。

在目的地,蘇聯的黨政部門和相關企業為工人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大家都對來自中國的工人們表現出了非常友好的一面,企業還很快組織他們去看電影、逛公園等,這都讓中國工人非常開心。

蘇聯相關方面更為中國工人提供了兩層的員工宿舍,並且室內配套齊全,還帶上了閱讀室。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擔心他們看不懂蘇聯文字,企業還貼心地為中國工人準備了來自中國的《人民日報》和《工人日報》等,方便他們隨時了解家鄉的情況。

這樣一來,工人們的所有問題都得到了蘇方的妥善處理。

外出的中國工人也總能代表著中國的形象,他們明白這個道理,也更加踏實肯干,以樸實和勤勞打動了不少蘇聯女工。

由於文化差異,蘇聯「女追男」的情況在那個年代就時有發生,一段段異國戀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在蘇聯吉達這個地方,就有8名中國工人和蘇聯女工產生了戀愛關係。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對於這種情況,蘇聯官方和蘇聯企業都是支持的,他們也明確告訴了中國工人:「結婚是允許的,不過你們需要審批。」

還有企業經理看到中國工人非常踏實肯干,還開玩笑似地說:「我不打算讓這批工人回去,所以要想辦法讓他們都能在蘇聯結婚。」

若是按照最初的協議,還會有更多的工人前往蘇聯,不過後來蘇聯勞工後備總局局長還是宣稱:「蘇方尚無繼續招募工人的計劃。」

至此,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了,還是有不少高層都知道原因,這樣也保全了雙方的面子。

回過頭來看,這也是大國博弈的一種表現,毛主席用智慧的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也使得中蘇之間的「蜜月期」在那段時間內繼續了下去。

赫魯曉夫向毛主席要100萬中國工人,毛主席的答覆硬氣又巧妙 - 天天要聞

參考

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 要求引進百萬中國人 文史博覽

赫魯曉夫三次訪華始末 宋淑玉; 黨史文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改革開放奠基:毛澤東重構農業國工業化生產關係 - 天天要聞

為改革開放奠基:毛澤東重構農業國工業化生產關係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農業社會基礎薄弱、工業生產力幾乎空白的現實,毛澤東通過系統性變革生產關係,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一、土地改革:打破封建生產關係,解放農業生產力1. 消除封建剝削,重構土地所有制毛澤東通過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為那個「最好的黃蓉」 - 天天要聞

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為那個「最好的黃蓉」

1985年5月14日,在過完生日僅一周後,翁美玲在家中開煤氣自殺,年僅26歲。因為在TVB的83版《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黃蓉,翁美玲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數十年後,仍有粉絲去她曾就讀的玫瑰崗中學、離世的尖沙咀偉錦園、與母合葬的劍橋公墓,去尋找她的印跡。翁美玲不是第一任黃蓉,不是最漂亮的黃蓉,也不算演技最出色的黃蓉...
《說唐》之一:秦彝託孤 - 天天要聞

《說唐》之一:秦彝託孤

秦彝託孤兩晉以後,國家分裂,南北對峙。南朝宋、齊、梁、陳,北朝東魏、西魏,政權頻繁更替,戰亂不休。兩晉以後,國家分裂,南北對峙那北朝的東魏,後來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周主國富兵強,於公元576年,以楊忠為元帥,其弟楊林為行軍都總管,發
秦始皇兵馬俑最詭異的地方,為何人們都避而不談? - 天天要聞

秦始皇兵馬俑最詭異的地方,為何人們都避而不談?

綠臉俑在眾多陶俑中,有一尊綠臉俑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其面部顏色全是石綠顏料塗成的綠色,而其他發掘出的兵馬俑面部則多為淡粉色等正常膚色。對於綠臉俑的形成原因,有多種猜測,如工匠的失誤、軍中儺人(巫師)形象、少數民族特色陶俑、軍中哨探為便於隱匿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