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2022年10月09日18:22:30 歷史 1695

前言:

1984年,賀子珍因病去世,此消息一經傳開,引得多少民眾為其落淚。可對於她的後事,中共上海市委並不敢擅自主張,只能向中辦彙報。中辦也非常為難,只好請示鄧小平。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鄧小平思慮良久說:「賀子珍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同志,我們中央的領導人都要送花圈,就將其骨灰放一室吧!」

一室是八寶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領導同志骨灰的地方,鄧小平的一番話,為賀子珍葬禮的規格定了調子。

「對我最好的女人」

1938年,29歲的賀子珍懷著身孕踏上了去蘇聯療養的路程。毛澤東極力挽留,終究沒能抵得過賀子珍堅決的心。跟隨賀子珍來蘇聯的還有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

來到蘇聯已經是10月份了,天氣轉涼,枯黃的落葉灑滿了整個街道,賀子珍下意識摸著自己的肚子,心中不禁一暖。這是她與毛澤東共同孕育的小生命,也是給她留在蘇聯最強大的動力。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4個月後,賀子珍生下了一個兒子,她給孩子取名為柳瓦。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趴在嬰兒床的圍欄外面,看著熟睡的小嬰兒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們一會兒摸摸孩子的臉蛋,一會兒揉揉孩子的小手,愛不釋手。

毛岸高興地說:「我的小弟弟長得真像爸爸呀!」在病床上的賀子珍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在心中感嘆一聲,似乎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這個孩子身上。

小柳瓦的出生不僅給在異國他鄉的賀子珍帶來了慰藉,也緩解了她對毛澤東的思念。可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就破滅了。

由於蘇聯與國內的生活環境相差太遠,飲食和文化也大不相同,小柳瓦不幸患上了流感,賀子珍跑遍了醫院也沒有能夠將小柳瓦救回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只有六個月大的兒子在自己懷中消亡。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賀子珍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擊,而這並不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小柳瓦去世後,賀子珍遲遲走不出喪子之痛,整日在床榻上痛哭不已,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兩人在蘇聯受到賀子珍很大的照顧,看到賀子珍整天以淚洗面也十分痛心,他們主動擔起了照顧李敏的責任,為賀子珍減輕負擔。

毛岸英不忍讓賀子珍太痛苦,就勸慰道:「賀媽媽,小弟弟不在了已是過去之事,你要保重身體呀,你還有我們,還有妹妹呀。你一定要振作起來!」毛岸英的話令賀子珍想通了許多,她擦乾淚水,輕輕地撫摸著毛岸英的臉頰,點頭答應著:「有你們陪著我,我實在太幸福了。我確實不該繼續沉浸在痛苦之中,你們還需要我,我不能倒下!」

在毛岸英兄弟倆和李敏的陪伴下,賀子珍的情緒逐漸恢復,慢慢走出了悲傷。可一封遠道而來的書信,讓原本恢復良好的賀子珍再一次陷入了悲傷之中。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在蘇聯療養的這些年,賀子珍與毛澤東也時常有書信來往。信中雖然只有隻言片語,但濃濃的牽掛仍舊藏在其中。毛澤東不僅一次希望賀子珍能夠帶著孩子回國,但倔強的賀子珍堅持要留在蘇聯,毛澤東對此也非常無奈。

或許遙遠的距離將兩人的感情磨淡,或許是賀子珍倔強的脾氣為他們埋下了分離的種子。一天,賀子珍像往常一樣來到讀報室。讀報室像往常一樣寧靜,學員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台上讀報員用莊重的聲音讀著最近的消息。

賀子珍聽得津津有味,可接下來的一條消息令她震驚不已。讀報員一字一句地讀著:「塔斯社的記者在延安採訪毛澤東,雙方在窯洞中談了許久。待聊完天已經很晚了,毛澤東與他的妻子一同出門為記者送行。」

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賀子珍無法相信,直到讀報員將報紙上面的消息全部讀完,她也沒有能回過神來。賀子珍扶著牆走出讀報室,雙腿在不停地顫抖,她開始有些後悔,不該倔強地留在蘇聯與毛澤東分離。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賀子珍

賀子珍悔不當初,但現在後悔已經為時已晚,剛剛已經緩解的喪子之痛又悄然湧上心頭。在這以後,賀子珍的精神狀態就非常不好,時常獨自坐在窗前沉默不語。

後來,周恩來在蘇聯治病的時候,看望賀子珍。賀子珍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希望周恩來能夠幫忙帶回。

毛主席看完信後,心平氣和地回信道:「你寄來的信我已收到,我一切都好,也希望你能好好學習,爭取在政治上獲得極大進步,以後我們就是同志了。」

毛主席的信寫得非常清楚,賀子珍長嘆一口氣,她明白自己與毛主席的緣分已經盡了,成為同志是對過往的釋懷。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據賀子珍的外甥女孔冬梅說:「外公曾經講過,『賀子珍跟了我這麼多年,受了很多苦,但她是對我最好的女人』。」這是毛主席對賀子珍最高的肯定。

異國他鄉的艱苦生活,賀子珍落下病根

與毛主席結束婚姻關係後,賀子珍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但她並沒有喪失生存的意志,因為她還有三個可愛的孩子需要她的照顧。

毛岸英和毛岸青非常懂事,從來沒有給賀子珍帶過一絲麻煩,年紀最小的李敏也時常陪伴賀子珍,給她的生活帶來溫暖。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李敏(右)

在異國他鄉獨自養育三個孩子相當艱難,賀子珍憑藉著母愛的力量苦苦支撐,然而,就這樣由幾人組成的幸福之家,卻被蘇德戰爭的爆發無情摧毀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進入了備戰狀態。賀子珍被迫編入了一家兒童院,在那裡工作。因為戰爭的需要,賀子珍不得不學習縫紉、做飯、縫補衣服還有教學生們中文等事情。賀子珍常常累到深夜,身體也愈發不堪重負。

隨著戰爭局勢的日益緊張,賀子珍的生活變得愈發困難。儘管與來蘇聯的初衷背道而馳,賀子珍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向前沖。

提到在蘇聯生活的那些年,賀子珍總是不願回憶,可能那段日子是賀子珍最痛苦的時光。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賀子珍和李敏

在賀子珍給共產國際的信中寫道:我們不懂俄文,工作艱辛,我身體裡面的4顆子彈時常折磨得我不能入睡。我的身體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症,頭痛、背痛、腰痛,折磨得我難以忍受。

從信件中,我們不難看出賀子珍在蘇聯過得非常艱辛,那時她的精神已經瀕臨崩潰。賀子珍掙扎著,為了不讓孩子們受餓,賀子珍明白不能光靠著兒童院的薪資生活,自給自足才是王道。

當時李敏還小,兒童院還會給孩子們做飯吃,可大人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只能自己想辦法。於是賀子珍找了一片荒地,用她那瘦弱的肩膀開墾著,種了許多的蔬菜。不料,由於戰爭的影響,兒童院的物資也異常短缺,賀子珍的生活費不僅停發,兒童院還給她加重了任務。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賀子珍(左)

兒童院要求賀子珍在一個月之內織出九雙襪子和一件毛衣,巨大的任務壓得賀子珍喘不過氣,臨近冬天,蘇聯的天氣變得極為嚴寒,賀子珍的病時常發作,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可為了能夠準時交工,賀子珍時常在被窩裡面趕工,一做就是一整夜。

然而,命運好似不願放過這個可憐的女人,生活的苦難再一次降臨在她的身上。李敏不小心患上了肺炎,好幾天高燒不退,兒童院的人將李敏送到醫院救治,當賀子珍得知消息後,想要將李敏帶回家中,卻遭到了拒絕。

無奈之下,賀子珍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到醫院探視。可這一天,當賀子珍再一次來到醫院時,卻並未在病床上看到李敏的身影,她焦急地四處喊著:「嬌嬌,我的嬌嬌呢?」當詢問到李敏的下落時,賀子珍卻被告知李敏被推到了太平間。

賀子珍不願相信,她飛奔到太平間,俯身在李敏身上痛哭。正當她以為李敏身亡的時候,李敏身上蓋著的白布,似乎有微弱的呼吸聲。賀子珍立即在李敏的鼻息上試探,果然有呼吸,她抱起李敏就走出醫院,並對阻攔她的人說:「我的嬌嬌我要抱走了,出了什麼事情我自己擔著,你們不用操心。」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毛主席和李敏

或許是母愛的力量感染了命運,這一次李敏堅強地活了下來。由於賀子珍沒日沒夜地照顧李敏,再也無法按時完成任務,很快就引起了兒童院院長的不滿。

賀子珍說:「我的孩子還沒有痊癒,還請院長再寬限幾天。」可她的請求並沒有換來院長的同情,還威脅她:「如果你按時完不成任務,我就上報說你懈怠偷懶!」

院長威脅的話,並沒有將賀子珍震懾住,她當即和院長爭執起來。賀子珍嚴厲的指責讓院長下不來台,院長從來沒有被人如此頂撞過,他當即露出陰狠的目光說:「你瘋了,我要把你送到精神病院!」

這句話賀子珍在院長口中不知道聽到多少回了,並沒有當一回事。她沒有向院長臣服,依舊在家中照顧著李敏。可沒過幾天,一夥陌生的人衝進了她的家中,將賀子珍抓了起來並說:「我們是精神病院的,讓你去住院!」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賀子珍拚命解釋自己並沒有得病,可那群人固執地將她拉上了車。從那次之後,賀子珍原本就搖搖欲墜的身體,又跌入了另一個深淵。

醫院的高牆將她與外界隔成了兩個世界,她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繫。她日日夜夜都在思念自己的女兒,不知她過得好不好。

再一次見到李敏已經是兩年後了。那天,賀子珍出院後,遠遠地就看見了那個日思夜想的身影。李敏長大了不少,看到賀子珍出來興奮地跑上前去,母女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賀子珍去世,沉默的晚年生活

賀子珍在蘇聯生活的那幾年,幾乎將生命全部消耗,她原本的初衷是到蘇聯好好療養和學習,沒有想到卻讓自己落了一身的病。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王稼祥

1947年,王稼祥帶著妻子去蘇聯療養,尋得了賀子珍的下落。見到賀子珍的時候,王稼祥被實實在在地嚇了一跳。賀子珍十分憔悴,可見這些年她過得十分不易。王稼祥非常不忍,他問賀子珍:「你有什麼願望嗎?」賀子珍堅定地說:「我要回祖國!」

就在這一年,賀子珍帶著李敏和毛岸青在王稼祥的幫助下,回到了中國,李敏也迎來了與她的分別。賀子珍明白,李敏跟著毛主席生活是最好的選擇,她忍痛將李敏送到了毛主席的身邊,自己則一個人獨自在東北生活。

沒有女兒在身邊,賀子珍的生活十分孤寂。她曾向別人透露過自己有兩個心愿:一個是希望自己可以重新獲得工作的機會,不要因為她曾經是毛主席的夫人就不讓她工作。另一個就是希望與毛主席再見一次,哪怕握一次手也可以。

這個心愿一直到1959年才實現。那一年,李敏的婚事將近,遠在外地視察的毛主席匆忙趕回,在路過廬山時,毛主席想到了在廬山休養的賀子珍,他做了一個決定,要去看望賀子珍。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李敏和孔令華

據孔冬梅回憶,那一天賀子珍被帶著一處別墅內,見到了正在專註看書的毛主席。賀子珍很是激動,在毛主席的招呼下,坐在了早已準備好的椅子上面。

時隔20多年不見,賀子珍哭得泣不成聲,毛主席耐心安慰著,並詢問她在蘇聯的生活。賀子珍簡單陳述,並承認了當年的錯誤,兩人最後相視一笑,過往已成雲煙。

這是毛主席與賀子珍最後一次見面,在此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但他們並沒有失去聯繫,因為有他們的女兒李敏在中間做橋樑。

1950年,賀子珍在組織的安排下定居上海,陪在她身邊的有哥哥一家也不算太寂寞。可在蘇聯生活的那些日子終究給賀子珍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一次,賀子珍在聽完毛主席在一屆人大會議上的講話後,突然發病毫無徵兆地暈了過去,這可嚇壞了眾人。賀子珍的哥哥立即將賀子珍送到了醫院搶救,這才搶救了回來。賀子珍的病就這樣斷斷續續的,持續了她整個晚年。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毛主席

1984年,賀子珍突然發起了高燒,她的家人用盡了辦法也沒能將體溫降下來,並且賀子珍還出現了便血,情況愈發嚴重。她的家人見狀立即將她送到了華東醫院,可是醫生也束手無策。

這天,孔令華正在輔導孩子們做功課,突然收到了一個來自中辦的電話。中辦說,賀子珍病重情況危急,已經替他們準備好了去上海的飛機票,請他們無比迅速出發。

李敏聽聞母親病危的消息後,立即返回家中與丈夫和孩子們到上海看望賀子珍。這時賀子珍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在病床上昏迷不醒。

在飛機上的李敏心急如焚,她忍不住哭了出來,身邊的孔令華將她擁入懷中安慰她。這些年賀子珍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李敏非常清楚,她不止一次想要陪在母親身邊,可工作的繁忙讓這個願望成為了一種奢望。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到了上海,李敏一家風塵僕僕地趕到醫院,賀子珍就那樣安靜地躺在病床上昏睡著。賀子珍的臉色蒼白,眉頭緊蹙,似乎正在與病魔奮力纏鬥。李敏伸出手摸著母親蒼白的頭髮,心痛萬分。

幾年不見,母親似乎又老了不少。李敏輕輕俯下身正要叫一聲「媽媽」,賀子珍就睜開了眼睛。看到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兒,賀子珍的眼裡瞬間有了光彩,嘴唇翕動著好像說了一聲「你們來了。」

李敏擦乾淚水,雙手握住賀子珍的手說:「媽媽,我們來看你了,你哪裡不舒服?」賀子珍用乾枯的手指指著自己的腹部說:「肚子疼。」賀子珍此時還非常清醒,顫抖的聲音證明著她正在遭受病魔的摧殘。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李敏

經過幾天的診治,賀子珍的體溫終於降了下來,精神也明顯好了很多,還說餓了要吃點好吃的。誰也沒有想到,這是賀子珍在離世前的迴光返照。這天晚上,賀子珍的病情再一次加重,再也沒有能救回來。這一年,賀子珍75歲。

賀子珍去世的消息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引得多少民眾為其落淚。而對於賀子珍的後事,上海市委並不敢擅自主張,請示中辦,但中辦對此也十分為難,只好請示鄧小平。

鄧小平在得知消息後,沉思良久說:「子珍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同志,我們中央的領導人都要送花圈,就將其骨灰放一室吧!」一室是八寶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領導同志骨灰的地方,鄧小平的一番話,為賀子珍葬禮的規格定了調子。

1984年4月25日,賀子珍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市龍華革命公墓大廳舉行。所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送上了花圈。

1984年賀子珍去世,其後事令中央為難,鄧小平:將其骨灰放一室 - 天天要聞

4月26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賀子珍逝世的消息,對她做了歷史公正的評價:賀子珍同志是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艱苦奮鬥的一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除了周總理,還有哪些名人出自於南開大學? - 天天要聞

除了周總理,還有哪些名人出自於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作為中國知名高等學府,培養了許多在政治、經濟、科學、外交、數學、教育、歷史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傑出校友,像周恩來、楊振寧、梁啟超、竺可楨等世紀名人,就出自於該校。
1949 年9月18 日《沙市日報》發刊詞:建設人民的新沙市 - 天天要聞

1949 年9月18 日《沙市日報》發刊詞:建設人民的新沙市

1949 年 9 月 18 日《沙市日報》發刊詞:建設人民的新沙市沙市解放已兩個月了。一段充滿苦難與黑暗的舊沙市歷史已然終結,一個自由且光明的人民新沙市歷史正式開啟。我們不會忘記,國民黨匪幫在沙市橫徵暴斂,瘋狂搶掠拆遷,致使沙市遭受嚴重破壞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 天天要聞

《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

5月8日哈耶克誕辰126周年紀念日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七大核心觀點一文整理·深度閱讀第一,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且較為理想的一種資源配置體制。
黃裕生:天空下,每一個人的苦難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 天天要聞

黃裕生:天空下,每一個人的苦難都是所有人的不幸

黃裕生,哲學家,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1愚蠢的人在苦難降臨自己頭上之前,永遠都認為那是不幸者自己的問題,而永遠看不到苦難的製造者,甚至還站在製造苦難的人一邊,對那些批評苦難的製造者的人冷嘲熱諷,惡語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