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人民緬懷他

2022年09月11日23:13:15 歷史 1260

□屈曉妍

2022年8月31日,南陽籍著名記者、新華社原副社長兼總編輯馮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這一生,他長期奮戰在新聞宣傳一線,多次擔綱重大報道,為黨的新聞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他與穆青、周原合作采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人民呼喚焦裕祿》,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馮健先生去世消息傳至家鄉,河南媒體紛紛發文痛別,諸多親友故舊轉發緬懷。老家新野縣上庄鄉田莊村黨支部書記樊文曾在追悼會現場悲從中來:「去年還聽說老先生硬朗得很,誰知這就再也沒機會回家看看了。」

老家人都親切地稱馮健為「老先生」,他們對這位老鄉並不陌生。他的展覽館就在村裡立著,什麼時候想他了,就進去走走看看。其實,21歲離家外出求學、工作後,風雲變幻、世事動蕩,老先生再沒回來過。

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他的思念。做記者的,名字總署稿子前;老先生做了半生記者,卻把名字寫在人心裡、寫在大地上。

「鋒劍」之名

馮健先生生於1925年,原名樊煦義。「馮健」是他1948年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讀書時參加中共地下組織使用的名字,寓意「鋒劍」。

大學畢業後,他受南京地下黨組織委派,前往安徽采石磯鎮中學教書,同時開展黨的工作。194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大肆逮捕共產黨員、進步人士、進步學生。樊文曾說,村裡現在還保存著一張寫著「樊煦義」名字的通緝令。

同年,在豫西解放區的中原大學學習一個多月後,馮健來到剛剛成立的新華社開封分社,開始新聞工作生涯。

1951年初,馮健被調到位於湖北武漢的新華社中南總分社,主要從事財經報道。1958年秋,馮健從武漢被調到北京新華社總社,在國內部從事工業報道。1972年至1982年,馮健先後任新華社國內部工業財經組副組長、國內新聞部副主任,1982年4月,任新華社副社長、黨組副書記兼總編輯。1986年3月,馮健卸去新華社領導職務,1988年正式離休。

在近半個世紀的記者生涯中,馮健多篇新聞作品成為業界廣受讚譽的名篇,影響幾代中國人。言為士則的同時,老先生也行為世范,其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進取不輟的職業追求,感染教育了無數新聞後輩。

如今,田莊村的老人們都還能念叨起樊煦義一家子的頗多舊事。從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路走來,老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在烏雲壓頂時奮起反抗提筆為劍,撥雲見日後又振臂高呼謳歌時代,更無愧「鋒劍」之名。

人民之思

穆青、馮健、周原是新華社的三個河南老鄉,被稱為「河南三劍客」,原因是他們三個人多次回河南老家一起采寫過不少名篇。

最著名的當數《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三人和著淚水、七易其稿,字裡行間,儘是對焦書記的敬、對人民的愛。

馮健先生曾在與新華社河南分社的中青年記者座談時,分享這篇名作的采寫心得。他說,我們的工作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為哪個個人服務的。「采寫焦裕祿時,我們從內心深深感到蘭考人民非常非常熱愛他們的縣委書記。這令我們深受教育,在我們心裡掀起了巨大波瀾。沒有這個感情,就抓不住這個典型。只有與人民息息相通,你才可能對工人、農民、科學家創造的業績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也才能把文章寫得好,寫得感人。」

帶著這份感情,到了1990年,當昔日風沙、鹽鹼、內澇橫行肆虐的蘭考大地變成泡桐成林、麥浪滾滾的好風景,「三劍客」再赴河南。回應當時改進幹部作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黨風建設的時代風潮,他們又聯袂寫出另一篇經典之作——《人民呼喚焦裕祿》。彼時,三人中最小的周原已經62歲,馮健65歲,穆青69歲。

其實,「三劍客」對家鄉的深情注視從未停止過。1993年,他們回到河南採訪調研,一個多月時間,三位老人走遍河南20多個市縣,同基層幹部和群眾促膝談心,寫就《潮湧中州》和《趕著黃牛奔小康》;1995年,穆青和馮健又赴焦作洛陽和鄭州考察,寫出《中原「金三角」紀行》……這些沾著泥土帶著露珠的新聞廣受好評,影響著一個時代,更是數代新聞後輩的好教材。「要對社會有實實在在的使命感、責任感,把國家、人民的事業當做自己的本分,對人民一定要有深切的感情。」馮健先生曾如此教導後輩,「作為記者要有多方面的修養,但這些我認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金聚泰退休前曾在《開封日報》工作,與馮健先生有兩面之緣,卻銘記終生。「我現在都忘不了馮老跟我講他當年在開封是怎麼工作的。」他說,馮老在這裡初涉新聞工作,一聽哪有好線索,「提著兩隻腳就過去了」。條件艱苦,沒有鋼筆,就用一個「蘸筆尖」套上高粱稈,照樣筆耕不輟。

直到馮老離休,他對人民新聞事業之熱忱赤誠,依舊在延續。在馮老辦公室,金聚泰曾見牆上掛著老人家花甲之年自勉小詩:「老夫乙丑本命年,春牛一頭勤耕田。歲月荏苒兩萬日,悟得求實是箴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今馮健先生離世,穆青、周原也已先後於2003年、2011年作古,「河南三劍客」成絕響,但「時刻想著黨和人民」「植根於人民沃土」的教誨滋養著無數後來人。

故土之眷

老先生以「鋒劍」為名,但其對敵之鋒有多銳利,故土之眷就有多溫柔。

這一點,只要與老先生打過交道的人,都深有感觸。

2014年,《南陽晚報》三位記者李萍、劉娜、王琳,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赴北京採訪。下了火車,三人在偌大車站舉目四望,心下惶惑。帶隊的李萍手裡只有一個馮健先生家的座機號碼,可馮老先生曾是新華社總編輯,又沒有提前聯繫,會接受幾個陌生的地方報社記者採訪嗎?

忐忑中,李萍撥通電話。「老先生一聽我們是南陽過來的,立刻詳細告知住址,請我們到家裡去。」李萍說,掛了電話才反應過來,剛才慌亂之中連介紹人姓名都忘了給老先生通報。

採訪時,老先生極盡熱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還講了不少回憶家鄉的「題外話」。臨別之際,李萍三人進了電梯,老先生還用半個身子擋住電梯門,殷殷囑咐回去最近的路要怎麼走。回到住處,李萍他們才意識到自己貿然登門,居然雙手空空,連個家鄉特產都沒給老先生捎帶。「這件事情,我們三個懊惱至今。只是這個遺憾再也無法彌補了。」李萍說。

這次經歷也讓李萍憶起另一樁舊事:2012年,《南陽日報》記者擬采寫1942年中原災情歷史,苦於資料不足,曾向馮健求助。不久,馮健就給《南陽日報》總編室寄去了一封信和相關資料,這封信和記者採訪的文章,後來一同刊登在2012年12月5日《南陽日報》「社會早刊」頭版,引起很大反響。

2013年,南陽十中教師袁海東走訪96位老人,歷時7年,寫就《中州名鎮銅瓦店》一書。書稿初成,交予一位老前輩指點,誰知老前輩返還書稿時,還帶來了「意外驚喜」。「馮健老先生偶然從同鄉那裡得知這事,竟然主動討要書稿。」袁海東說,老先生孩提時代上學,銅瓦店是必經之路,而今聽說成書,欣喜不已,揮筆為袁海東寫下書名。

到了2019年,老先生身體已是每況愈下。那一年,南陽通了高鐵,有同鄉後生立刻趕去老先生家報喜。

「老先生,咱家有高鐵了,北京回南陽,最多就四個半鐘頭!」後生說。

那一刻,老先生的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

但他依然平靜而剋制。

「真好啊,通高鐵好!」老先生說,「只可惜,我沒力氣坐了。」

……

回首馮健先生其人其事,總能令人從中得到無盡溫暖與力量。

非篤行前路無以志先賢。老先生千古!

(作者系河南日報記者)

家鄉人民緬懷他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30分鐘5分鐘 告別天險歷史 長江柴盤子新航道開通 - 天天要聞

30分鐘5分鐘 告別天險歷史 長江柴盤子新航道開通

5月12日,隨著長江航道重慶長壽水道忠水磧水域左槽柴盤子最後一座航標設置到位,柴盤子新航道正式投入運行。新投用的柴盤子航道,位於長江重慶長壽水道忠水磧水域左槽,以往船隻通航要經過忠水磧水域的右槽王家灘,而王家灘素有「川江瓶子口」之稱,地處三峽庫區水位變動回水區,河道蜿蜒曲折,河床地形錯綜複雜。為解決該...
新疆且末縣藍天救援隊創建者王東去世 系突發心臟病,曾在羅布泊救出失聯76小時的科考隊員 - 天天要聞

新疆且末縣藍天救援隊創建者王東去世 系突發心臟病,曾在羅布泊救出失聯76小時的科考隊員

5月11日,新疆藍天救援應急協調中心發布訃告,新疆巴州且末縣前任隊長王東因病醫治無效,於5月10日離世。5月12日上午,王東的追悼會和告別儀式在且末縣殯儀館舉行。且末縣藍天救援隊秘書組組長帕熱合江·圖爾蓀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王東因突發心臟病去世。訃告介紹,王東自2015年12月加入巴州藍天救援隊,2019年8月被任命為巴...
官方下達通牒,李嘉誠打破沉默,開出四項條件,讓步了? - 天天要聞

官方下達通牒,李嘉誠打破沉默,開出四項條件,讓步了?

李嘉誠終於讓步?四大條件暴露資本與國家的大較量96歲的李嘉誠揮著熒光棒看五月天演唱會的視頻,這幾天刷爆全網。網友都在調侃"首富的快樂咱不懂",但這場熱鬧很快被記者一個問題打破:"賣港口是不是在坑國家?"旁邊助理趕緊打圓場:"老爺子退休啦!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5月14日,國台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陳斌華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陳斌華資料圖記者提問: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性失憶。對此有何評論?陳斌華:今年是日本侵佔台灣130周年,...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