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日本為什麼要侵華?

2022年07月13日18:36:29 歷史 1960

當年日本為什麼要侵華呢?當年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挑起的,中國並沒有招惹日本,中國是受害者,可為什麼中國沒招惹日本,日本卻偏偏要來侵略中國呢?原因肯定不會是「日本人壞」那麼簡單而情緒化,而是具體的多方面的,筆者試著從幾個方面做出分析解答。

第一,世界大勢的原因。近代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始於19世紀70年代侵犯琉球、台灣。當時的世界大勢是,資本主義正在高速發展,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伴隨著這一過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瘋狂對外侵略擴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廣大的亞非拉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此時的世界大勢是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主導的,這些國家又是奉行「強盜邏輯」的,使得當時的國際秩序呈現出一種「叢林法則」,弱肉強食,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完全孤立於世界大勢之外,日本侵華也是當時世界大勢中的一個支流,日本也是曾受到過西方列強侵略的,在這種形勢下,他選擇了侵略別人。

第二、日本國民性的原因。一個人的行為特點是其性格特點的表現,一個國家的行為特點則是其國民性的表現。一個人的性格更多來自於後天養成,一個國家的國民性也更多來自於其所處的環境。古代中國是高度發達的農業國家,農耕是財富的最重要來源,且中國又是典型季風氣候,旱澇災害頻發,因而使得中國人有著很強的積累意識,一方面很勤勞,起早貪黑、不辭辛苦的勞作,而辛苦得來的產出卻不會恣意享用,而要儘可能留下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或擴大再生產,中國能創造輝煌的古代文明,和中國人的勤勞節儉關係很大。日本則是個狹長且多山的島國,僅在沿海地區有著狹小的平原,地狹人稠,海洋捕撈業地位突出,而「海上無風三尺浪」,海上大風特別是颱風引起的風暴潮也是家常便飯,再加上古代沒有那麼好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也沒有精確的天氣預報,也就使得遠洋航行危險係數很高,每次出海都有可能再也回不來;同時,日本又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地震、海嘯等突發性災難頻發,這樣也就使得日本人的憂患意識極強。同樣是受到西方侵略,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只有沿海、沿江等地的少數先進的中國人覺醒了,大部分還處於愚昧、麻木的狀態,儘管掀起了洋務運動,卻是步履維艱,甚至於出現了讓今天的中國人都感到哭笑不得的「馬拉火車」、「人拉火車」等鬧劇;日本卻是很快感覺到了壓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壓力才有動力」,日本迸發出強大的激情和動力,開展了明治維新,舉全國之力開始了變法圖強,甚至於都顯得急切、偏激,最終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小國崛起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強烈的憂患意識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日本作為島國,與東亞大陸特別是中國的距離較遠,歷史上來往不便,總體上是獨立發展,日本歷史與中國歷史交集極少,即使有,對中國的影響程度也有限,與英國歷史與歐洲大陸歷史相互交織形成很大不同,再加上歷史上中國一直比日本發達,日本對中國長期有著羨慕的心理,稱中國為「心之故鄉」,這樣也使得日本人的國民性中有著自卑、自我、自私且偏激的一面。我們生活中會遇到這樣一些人,性格內向,不合群,還顯得很老實,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但也就是這樣的人,由於孤立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導致自卑、自我、自私,成為如「於連」一樣的自我中心者,且容易走極端,把個人放大為民族的話,日本人也是這樣,在面臨被侵略的關頭,中國人的心胸仍是博大的,所求的是「救亡圖存」,而日本所求的不只是自保更是對外擴張,而且,還把擴張當作是理所應當,別人侵略自己時感到是自己的恥辱,但侵略別人時卻反而感到是榮耀,甚至於明明是自己在侵略別國,卻反而把自己說成是被迫自衛,明明是自己在別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卻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跟《天龍八部》中的康敏似的。。種種因素結合起來,使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膨脹起來。

第三、日本本國國情和周邊環境的原因。面臨世界大勢和國內危機,日本人出於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始了明治維新以圖富國強兵,但日本一來本是個貧窮落後的封建小國,嚴重缺乏資本,資本主義既然叫「資本主義」,資本就是十分重要的,就連西方國家都要靠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和黑奴貿易等血淋淋的手段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獲得最初的啟動資金,何況日本呢;二來,日本又是資源小國,煤、鐵、石油甚至棉花等各類工業資源都嚴重缺乏,因而日本也就把目光轉向了國外,希望通過侵略擴張來奪取資本和資源,再加上日本人自卑、自我、自私且偏激的性情作怪,侵略性自然大大增強。但日本又是個後起的國家,要與西方的老牌殖民國家爭奪非洲、拉美、南亞等地根本不可能,於是便把目標瞄向朝鮮、中國等,把這些地方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制訂了自私的「失之西方,取之東方」的策略,西方侵略他們,搶走了他們的東西,他們不敢找西方「討回公道」,卻轉而去侵略比自己更弱小的國家,從更弱小的國家那裡搶東西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嗨!而且,他們的對外擴張還屢屢得手,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獲得了清政府高達2.3億兩白銀的賠款和割佔台灣、澎湖以及在中國開礦設廠的特權等,參加八國聯軍又再度取得了清政府的賠款等,發動日俄戰爭又鞏固擴大了在中國東北和朝鮮的特權,參加一戰又奪取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這一系列的勝利,都為日本帶來了資金、資源、投資地及商業特權等利益,從而促進了本國的發展,同時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擴張的慾望。

第四、資本主義的發展帶來新的社會問題的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後通過對內改革變法和對外侵略擴張,獲得迅速發展,成為新興的強國,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腐敗問題。日本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時日本還是個專制國家,再加上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所以在「殖產興業」的過程中實行了「國有轉化」的政策,即先集中國家的財力,創辦一些近代企業,形成奠基和示範效應,然後為提高經濟效益,再把這些企業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主要是和明治新政府關係密切的財閥家族,這樣雖然克服了日本資本缺乏的弱點,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益,帶動了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但卻是明顯的「官商勾結」,出現了嚴重的腐敗現象,引起民眾的不滿;同時,日本明治維新前開展了倒幕運動,倒幕運動是在天皇的名義下,以長州、薩摩等藩為主導力量進行的,因此,在靠實力說話的時代,天皇雖然被抬出來了,卻仍只是最高精神領袖,實權掌握在長州、薩摩軍閥的手裡,長州閥控制陸軍、薩摩閥控制海軍,軍隊控制政府,軍隊人事也是十分腐敗,非長州、薩摩軍閥進不了軍隊高層,也引起了普通官兵的不滿;再有,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仍有享受法定的政治、法律、經濟等特權的貴族特權階層,而且,軍閥、財閥、貴族等還相互勾結,導致了下層民眾的普遍不滿。二是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的問題。因為日本出現了官商勾結、人事腐敗和群體腐敗等現象,所以日本雖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且發展迅速,但發展的成果卻更多的被軍閥、財閥、元老、貴族等特權階層佔去了,廣大的普通民眾反而日益相對貧困,生活境況很差,有的甚至還不如維新前;特權階層憑藉特權地位,不僅佔有大量社會財富,還往往仗勢欺人,讓社會更加不公,社會問題更加嚴重。面臨這些社會問題,日本統治者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外擴張,一來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本國民眾的視線,宣揚自己的偉大功績;二來通過戰爭來掠奪財富,並通過向自己有特權地位的地區移民、獎賞戰爭中的立功將士及家屬等手段來進行財富再分配,給本國民眾改善生活處境的機會和通道(用別國的財富安撫本國民眾。嗨!)。特別是後來,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廣大民眾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下層民眾和官兵的不滿情緒和反抗意識日益高漲,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但由於日本是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在國民中大力宣揚天皇崇拜,無法產生民眾領袖,能變革日本社會的也就只剩下在當時日本社會很受尊崇的軍人,加上日本又是事實上由軍閥掌權的國家,只有軍人中的「先進分子」才有可能奪取軍隊的領導權進而掌握國家的領導權,再進而開展新一輪的維新,解決日本的社會問題。而日本軍隊中的普通官兵也是對軍隊的人事腐敗心懷不滿的,同時,普通官兵也是出身下層,深知普通民眾的疾苦。於是,軍隊中有些軍人開始有了政治抱負,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率先組成了「三羽烏」同盟,進而形成了昭和軍閥集團(後來稱呼),立志要奪取軍隊實權、清除軍隊中的腐敗,進而發動「昭和維新」(後來稱呼),改變整個日本國家。他們的想法不僅得到了軍隊中的「有志青年」的響應,也得到了普通民眾的擁護,還得到了昭和天皇的支持(因為他也想擺脫老軍閥等,徹底掌握實權)。可是,作為軍人,他們想要實現他們的抱負,就必須做好一條,那就是——發動對外戰爭,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通過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偉大和正確,獲得更多的擁護以奪取大權,也只有這樣才能把整個國家綁到戰車上,使他們得以「自重」……

當年日本為什麼要侵華? - 天天要聞

三羽烏

於是,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侵華戰爭,特別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了。

當年日本為什麼要侵華? - 天天要聞

九一八事變

當年日本為什麼要侵華?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大師隕落,曾師從陳寅恪 - 天天要聞

大師隕落,曾師從陳寅恪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7月1日共同發布訃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桂生先生,於2024年6月29日中午逝世,享年94歲。劉桂生先生 1930年8月生於雲南昆明。
「黨培養了我,都是我應該做的」——這個街道為又一批老黨員們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 天天要聞

「黨培養了我,都是我應該做的」——這個街道為又一批老黨員們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隨著「七一」建黨節的到來,石化街道的又一批老黨員們佩戴上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蔣明海就是這份榮譽的獲得者之一。她的故事,就像一本翻開的書,每一頁都記載著對黨的忠誠與服務於民的信念。 今年74歲的蔣明海,曾默默無聞照顧同校86歲孤老教師高老師30餘年,先後獲得感動金山十大人物、金山好人等殊榮。在臨三居民...
劉備心中暗藏危機?劉封和馬超的秘密身份,竟是「定時炸彈」 - 天天要聞

劉備心中暗藏危機?劉封和馬超的秘密身份,竟是「定時炸彈」

聲明:本文內容引用權威資料並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提到劉備,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掌舵人。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和曹操、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這個人還是很有本事的,他殺伐
軍史上的今天 | 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 - 天天要聞

軍史上的今天 | 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鬥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產物。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No.
歷史學家劉桂生逝世!曾求學廣州師從陳寅恪,清華北大發訃告 - 天天要聞

歷史學家劉桂生逝世!曾求學廣州師從陳寅恪,清華北大發訃告

6月30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共同發布訃告,曾在兩校任職的歷史學者劉桂生於6月29日12時5分逝世,享年94歲。南都記者獲悉,劉桂生曾在廣州求學,師從於陳寅恪先生,長期致力於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他是改革開放後國際學術交流的先行者,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劉桂...
「這屆群眾不行」?當知識分子與群眾相遇在十字街頭 - 天天要聞

「這屆群眾不行」?當知識分子與群眾相遇在十字街頭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當很多肉體集合在一塊兒的時候,當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當人與人的物理距離很近的時候,是否會帶來什麼精神上、情感上、心理上的改變?」在昨日舉行的《群眾: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書寫與想像》一書新書分享會上,本書作者、印第安納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肖鐵提出了這樣的...
《北京三萬里》:破冰者們的北京印象 - 天天要聞

《北京三萬里》:破冰者們的北京印象

自元代以降,外國人源源不斷地走向北京。作為進入中國後的首要目的地,北京的城市文化、風土人情、建築園林都成了他們考察、記錄的對象。來京的外國人撰寫了數量眾多的紀實作品,然而他們本身所經歷的或者比他們所寫下的更有趣、更值得探索。漢學家史景遷說:「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與互動是多麼的錯綜複雜,時常還驚心動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