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2019年12月06日21:20:19 歷史 1574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終生不得封侯,有人說他時運不濟,沒趕上好時候,有人說他軍功不夠,不得封侯正體現了漢朝軍功制度的公平。但是我們從黃忠陣斬夏侯淵而封侯,就能看出秦漢軍功制度改革的軌跡:不同時期的豐厚標準不同,黃忠未必有李廣功勞大,但是憑藉夏侯淵的首級,也獲得關內侯封爵,還被劉備封為後將軍,李廣馳騁邊關百戰餘生,也沒熬到黃忠的位置。

從商鞅變法開始,戰功就成了很多人改變命運的敲門磚,從奴隸到將軍,是很多人的夢想。時勢造英雄,生逢亂世,苦難與榮耀並存,危險與機遇同在。咱們今天就通過李廣黃忠等人的經歷,來看看秦漢乃至後漢三國時期的軍功制度。

細看之下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秦朝到漢朝,軍功制度已經發生了變遷,制度簡化得有些不公平,從奴隸到將軍,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一、黃忠受封關內侯,首先要感謝的是夏侯淵

《三國志·卷三十六》記載,黃忠原本是劉表手下的一個中郎將,跟著劉表的侄子劉磐一起鎮守長沙攸縣,似乎也就相當於一個縣的保安團長。

曹操從劉琮手裡接管了荊州地面,同時也接管了劉表部下。改編荊州軍為漢軍之後,大家都升了一級,黃忠成了虛銜裨將軍,職務沒有晉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守韓玄。」

在荊州,黃忠只是一個中下級軍官,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的曹操和劉備,都沒把黃忠當回事,所以黃忠在赤壁之戰後出動投降劉備之後,也沒有任何升賞:「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隨從入蜀。」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黃忠根本就沒有跟關羽在長沙大戰,他是跟韓玄一起主動投降的,如果他真的跟關羽有互相饒命的交情,封侯的時候就不用擔心來自關羽方面的阻力了。

黃忠歸順劉備之後,小宇宙爆發,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下級軍官,變成了勇冠三軍的悍將,而且這「勇冠三軍」,也是正史記載的:「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

有了陣斬夏侯淵的功勞,黃忠受封后將軍,賜爵關內侯,位在趙雲魏延之上。我們知道,即使不提趙云為劉備組建了白眊兵的班底,也不提兩次救主的功勞,單看他在入川之戰中立功最多,也應該受封個亭侯:「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諸葛亮張飛趙雲三人分進合擊打通入蜀之路,連克四座軍事重鎮,趙雲一個人拿下兩座,但是事後趙雲沒有封侯,諸葛亮也沒有封侯——這二位在劉備稱帝之前,都沒有任何爵位,而且都是雜號將軍。

漢朝軍制,大將軍居首,驃騎將軍居次,車騎將軍第三,衛將軍第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後漢書·百官一》」

名號將軍(如四方四征四鎮)高於雜號將軍,雜號將軍之下,是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再往下就是校尉了,比如赤壁之戰時,魯肅是贊軍校尉,周瑜戰後才受封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黃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注水裨將軍,一躍成為討虜將軍(與曾經的孫權平級)、征西將軍,最後封侯而成紫綬金印的後將軍,可見在後漢三國亂世,只要能打,封侯拜將不是問題,而能打的證據之一,就是斬殺敵方大將,或者殲滅足夠多數量的敵人。諸葛亮趙雲前期不得封侯,就是因為雖有攻城略地之功,但是人頭攢的不夠。

與黃忠勇冠三軍相比,名氣很大的飛將軍李廣不得封侯,就值得探究了。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二、李廣不得封侯,還真不是斬獲首級數量不足

我們放下《三國志》,再拿起《史記》和《漢書》,細翻之下,我們就會發現根本就沒必要為「飛將軍」是李廣還是衛青爭論不休,因為《史記》和《漢書》都寫得明明白白:「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咱們再來看看李廣斬將搴旗的記錄:想當年漢景帝劉啟派了一個親信(史書無名,只稱之為中貴人)到邊關歷練鍍金,結過這個肩負考察任務的皇帝親信帶著幾十個精銳騎兵,被三個匈奴人當成了獵物,欽差受傷,衛士死傷殆盡。

李廣一聽這位中貴人的哭訴,馬上就想到了:「活該你們倒霉,碰到匈奴射鵰手了。」李廣親自持弓上馬,追上那三個射鵰手,射殺兩個,生擒一個。

要知道在當時的漢朝,有一種「匈奴不可戰勝論」,李廣此舉,有效地消除了「恐匈症」,用手裡的弓箭證明了匈奴人也是兩個肩膀扛著一個腦袋,喝多也吐,挨打也疼,中箭也死。如果這個射鵰手是匈奴某個往後,那麼李廣憑著「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就能混個侯爵。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估計李廣既沒有審問,也沒有獻俘,直接就把那傢伙咔嚓了,所以功勞簿上沒有這一筆,大好封侯機會,就這樣白白錯過了。

李廣除了擒斬匈奴射鵰手,另外就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了,他不得封侯,跟漢朝的軍功制度有關:斬獲敵方大將、攻佔敵方城池、率隊收穫上千首級並取得勝利,滿足一個條件就能封侯。

遺憾的是李廣雖然能攢夠一千首級,但是卻屢戰屢敗,功過相抵過大於功,那上千的匈奴首級並不能抵消他全軍覆沒的損失,所以首級數量夠了,戰役或戰鬥打輸了,李廣不但不能封侯,還得交罰款:「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在漢朝,只要沒有苦主揪著不放,犯了死罪是可以用錢買命的,如果司馬遷有錢,他也不用挨那一刀。

李廣難封,這一點漢文帝劉恆早有預言:「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與前輩們相比,李廣打勝仗和收人頭都比較困難,因為他面對的是來如如風的匈奴游牧騎兵,而不是一觸即潰的秦軍或者六國貴族復辟後倉促聚攏的烏合之眾。

我們看看漢高祖劉邦分封諸侯的時候,開國將領們的功勞簿,那人頭數真是多得驚人。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樊噲:「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七人。別,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三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二人。」

酈商:「降定郡六,縣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將各一人,小將二人,二千石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夏侯嬰:「所得二千石二人,別破軍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國一、郡二、縣五十二,得將軍二人,柱國、相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李廣生不逢時,人頭好收的時候,他還太小,等到他鎮守邊關,又是匈奴最強盛的時期,等到匈奴好打了,又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後起之秀狼吞虎咽,李廣連點兒湯都喝不到。

李廣難封,黃忠易封,其實都是漢朝軍功制度改革的結果,這要是放在秦代或者以前,他們封侯拜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見,漢承秦制,但是軍功制度改革未必就是公平的——秦代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到了漢朝就變成了侯級爵、卿級爵、大夫級爵、小爵四個等級,侯爵分為有封邑的列侯(包括縣侯鄉侯亭侯)和關內侯,關內侯是沒有封邑的:「承秦賜爵十九等,為關內侯,無土,寄食在所縣,民租多少,各有戶數為限。」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三、跟秦代軍功制度相比,漢朝的改革是一種退步

在秦代,從奴隸到將軍是可能的,在漢朝,從奴隸到將軍是極其困難的——衛青從奴隸到將軍,一開始跟軍功並無關係,他是因為有個好姐姐衛子夫,衛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寸功未立的時候,就已經是位比三公的車騎將軍了。如果不是衛青能征善戰,那麼這將是漢武帝劉徹任人唯親的一個污點,比如他後來任用的,也有「國舅」身份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就抹了他一鼻子灰。

熟讀史料的讀者都知道,秦代有「積功」的說法:一爵曰公士、二爵曰上造、三爵曰簪褭、四爵曰不更、五爵曰大夫、六爵為官大夫,七爵為公大夫、八爵為公乘、九爵為五大夫、十爵為左庶長、十一爵為右庶長、十二爵為左更、十三爵為中更、十四爵為右更、十五爵為少上造、十六爵為大上造、十七爵為駟車庶長、十八爵為大庶長、十九爵為關內侯、二十爵為列侯。

秦朝的法律規定,收穫一個首級賜爵一級,不管你是奴隸還是將軍,只要斬首一級,就可以獲得一百畝土地、三十步見方的一所住宅、一個幫你幹活的僕役。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商君書》記載:「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秦朝的軍功是可以累加並逐級升遷的,比如在攻城戰中,一個十八到二十人的小隊,只要斬殺五個敵人,全隊都進爵一級,在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人、野戰中斬首兩千人,指揮作戰的將軍才能記功。

漢朝軍功制度簡化了,到後來更是把封侯標準簡化到只剩下一條:獲勝並斬首千級以上或斬殺敵方大將。

這裡面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小兵斬殺大將,也要記在主將頭上,小兵殺大將而封侯,從漢朝開始,就已經不存在了。比如車胄蔡陽之死,不管是不是關羽動的手,都要算在劉備頭上:「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即使是黃忠陣斬夏侯淵,有時候也會被史書記載為劉備之功:「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從李廣黃忠看秦漢軍功制度的改革變遷:從奴隸到將軍,已經不可能 - 天天要聞

​結語:漢朝以後,英雄也要問出處

英雄不問出處,大咖別問歲數。這句話從漢朝開始就不太流行了,因為從「九品中正制」的頒布實施開始,就已經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了,從秦代以後,我們就很少聽說「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故事了。

任何一個朝代,開國戰爭時期,軍功制度都是比較公平的,而到了勛貴階層產生之後,封侯拜將就成了某個集團的專屬權益。

李廣抗擊匈奴的時候,大漢王朝已經傳到了四五代(如果算劉盈與呂雉),權力階層已經固化,李廣就被簡化的封侯硬杠兒卡住了。黃忠比李廣幸運,因為他生在後漢三國亂世,固有的階層和體制已經被打破,所以他才有一飛衝天的機會。

從秦代人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奴隸積功可封侯拜將,到漢朝不斬千人不得封侯,漢朝的軍功制度簡化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呢?對大漢王朝來說,是成功,隨意才有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霸氣。

但是對社會底層和非皇親國戚來說,好像就沒那麼公平了,因為從奴隸到將軍,已經變成了可望不可即的傳說。李廣難封,數奇命苦,如果他要是漢武帝劉徹的姐夫小舅子或者發小嫡系,還會含恨而終嗎?

參考史料:《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商君書》《歷代兵制》等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在短短數月內侵入朝鮮王朝,直逼平壤 - 天天要聞

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日本在短短數月內侵入朝鮮王朝,直逼平壤

本文內容來自於網路,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導語:歷史的長河中,思想的交鋒常常伴隨著社會動蕩與變革。在明朝朱子學盛行的時代,中國儒學者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學,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引發了一場儒學的思想革命。
歷史壯舉:2000萬勇士奮勇參戰三年 - 天天要聞

歷史壯舉:2000萬勇士奮勇參戰三年

全國參軍人數驚人!如何讓2000萬群眾報名參軍,我們必須知道真相!中國歷史上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在為期三年的戰爭期間,全國發生了四次參軍高潮,驚人的2000萬群眾報名參軍,其中有240萬人最終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
三國亂世,強敵難尋:外族何故不來犯? - 天天要聞

三國亂世,強敵難尋:外族何故不來犯?

外族入侵血與火的時代,自古以來,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文化的巨大威脅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就已經存在,而到了漢代,以游牧為生的他們更是發展壯大,就連漢高祖劉邦都曾被困於白登山上。這讓人們對游牧民族的發展和威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在漢末三國時期,卻沒有外族入侵。
康熙的女兒被丈夫踢死,康熙知道後,是怎樣為她報仇的? - 天天要聞

康熙的女兒被丈夫踢死,康熙知道後,是怎樣為她報仇的?

康熙皇帝,是中國清朝的偉大君主,也是一位慈父。他有十五個兒子和十六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女兒名為端靜公主。端靜公主是康熙心頭的寵兒,她聰明、美麗、善良,深受康熙的寵愛。然而,命運卻對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天晚上,端靜公主的丈夫突然發狂,竟然將她無情地踢死。
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如果上朝,誰應該排在第一位? - 天天要聞

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如果上朝,誰應該排在第一位?

清代大臣上朝,一等公、大學士、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以及各部院堂官如何排班,誰應該站在首位?這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知識點,在清代宮廷影視劇中我們是難以發現的,就是在文獻史料中也很少有記載。近來御史在翻閱《清稗類鈔·爵秩類》的時候,發現了相關的描述。
童貫征西夏、平定方臘起義,最後成為奸臣,為什麼會這樣 - 天天要聞

童貫征西夏、平定方臘起義,最後成為奸臣,為什麼會這樣

文丨創意文齋編輯丨創意文齋太監在古代帝國的宮廷權力鬥爭中常常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通常被視為皇帝身邊的親信,但也有時因為過度握權而被視為奸臣。儘管歷史上有許多出名的太監,但能夠被封為「王」的卻寥寥無幾。只有三位在歷史上獲此殊榮的太監是:北魏的宗愛、唐朝的李輔國以及北宋的童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