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黃河不是河道最長的大河,不是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也不是年徑流量最大的大河,雖然黃河的長度只比長江短了九百多公里,但水量僅為長江的二十分之一,流域面積也比長江少了一百餘公里。
不過,這並不影響黃河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母親河,我們的祖先一開始就是在黃河流域開始逐漸壯大。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多年的時間,黃河流域都佔據著全國的文化、經濟和政治中心。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疑惑,但當時的黃土高原水,其實土流失並不是那麼嚴重,氣候還比現在好一些,這一點科學家們已經從黃土高原裸露出的溝壑得以證實,氣候不一樣,黃土的顏色和結構都有所不同。
而且,在沒有農業生產工具的時候,那裡的土壤也比較容易耕種,而窯洞這種古老的居住形式,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而它的歷史已經超過了4000年。
黃河已實現連續22年不曾斷流:
與長江斷流多為民間流傳不一樣,黃河自然斷流是有水文觀測記錄的,古代黃河斷流過沒有,又或者斷流過多少次,那我們是不得而知,但僅僅是1972到1996年的25年時間裡,其中有19年都發生過河干斷流,而在1997年的時候,斷流時間更是長達226天,這也成了有記錄以來黃河斷流時間最長的一次。
當然,這些都已經過去了,因為,水利部信息顯示,從1999年8月開始,黃河到目前已經實現了連續22年不曾斷流。而且,不管是六條黃河支流、還是黃河幹流, 15個斷面生態流量都達到了標準,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奔流不息!
黃河斷流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上,導致黃河斷流的原因不是多複雜,但黃河治理卻並非易事。比如,大家都知道黃河泥沙多,但黃河泥沙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當黃河水流到了華北平原,地勢比較平坦以後,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動能了。再加上水土流失本來就比較嚴重,所以,大量泥沙都堆積起來,然後就形成了所謂的「地上河」。
你想呀,河床變得比兩邊都高了,那這些地方的支流又怎麼往裡面匯流呢,這就導致黃河在這一段不僅無法得到支流補水,也難有地下含水層來補水,反而自己的水還會滲透一部分到地下。
另外,氣候變化也是黃河發生斷流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黃河跨越了九個省,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主要地形也差異較大,上游山地居多,中下游有主要是丘陵和平原。
但是,黃河流域的降水量整體都偏少,尤其是冬春兩季,全年的大部分降雨都主要集中在了每年的7月和8月。要知道,像長江和黃河這樣的大河,水資源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自然降水,所以降水量的多少也會對河流水量產生巨大影響。
黃九省(自治區)都做了什麼?
雖然黃河也有79.5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但整個黃河流域都會因為季節變化,而呈現明顯的溫度差異,尤其是冬季和夏季這兩個季節。而沿黃九省區,其實說的就是:有5464公里長的黃河,從發源地到入海口流經了9個省(自治區),包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青海、內蒙古和寧夏。
不可否認,隨著諸多現代水利工程的修建,的確在黃河治理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大家更為熟悉、位於河南省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它的功能就與長江幹流的三峽大壩有所不同,雖然它們在一些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小浪底水庫也不具備改善航道的能力,但它就有減淤的功能,在黃河的治理和開發上,也有關鍵性的作用。
當然,黃河治理不會只是某個工程、或某個人的功勞,截至目前,僅僅是往黃河河口濕地補充的水量,其實就已經超過了4.58億立方米(自2019年以來),而黃河入海口沼澤濕地的面積,也新增了1627公頃,而這一切都又離不開沿黃九省(區)的共同努力。
黃河治理有成效了,大家也算是有目共睹,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地方的黃河水看上去都清了不少,但如果你只是簡單的以為黃土高原的覆蓋了提上去了,那就還是不夠全面。很多人都不會想到,其實黃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也是需要進行保護的,因為都關係到水土流失的問題,黃土高原會因為植被減少而加劇水土流失,黃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同樣也會因為生態被破壞而受到影響。
不是長江那樣水多的河流才會發大水,過去黃河發大水的次數也不少,這也是為什麼黃河會屢次改道。不管是減少黃河水中的泥沙量,減少黃河旱澇災害,還是整治「四亂」問題,其實都離不開黃九省(區)的出力,大家不妨對比一下四十多年前與當下黃土高原的樣子,我們就不說森林覆蓋率這個東西了,直接看哪個更綠就知道了,像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科學用水這些東西,真的都不是喊喊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