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2021年09月09日18:47:03 歷史 1463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作為出身顯赫的一代名流,張學良財產的龐大數額非常人可想。而他在離世之前對遺產的分配,在整個世界的輿論中引起過軒然大波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作為張作霖長子,張學良從一出生就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勢力。坐擁數十萬精兵的軍事實力,也從側面上佐證了他幾乎富可敵國的經濟實力。

相比財富而言,他藏品中那些珍貴的地理、歷史、人文、軍事資料及手稿,對那個年代的軍事、歷史研究更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是了解過往歷史真相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在張學良安享晚年的時候,也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過對祖國的愧疚,尤其是對東北人民的愧疚。

因此如果按常人所想,這份遺產最有價值的處理方式是捐獻給自己曾愧對的國家或地區,亦或是留給自己的子嗣後代。但張學良並沒有這麼做,他的遺產去了哪呢?

他捐獻給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那麼,他為什麼選擇把遺產捐獻給哥大呢?

一、張學良遺物歸於美國「哥大」

將自己的遺產捐獻給看似毫不相干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使得張學良在百歲之際再次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如果說有誰最不能理解他的這種行為,當屬國內的同胞。畢竟張學良在重獲自由、公開遺囑之前,也確實曾表示過對祖國、對東北人民的愧疚。

但如果因此就認為張學良會將遺產捐獻給祖國,來滿足這種愧疚,難免會顯得有些過於一廂情願。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對於戎馬半生的少帥張學良而言,他有自由處理自己遺產的權利,無論外人如何評價,也沒有人能夠切身體會到他自己心中的那份顧慮。

張學良在一個動蕩的時代安身立命,單純從他為世人所知的行為來判斷他的性情,未免會有管中窺豹的嫌疑。

他前半生最後一個高光點「西安事變」發生時,他本人也才不到四十歲,之後便經歷了長達50餘年的軟禁,重獲自由的時候已經八九十歲。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五十餘年的軟禁使得他對大陸的了解十分有限,而與蔣家人之間的齟齬和矛盾也意味著他不可能反手將自己的遺產送給蔣家人,而且其中大部分財富是他的愛妻于鳳至所贈予。

而從他遺產的內容上來看,相比起于鳳至贈與的財富,那些更有價值的顯然是此前遺留下的各種資料與手稿。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他所居的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因此很有可能受到哥倫比亞大學方面的照顧或是幫助,而在那個年代的哥倫比亞大學也確實具有良好的館藏條件。

或許對於張學良而言,他更希望這些稀有的文獻材料被妥當保存下來,在更合適的時候被公諸於世吧。

二、張學良赴美前拍賣藏品

「我這一輩子從來不看重金錢,更不看重財產。我在被蔣先生秘密幽禁中到處遷徙,丟掉了不少值錢的東西,惟獨不敢丟掉這些書畫、古董、文物,現在竟然拍賣了。在人世間,文物也好,書畫也好,金銀玉器也好,它們統統都是身外之物啊!」

西安事變之前的張學良熱衷於收藏各類古玩字畫,在遭軟禁之後雖然幾度遷徙,但藏品都一併跟隨他且得到嚴密保護,可以說張學良的這些藏品跟隨他走過大半個人生。

而在終於獲得自由之後,1994年張學良趙一荻夫婦決定前往夏威夷居住。

由於這些藏品不能一併帶去美國,又需要籌備高額的生活費、醫療保健費、高級賓館租金等其他一應開支,因此張氏家族決定拍賣張學良的所有藏品。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但在拍賣之前,張學良決定將自己的藏書盡數捐獻給台北圖書館。

而為了保證拍賣的權威性與公正性,拍賣活動委託了當時英國人在台灣開設的索斯比文物拍賣行。

張學良藏品拍賣會於1995年4月10日開始,開場時萬人齊聚,會場熱鬧非凡、座無虛席。

其中以400萬元台幣起拍的宋朝宮廷御用畫家謝園的絹本畫作——《桃花》更是賣出了1500萬元的高價,並以此成為亞洲文物拍賣中的首例。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由於張學良與書畫宗師張大千之間是密友的關係,後者在贈送張學良精品畫作時往往親自題字,用語優美且涵義深遠,這也使得這批作品非常彌足珍貴,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多以高價買下這批藏品。

拍賣會結束之後,共計拍賣張學良藏品達207件,最終的成交金額達到一億三千萬元台幣,比張氏家族的預期高出三到四倍。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但在拍賣結束後的張學良並沒有因為收穫巨額財富而感到高興。

以他的身份,金錢與財富對他而言僅僅只是數字。事實上,張學良在遭軟禁期間,在向蔣介石寫信索要生活費時曾感嘆過自己生活質量的下降。

但即使是在生活質量下降的情況下,他所抽的一支雪茄都頂的上當時四口之家中產階級家庭一周的生活開銷,而這樣的雪茄他一天要抽20-30支。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拍賣會結束後,毫無興奮之情的張學良默然良久,對家人說了「我這一輩子……它們統統都是身外之物啊!

對於即將到達期頤之年的張學良將軍而言,縱然他走過戎馬坎坷各半生的生命歷程,然而故人大多已逝,風流早也不再,在那個時候,他就只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

三、遺物捐贈的其他方案

事實上張學良在決定遺產去留時有眾多選擇,無論是捐給大陸、台灣或是留給家人均可,但他偏偏選擇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這其中自有他的難言之隱。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最簡單的做法當屬捐給台灣當局。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之後台灣姓「蔣」,而蔣介石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稱得上錯綜複雜,無論是中原大戰還是西安事變,蔣介石均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才獲得了張學良的支持

在西安事變中,張學良甚至是以軍事力量強逼蔣介石實現了國共二次合作。這種做法雖然是出於民族大義的考量,但卻違背了蔣介石自身的想法,同時也使得蔣介石顏面掃地。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而張學良也因為西安事變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除了喪失「東北王」的身份地位,還遭到了長達五十餘年的軟禁

張學良深深的明白:蔣介石只要還在世一天,他便一天不能獲得自由。而事實遠比他預想的更加殘酷,在蔣經國去世之後,張學良才終於獲得了久違的自由。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那麼或許將遺產捐獻給台灣當局,能為子嗣後代換來更好的發展條件或是庇佑?

並不,且不說蔣經國去世後台灣當局不再姓蔣,單就少帥張學良的性格作風而言,雖不像其父張作霖那般強硬,但也有自己的骨氣。要他咬牙忍受軟禁數十年的奇恥大辱,他是萬萬不會做的。

所以不將遺產捐給台灣當局,其實稱得上情有可原。

四、那麼為什麼不捐給大陸?

或是用於造福自己當年的領土東北?畢竟他自己也表達過對祖國的虧欠與愧疚。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軟禁的日子並不好過,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遭軟禁期間曾在國內多地輾轉,腳步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貴州,並最終淪落到台灣。

軟禁對於張學良這樣身份的人而言,無異於普通人的入獄囚禁,僅僅能保證基礎的生活質量,想要與外界通信是萬萬達不到的。

因此張學良對大陸變革的了解十分有限,而長達五十年的軟禁也使得他與大陸的生活脫節。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而從張學良本人的生命歷程來看,無論是年輕或是年長,他都不曾經歷過物質條件短缺的生活,即使是軟禁時期生活質量下降,也並不出自他本人的意願。

如果說他與大陸方面完全沒有過接觸顯然有失偏頗,但要說這種接觸的程度能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卻也遠遠不夠。

所以他對祖國有愧的想法固然毋庸置疑,但這種愧疚的指向與程度卻只有他本人知道。

雖然愧疚,雖然毫不掩飾自己想要重返故鄉落葉歸根的想法,但他並不了解大陸對他的態度,也不知道自己的回歸或是捐贈會面臨怎樣的結局。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何況他在真正重獲自由時,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人,再經不起太多的折騰。

五、不然,就留給子女吧?

這種處理方法完全合乎情理,但卻又最有風險。

遺產的數額與價值是巨大的,如果張學良在世,憑他的身份與社會影響力完全能夠捍衛財產的安全。

但他的家人、子女,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很難達到與他本人相同的高度。「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張學良不會不知道。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而對於一生坎坷的張學良而言,在整個世界的時局開始趨向於和平與穩定之後,他也能夠看到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對自己的子女並無過高要求,他只希望他們能夠平安生活,不像他自己那樣被時代推著、身不由己地前進。

或許在張學良的認識里,讓自己的後代回歸平凡,就是對他們最大的饋贈。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而在張學良的遺產中,除了于鳳至留給他的財富之外,還包括很多的藝術品和檔案手稿,其中各類檔案手稿的重要性與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這些內容務必要得到妥善的保管。既然交給台灣、大陸不滿足自己的心意,而子女又不具備保管這些遺產的條件和能力,那麼交給可靠的第三方,或許就是最理想的選擇。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所以他把它們捐獻給了哥倫比亞大學。

儘管這一做法在現在看來實在是有些天真,但無論是相信蔣介石才採取的「不抵抗」政策,還是西安事變後再次相信蔣介石交出兵權接受軟禁,這位少帥的哪一次決定中又沒有「天真」的影子呢?

六、吉林檔案館接收張學良遺存檔案資料

2006年的12月7日,恰逢西安事變的70周年,同時也是張學良將軍誕生的第105年。

在那個尋常的冬天裡,王旗女士向吉林省檔案館捐贈張學良先生部分遺物的儀式正式進行。那次捐獻為我國民國歷史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檔案資料。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王旗女士在張學良將軍去世後作為中方代表處理其後世,在經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波折之後才爭取到張學良的一部分遺存檔案資料。

當時是有很多人了解到這一情況的,並通過各種方法想要得到這些資料,但王旗女士最終決定將這些資料捐獻給吉林省檔案館,讓資料回到它們應當存在的地方。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這次捐贈的檔案資料多達15箱,而且其中的資料大多數已經被張學良整理過,在內容上包括人物資料、圖書、剪報等內容。

這些捐贈的資料如今已經可以從吉林省檔案館的官網上查詢到,資料的內容不僅為研究張學良此人提供了全新的參考,也為近代歷史文化及大事件真相的揭露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而從這些資料中,更能體會到張學良將軍真摯而深切的、想要落葉歸根的渴望。

少帥張學良的一生是令人唏噓的一生,每每提起總讓人不免嗟嘆不已。

作為東北王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的前半生不僅風光無限,還伴隨著數不盡的輝煌與榮耀。

而在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卻度過了被囚禁的大半生,在終於恢復自由之身時已是89歲的老人。

對於張學良而言,在夏威夷度過的最後幾年,是他人生中罕有的「不為誰而活」的自由時光

張學良臨終前,為何不將巨額遺產捐還大陸,而是送給美國? - 天天要聞

張學良的是非功過很難給出一個中肯的評價,不可否認他在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確實促成了國共兩黨的二次合作,但因為各種原因採取的「不抵抗政策」同樣在後世飽受爭議。

百年風流,功過難斷。

其人已逝,其心可鑒。

編輯:擱淺

責編:thalia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什麼不再稱呼東南亞為「南洋」? - 天天要聞

為什麼不再稱呼東南亞為「南洋」?

稱呼東南亞為南洋主要源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個名稱反映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相對位置關係。因為東南亞位於中國南部,且與中國隔著南海相望,所以被稱為南洋。這個稱呼蘊含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代表了中國與這一地區的緊密聯繫和歷史淵源。
《慶余年2》被范閑扇飛的那隻小蟲,才是他必須冒死進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被范閑扇飛的那隻小蟲,才是他必須冒死進宮的原因!

范閑的死訊傳到京城時,慶帝氣得直跺腳,傳召陳萍萍趕緊進宮,其目的應該是責問他保護不力或者是查看事情是否有蹊蹺;陳萍萍得到消息後,先是驚得滾下輪椅,後來在面聖時,還想隨時觸動輪椅上的機關,讓有關人員給范閑陪葬;名義上的父親范建更是不顧君臣禮數,嚷嚷著要皇帝把兒子還給他。
突發!他已陣亡 - 天天要聞

突發!他已陣亡

據俄新社當地時間5月18日援引烏克蘭「社會」電視頻道消息稱,烏克蘭武裝部隊第831戰術航空兵旅航空大隊第一副隊長丹尼斯·瓦西柳克在「執行戰鬥任務」時死亡。據報道,這名軍人是烏克蘭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也是烏克蘭「勇氣勳章」的持有者。另據塔斯社報道,第831戰術航空兵旅航空大隊尚未具體說明瓦西柳克的死亡情況,僅...
《慶余年》原著:難怪林相不懷疑范閑殺了二公子,他不知道五竹 - 天天要聞

《慶余年》原著:難怪林相不懷疑范閑殺了二公子,他不知道五竹

《慶余年》原著:難怪林相不懷疑范閑殺了二公子,他不知道五竹范閑要娶林婉兒,林婉兒從小在宮中長大,被皇帝封為了郡主,雖然她的出身不光彩,但她深受宮中嬪妃喜歡,大家都知道她是長公主的女兒,即便只是宰相的私生女,她的身份也是高貴的,林婉兒和范閑,一個私生女,一個私生子,也算是「門當戶對
明確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徑超越「楚大鼎」! - 天天要聞

明確了,88.9厘米!武王墩出土大鼎口徑超越「楚大鼎」!

安徽博物院的夏商周展廳,鑄客大鼎異常醒目,它也叫楚大鼎。它是安徽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我國目前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圓鼎。而此前,「武王墩」墓東Ⅰ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測口徑超過88厘米,5月18日,央視「穿過歷史找到你」直播了這口銅鼎順利出土進入實驗室的過程,19日,經過一天的清理和保護工作,武王墩考古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