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件文物是135型照相機,寬13.3厘米,高6.8厘米,厚4.5厘米,鏡頭蓋標有「海鷗牌」商標,機身中間為黑色塑膠,上下邊沿有白色鐵質橫條紋,在相機背麵塑膠左上側有一脫落處露出白色鐵質,相機正頂端有調距、快門按鍵等器鈕。空白處有一組編號和外文。相機外的皮套是棕紅色牛皮,翻蓋,解開皮套翻蓋扣,相機可以不出套即可拍照。皮套左右兩邊和底部各有一個環扣,一根長135厘米,寬1厘米的皮套裝帶子環繞三個環扣。相機可以挎、提、背。
這是賀龍同志曾經使用過的照相機。在人們的印象中,時常在嘴裡叼著煙斗的賀龍同志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軍事人才,是在戰場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人物,很少有人想到他還喜歡攝影。實際上,賀龍的照相機,有的是繳獲敵人的,有的是他跟別人要來的,但這些都不是他自己要使用,只要遇到需要相機的人,他就毫不吝嗇的把相機轉贈給別人,使照相機能發揮出更大作用。
1938年5月,新華社記者陸詒到120師採訪,賀龍向陸詒要了一部照相機,但他把這部照相機隨後就交給了同樣喜歡攝影的蔡國銘。有了這部照相機,蔡國銘就成為120師第一個攝影師,他用相機拍攝了許多反映八路軍與日軍殊死搏鬥的照片,為後世緬懷革命先烈,研究革命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實物。
蔡國銘利用這部照相機,還成功獲取了妻子鮑侃的芳心。
在延安保育員工作的鮑侃去參加一個表彰大會,在大會結束後的宴會上,賀龍得知鮑侃還沒有對象時,立即把她介紹給自己的隨軍記者蔡國銘。蔡國銘利用休息時間,經常背著照相機去保育院看望鮑侃同志。儘管在那個年代,延安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愛美之心是每一位女同志固有的心理。為了取得鮑侃同志的歡心,蔡國銘就讓鮑侃擺出各種姿勢拍照,但是,這個照片在拍過之後就永遠沒有了下文,永遠不會被洗出來。每當鮑侃問起照片的事情,蔡國銘就說,照片被洗壞了。後來,鮑侃同志發現了蔡國銘的「鬼把戲」,再也不上他的當了。不過她理解蔡國銘,在那個年代中,膠捲是多麼珍貴的物資啊,哪能就這樣浪費了呢?
後來,這部照相機由延安電影團的周從初保存。1983年,周從初把這部照相機捐贈給延安革命紀念館,現作為一級文物對外展出。

賀龍用過的135型照相機
來源:西部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