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帆書 · 子非魚
網上流傳過一句話:「20歲拼體力,30歲拼能力,40歲拼圈子。」
而在現實中,職場人哪個不想擁有這樣的際遇?
在最佳的年紀,擁有對等的實力。
直到40歲才發現,體力用了,能力盡了,自己卻根本沒有拼圈子的資格。
同學聚會,大家都在暢聊資源互換,而你卻在憂愁,下一份工作在哪?
有相關研究表明:「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
能力只是敲門磚,圈子才是職場天花板最關鍵的資源。
人到中年,與其為換工作焦慮奔波,不如先提升自己的價值,吸引更優質的圈層,享受持續積累的複利。
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行差踏錯,一腳踩進別人挖好的坑裡。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工作者阿輝,原先家境很好,父母是退休教師、妻子是護士,自己又是國企人員,日子不說大富大貴,也是非常滋潤了。
沒想到,卻在一場同學會中,被幾個多年未見的老同學誘惑,玩上了虛擬幣。
不到三個月時間,敗光全部資產不說,還背上了200多萬的債。
那一瞬間,突然理解了一句話:
人這輩子最大的坑,不是不夠拚命,而是掉進了錯誤的人堆里。
多少中年人,被生活磨平了稜角,渴望一夜暴富。殊不知,等待自己的,往往是別人精心設計的圈套。
不了解情況就盲目入圈,除了賠上多年積攢的血汗錢和好運,還會讓你跌入深淵。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的顧佳,也曾踩過這樣的「大坑」。
為了擠進「太太圈」,她貸款買大平層,放下身段做蛋糕巴結王太太。
好不容易得到認可,進入了「太太圈」,卻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誤以為有了這個圈子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最後卻被「李太太」擺了一道,給家庭帶來了更大的危機。
顧佳這才明白,不屬於自己的圈子,再光鮮亮麗也是「低質量」的。
與其削尖腦袋往裡鑽,不如踏踏實實修鍊「內功」,為進入真正適合自己的圈子打好基礎。
每一次獨立思考,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大廈添磚加瓦。
如果被虛榮和貪婪驅使,不僅會迷失方向,還會成為別人棋盤上的棋子,任人擺布。
中年這場馬拉松,拼的不是爆發力,而是耐力。
保持學習、思考,才能吸引到真正同頻的優質圈子,收穫有價值的人脈與機遇。
俞敏洪曾說:「你所處的圈子,決定了你人生的走向。」
這個「走向」,不是指你當下身處何處,而是未來將抵達何方。
人到中年,站在人際關係的分水嶺上,選擇與誰並肩而立,往往比埋頭趕路更重要。
35歲的巴菲特遇到了芒格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芒格用「買股票就是買企業」的投資理念,引導巴菲特放棄投機「煙蒂股」,轉而關注優質企業。
一次考察糖果廠時,芒格的一句「這才是印鈔機的味道,」促使巴菲特買下喜詩糖果,二十年內實現三十倍收益。
不僅讓他們在財富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投資界樹立了不朽的傳奇。
正如曾國藩在家書里寫的:「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
與智者同行,扶搖直上;與庸者為伍,身陷泥潭。
有位知名作家年輕時嗜酒如命,每每返鄉必呼朋喚友開懷暢飲,甚至還因此喝到酒精中毒去了醫院。
後來,他結識了另一位作家,逐漸將與朋友的聚會的時間,轉為創作和交流寫作心得。
當其他同學都熱衷於各類聚會時,他們兩人在宿舍里聊文學、寫小說,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
如今,兩人都功成名就。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墮落的時候,但與優秀的人同行,便有機會幡然醒悟,重塑自我。
正如巴菲特所說:「你想成為贏家,就要與贏家為伍。」
人到中年,試錯成本高昂。
想要成功,就要主動接觸高質量的圈子,與優秀的人為友,藉助他們的資源信息,加速成長,邁向人生目標。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它。」
而創造未來的關鍵,是能打破現有的圈子,進入能激發你潛能的圈子。
若你也想在遭遇中年危機時,多一個選擇,不妨試試從升級自己的圈子開始。
方法1:主動靠近「高能量」圈子
人際關係學有這樣一種說法:
靠近什麼樣的人,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靠近「高能量」圈子,就是靠近成功和機遇。
與優秀的人同行,可以激勵我們不斷進步、激發自身的潛力。
然而,真正能靠近這些圈子的機會並不多。
不如嘗試主動出擊,創造機會,為自己贏得可能。
羅列所有可能接近新圈子的方法,從中挑選出最有機會的那個。
再根據這個方法,制定具體計劃,或製造巧遇,或長期堅守。這種有計劃、有方向的主動行為,定能幫你快速入圈。
方法2:用價值交換,而非討好
在生活里,若習慣了討好他人,想要一下子轉變為價值交換的模式,的確是件難事。
但如果告訴自己,我不是要立刻建立宏大的社交關係網,我只是進行一次小小的價值交換呢?
當你覺得在社交中實現價值交換很難,不妨從一些小事開始:
比如為朋友提供一個有用的信息,幫同事解決一個小問題,給合作夥伴分享一個新的創意……
細微的價值交換,可能會推動社交關係的良性發展。
方法3:用「專業標籤」吸引同頻者
有時,我們想要進入某個圈子,卻苦於找不到途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缺乏鮮明的標識,難以讓同頻的人發現我們。
那不妨打造「專業標籤」來吸引同頻者。
當我們為自己打造好清晰的專業標籤,別人就能快速識別我們的價值,進而吸引那些與我們同頻的人。
當你不知道如何進入目標圈子時,不如試著做個專業賬號,讓平台為你打標籤,藉助大數據的力量,讓「貴人」主動上門。
只有當我們足夠優秀,打造出有吸引力的專業標籤,才能吸引到更優秀的人,從而實現圈層的跨越。
稻盛和夫曾說:限制一個人發展的從來不是學歷,也不是智商,而是你身處的生活圈。
低層次的圈子會拖垮你的能量,而高質量的圈層能為你打開認知的「摺疊空間」。
人到中年,與其在求職市場疲於奔命,不如重新審視自己的圈子,它才是決定你人生下半場的隱形賽道。
真正可靠的人生,從來不是攀附新的圈層,而是鍛煉自己的價值。
當你的能力完成迭代升級,屬於你的圈子自然會向你敞開大門。
點個「在看」,與君共勉。
作者 | 子非魚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果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