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云:成年人沒有人際關係,同事關係就是競爭關係,男女關係就是經濟關係,親子關係就是權利關係,朋友關係就是資源關係···


李宗盛在歌里唱: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走過半生才明白,成年人的世界,從來就不是真心換真心的童話。

有人為了維持表面和氣,在同事面前藏起野心;

有人以為愛情能戰勝現實,最終敗給柴米油鹽;

有人對父母言聽計從,卻在沉默中積攢著無數委屈;

有人把朋友當依靠,關鍵時才發現人情薄如紙……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麼純粹的感情。

恰如作家劉震雲說的那樣:

「成年人沒有人際關係,同事關係就是競爭關係,男女關係就是經濟關係,親子關係就是權利關係,朋友關係就是資源關係···」

看清這一點,才是成年人該有的清醒。



1、同事關係,本質是競爭


職場劇《理想之城》里,蘇筱剛進公司時,總以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同事的認可。

她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方案,幫同事處理爛攤子,甚至在項目出錯時主動替人背鍋。

可結果呢?

她的創意被搶,功勞被占,還成了同事眼中「愛出風頭」的異類。

直到上司跟她說:

「職場不是福利院,每個人都是來分蛋糕的,你多拿一塊,別人就少一塊。」

蘇筱才徹底醒悟——

同事之間,看似是並肩作戰的夥伴,實則是資源、機會、晉陞名額的競爭者。

想起剛入職場時,我也曾對「團隊精神」深信不疑。

有次部門競聘,我把準備了三個月的策劃案給同組前輩看,想聽聽他的意見。

他一邊誇我方案精彩,一邊轉頭就用相似的框架向領導彙報,最後拿到了那個職位。

這件事之後,我才明白,職場的本質是利益場。

你和同事站在同一條賽道上,就註定要爭奪有限的資源。

不是說要勾心鬥角、互相拆台,而是要清醒:別對同事抱有太多期待,守住自己的底線。

藏好自己的底牌,才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2、男女關係,繞不開經濟


作家連岳說過:

「愛情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經濟基礎,是感情的防滑墊。」

見過太多情侶,起初愛得轟轟烈烈,最後卻因為「錢」字撕破臉皮。

朋友小敏和男友談了五年戀愛,從校園到社會,熬過了異地,扛過了父母反對,卻在談婚論嫁時崩了。

男方說:

「我家只能出10萬彩禮,你家能不能少要一點?」

小敏哭著反駁:

「不是錢的事,是你根本不想給我安全感!」

可後來她才發現,真的是「錢的事」。

男生工作五年沒存下一分錢,家裡也確實拿不出更多,而她父母要的彩禮,不過是想讓女兒婚後能少受點苦。

感情里的很多矛盾,看似是態度問題,其實是經濟問題。

你以為「有情飲水飽」,可生活里處處需要錢:房租水電、柴米油鹽、生病住院、孩子上學……哪一樣不需要經濟支撐?

不是說愛情不重要,而是成年人的感情,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地基上。

看清這一點,就不會奢望「有人養你」,而是努力讓自己有底氣;

也不會因為「沒錢」就自卑,而是明白——

勢均力敵的經濟,才能讓感情走得更遠。



3、親子關係,藏著權力博弈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里說: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獨立的個體。」

親子之間,從來不是簡單的「愛與被愛」,而是一場隱性的權力較量。

小時候,父母掌握著話語權:

「你必須考公務員,穩定!」、「這個對象不行,我不同意!」

他們用「為你好」的名義,干涉你的選擇,掌控你的人生。

長大後,我們開始反抗:「我的事不用你管!」、「我已經長大了!」

可真當自己遇到挫折,又會下意識地向父母求助,這其實是把「權力」暫時交回他們手中。

有位讀者曾跟我傾訴:

她30歲那年辭掉工作想創業,母親哭著罵她「不懂事」,甚至以斷絕關係相逼。

她僵持了半年,最終還是妥協了——

因為母親掌握著她買房的首付錢。

後來她想通了,親子間的權力,會隨著時間此消彼長。

父母年輕時靠「養育之恩」佔據主動,我們成年後靠「經濟獨立」爭取自由。

與其抱怨父母「控制欲強」,不如努力積累自己的力量。

當你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時,才能真正贏得父母的尊重。

這場權力博弈,才算有了體面的結局。



4、朋友關係,終究是資源互換


《增廣賢文》里說: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成年人的友誼,早就悄悄標好了籌碼。

你有用時,朋友圍著你轉;你沒用時,通訊錄里的名字再好,也無人問津。

不是人心涼薄,而是現實就是如此——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自然會向能帶來價值的人傾斜。

我認識一位創業者,他的朋友圈很簡單:要麼是能給公司拉投資的人,要麼是能介紹客戶的人,要麼是技術過硬的合作夥伴。

有人罵他「功利」,他卻笑笑說:

「我沒時間陪誰閑聊,大家各取所需,反而更長久。」

事實也確實如此。

他幫朋友對接資源,朋友幫他解決難題,彼此不需要客套,卻總能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

真正的朋友,不是天天一起吃飯喝酒,而是你有價值,我也有價值,我們能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所以,別為「朋友變少」而難過,也別為「求人幫忙」而羞恥。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有用,朋友自會上門。



作家李尚龍說:

「成年人的世界,是篩選,不是教育;是等價交換,不是單方面付出。」

看清關係的本質,不是變得冷漠自私,而是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對同事,保持距離,專註提升自己;

對伴侶,共同成長,別指望誰能拯救誰;

對父母,保持邊界,用實力爭取主動權;

對朋友,真誠相待,但也明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價值」。

當你不再執著於「純粹的關係」,就會發現:

成年人的社交,其實更簡單。

做好自己,等價交換,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