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對網路遊戲陪玩行業展開調查,發現在部分語音平台、社交平台上活躍著不少未成年人接單做陪玩業務,行業內還衍生了專門的遊戲陪玩來對接業務,這些團隊在招聘時並不設置年齡門檻,有些團隊甚至涉及提供擦邊色情服務。對於業內人來說,未成年人接單做陪玩、提供擦邊、色情服務似乎成了公開的秘密。
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等均對未成年人遊戲准入、防沉迷等提出了明確要求,目前,大多數遊戲都接入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在遊戲時長、上線時間和充值金額等方面對未成年玩家作出限制。如知名手游王者榮耀中,未成年人每日遊戲時間最多2小時,晚上9點後禁止未成年玩家登錄。然而,這防不住愛玩的未成年人。通過租借成年人的遊戲賬號,很多人能輕鬆跳過防沉迷系統,開展陪玩業務。

遊戲陪玩相關微博內容截圖。
事實上,早在2021年,中央網信辦綜合治理局就對「比心」「小鹿陪玩」「Hello語音」等平台進行約談,一些APP被要求下架整頓。現在可以下載使用的陪玩APP中,幾乎都有敏感詞檢測系統,平台會攔截包含「線下」「約」等敏感辭彙的信息,也會給出「發送失敗」的提示和警告。
但這顯然難不住陪玩們,在平台上,他們可以用其他暗號以及拼音首字母與下單人交流。下單後,玩家也可以轉移到監管較弱的遊戲或其他軟體中,繼續與陪玩溝通,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陪玩雖不違法,但打著陪玩旗號進行色情、淫穢等交易,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卻涉嫌違法犯罪。
利用空閑時間玩玩遊戲放鬆身心本無可厚非,但未成年人從事陪玩行業,長時間沉浸在遊戲之間,勢必對學業、身心健康產生影響,至於捲入情色交易和性騷擾等,更加不可接受。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業態,遊戲陪玩行業興盛的前提是健康、規範,走涉黃的邪門歪道,做擦邊的灰色產業,最終只會自取滅亡。
防範未成年人過度參與,打擊陪玩行業中的色情擦邊服務,防沉迷系統和敏感詞檢測顯然是治標不治本。面對遊戲賬號註冊的實名制漏洞,互聯網平台應該加強審核,有針對性地進行巡查。而對於涉黃交易,則需要進行更全面、更靈活的監管,及時制止涉嫌違法的交易行為,並與相關治理部門同步線索,合力查處。
抵制涉未成年人、涉黃的「業務」,除了行業外部的監督,還應該從行業內部著手。讓從業者們明晰「未成年人」和「黃色擦邊服務」這兩條紅線,鼓勵他們對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提供線索,才能抑制此類「公開的秘密」,讓遊戲行業在陽光之下規範發展。□ 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