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解析

今天咱們聊聊商鞅。

商鞅,原名公孫鞅,衛國人。

在衛國的時候也稱衛鞅,到了秦國後封地在商,又稱商鞅。

因為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君,所以商鞅又被稱為商君。

很多人對商鞅的認識,一個是變法,一個是車裂。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空前強大,最終統一六國。

但商鞅變法對中華民族的影響,很多人不怎麼知道,這就是我今天要聊的重點。

商鞅是法家,他以法家為框架設計了整個秦國的富強。

如果想比較好的理解商鞅這套思想,以及其思想衍生出的制度,一定要從人性底線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

因為商鞅一切制度的設計和實施,全都是圍繞著人性底線來展開的。

商鞅認為「民愚易治」,國家的富強必須建立在民眾愚昧和貧窮之上。

與此同時,商鞅又設計了讓秦軍戰鬥力飆升的軍功晉陞制度。

從表面上看,通過軍功晉陞和讓民眾愚昧貧窮這倆思路是矛盾的。

實際上商鞅所謂的軍功制,設計極其精妙,它確實能讓普通人比較容易的擁有下級爵位。

大家聽清楚了啊,是下級爵位。

因為下級爵位和真正的貴族是兩重天。如果普通人想要達到士大夫階層成為真正的貴族,實際上非常難。

普通人要靠軍功成為貴族很難,反過來,貴族要靠軍功變成普通人卻很容易。

因為商鞅的軍法里可以「削爵」的罪名實在是太多了,士大夫階層是越打越少而不是越打越多,才是這個制度的設計初衷。

最終產生的效果是消滅貴族,加強君權,又能讓其他貴族產生恐懼。

秦國的貴族們只能不顧一切的表忠心來保全自己。

隨著秦國不斷的征戰六國,持續時間之久,大戰次數之多,軍功制就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
哪怕是下級爵位,獲得軍功的人數也是海量的。

在爵位發生通貨膨脹之後,解決方法有兩個:

一是更加嚴酷的執行軍法,通過加加減減來控制下級爵位的上升。

採取從量到質的變化。

方法二就是,更廣泛的因罪削爵、奪爵,以此控制爵位的總體數量。
作為對比的是明朝的朱姓王爺們,世襲罔替遍天下,完全不加控制,最終把整個朝廷都吃空了。

滿清吸取前朝教訓,對宗室貴族實施隔代降爵,就有點兒商鞅的這個意思了。

制度說完了,咱們聊聊商鞅之死。

商鞅的死是當時秦國主客觀條件造成的。

主觀上來說秦惠王剛上位,需要宗室和貴族們的支持,來夯實自己的地位。

商鞅被處死是民心所向。

客觀上來看,作為法家的商鞅,他把依法治國這一套做的太成功了。

商鞅把整個框架搭建完成,運轉良好之後,他已經沒有用處了。

所以秦惠王看似順水推舟,實則借刀殺人,就把商鞅車裂了。

商鞅死了,但商鞅之法秦國一直在沿用,直到滅六國統一天下。

總體來說商鞅這一套制度極其成功。

後來秦民喜迎沛公,其實是一個小疏忽:

商鞅的設想是將百姓維持在一個不死不活的狀態,但他忽略了秦以外的六國人,遠不如秦民耐草。

而秦民也遠不如商鞅想像的耐草,所以當這套制度從秦國推向全天下,秦人感到舉步維艱的時候,楚人早就覺得活不下去了。

這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太難了,楚人難得不可想像不能忍受。

這時候,一個老家在江蘇沛縣的劉性大哥出場了。

劉大哥發現這個紕漏之後,修修補補就能繼續用,一直用一直用一直用。